原中国足协副主席的李毓毅表示,十八九岁还在坐冷板凳就基本没希望了,你怎么看?

Verdy足球回忆


他说的对吗?对!你说十八九了都没有比赛的机会,将来怎么成长?他还有一个提议,那就是中乙联赛应该是打造成“青年联赛”,这个就有点可笑了。你说踢足球是不是一个职业?是不是不在中超中甲踢球就应该退役呢?按照李毓毅的说法,他们就应该退役了。对于多数球员来说,从中超到中甲,再到中乙,然后退役这是多数球员希望有的轨迹,从高到低也是延续足球生命。你乙级要变成青年联赛,你为何不成立一个青年联赛,何必让这些老将们提前失业呢?U23规定,据说李毓毅是积极推动者。

他认为年轻队员必须要锻炼,即使犯错也是可以的。不过他忘了,职业足球的本质是踢得好看,并不是要积极为国家队培养和输送人才啊!球员在十八九岁能在中超中甲打主力的基本上都是边后卫和边前卫这样的位置,中路他们哪有敢用这些孩子的教练?他们失误了,比赛输了,教练是要下课的。这一点与锻炼新人是矛盾的,与李毓毅时代的U23名额和外援出场人数挂钩,与现在陈戌源时代的必须有一名U23在场上是有区别的。李毓毅在足协主要就是搞青少年足球的,他曾经说很不解:“中国足球青少年比赛取得一个成果的时候,马上国家队就输一场比赛,这对于中国青训的伤害很大。”


球哄哄


11月5日,足球报发表记者采访前足协副主席李毓毅的文章,李毓毅就足球青训、留洋、U23政策、职业联盟的发展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在谈到U23政策有所变化的时候,李毓毅认为应该鼓励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参加梯队比赛,增加比赛时间;中乙联赛则相应减少老队员的上场人数(3人以下);通过梯队比赛逐渐成才,最后打上顶级联赛。如果十八九岁、二十岁的时候还坐在冷板凳的话,年轻球员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抬高球员的身价,并且(中超)上场的都是老队员,中国足球是没希望的。

从理论上来说,李毓毅的观点是非常好的。纵观整个世界足坛,几乎都的联赛都是金字塔结构的发展形式。即重视和建设好各种低级别联赛、梯队建设,为顶级联赛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才人,以此推动足球人才的成长。

但中国足球一直以来,都是只重视中超联赛,一年十几、二十个亿的投入,买来高水平的外援、炒高本土球员的身价,最终将中超联赛建设成亚洲第一联赛。但中甲、中乙基本上无人过问,球迷甚少问津,媒体的报道也都少之又少。甚至国内大多数知名网站,中甲联赛的相关资料不但少,而且非常不健全,找资料经常得到搜索引擎。至于本赛季中甲联赛结束后传出的“不愿冲超”的笑话,更真实、残酷地反映出了中国足球现状的某个痛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如何发展青训,足协的主导作用更应该明确

李毓毅谈到的现象,其实此前的足协一直没有做好。比如说要把年轻球员放到乙级联赛去锻炼,说的很好,做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中间隔着一个中甲联赛,还有一个预备队联赛,并作为中超联赛积分排名一个主要依据之一,这就十分矛盾。

好的苗子都去打中乙,预备队的成绩肯定受到影响,最终就会影响中超俱乐部的排名。打个比方,恒大和上港如果最后的积分相同,在计算最终排名结果时,除了考虑相互比赛、净胜球球以及进球数之外,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所属俱乐部的预备队在本赛季联赛中的成绩,积分多者,其中超俱乐部胜出。因此,中超俱乐部不可能将自己的年轻球员放走、宁可让他们坐在冷板凳,或者在预备队里呆着,也不让他们到所谓的乙级联赛中得到锻炼。

而中甲联赛,又是与中超、中乙并行的联赛。绝大多数的球员即便打不上中超、也不愿意在预备队中等待遥遥无期的“晋升”机会,而转投中甲。真正到中乙打比赛的,只有那些割舍不了对足球的喜欢、在中超、中甲又打不上比赛的30多岁的老将。也有一部分年轻球员出于就业的需要,不得不在中乙“混日子”。

这就是足协的导向作用出了问题。要么取消预备队联赛,要么下大力气建设中甲、中乙联赛,让中超俱乐部不得不重视自身青训建设、不得不从中甲、中乙联赛中寻找人才。否则,脱节的联赛,只凭一个赛季的升降级制度,“不愿冲超”的笑话还将继续。至少选材的面,永远只是局限于俱乐部的梯队建设,或者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可以到处“挖角”,而不会形成一种良性的、“金字塔”式的、水到渠成的人才成长机制。

第二、U23政策只是大方向错误基础上的局部行为,改变也只是局部上的修正

U23政策实施了两年多,取得了一些成绩,少数年轻球员在中超联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也出现了黄紫昌、张玉宁、韦世豪、杨立瑜、严鼎皓、李圣龙、魏震、朱辰杰、段刘愚等新生代球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进入了国家队或者国奥队,并且成为主力球员。

但如上所述,由于联赛的脱节,U23球员只能在中超联赛中勉强解决一部分上场问题。特别是本赛季上半程之前,大多数的U23球员只是迫于政策而“涮水”,沦为笑话。而一些俱乐部为了应付U23政策,在归化球员问题上“打擦边球”。上半赛季,个别归化球员往往在比赛进行到90分钟即将结束时才得到上场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国安的U23球员郭全博,打了一个赛季的主力之后,因为球队引进邹德海而彻底“隐身”,以致最后连国奥第一替补门将的位置都已经失去。

下半赛季,足协新班子对U23政策进行了调整,不再追求上场数量上的“3人次”,而更改为“自始至终要有U23球员”。表面上看,是从“量”改为“质”,看似更强调质量。但实际上意义也并不大,或者说有利也有弊。

比如说鲁能原来有段刘愚、赵剑非、陈科睿、田鑫等多名U23球员可用,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打了主力或半主力。但下赛季U23政策一变,基本上就只有段刘愚得到上场机会了,甚至连归化球员德尔加多都放到了冷板凳上了。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牺牲品仍是U23球员。因为虽然上场的只有一名,但每个俱乐部不得不准备2-3名U球员,以防各种不测。而如果其中一名U23球员状态一直稳定,其他的U23球员就只能坐冷板凳了。

一般来说,20岁左右的球员,其技术基本已经定型,通过参加顶级联赛再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大多数一直坐在冷板凳,确实是“没希望了”。或者说,即使进入了中超联赛,也只能是带着较低的水平、是“劣制品”、“带病”参赛。

第三、中国足球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更需要“行动”

前任不点评现任的工作,是官场的某种“哲学”。这次李毓毅能够大胆打破这一“常规”,可谓非常难得。对错先不论,至少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中国足球负责任的表现。

政策的延续性也好、局部的改变也罢,应该都是着眼中国足球的发展。但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够从更长远的发展为出发点、尽可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这是前提。否则,方向错了,越努力,结果往往就越偏离自己的目标。

如果总把眼光放在中超联赛,放在眼前,无论如何折腾,也总跳不出恶性循环的怪圈、找不到症结所在。也难怪,特鲁西埃、在贵州支教的西班牙教练等,无一例外指出中国足球只着眼眼前、只重视中超联赛。

如果真的要想提高、发展中国足球,除了搞好俱乐部梯队建设之外,足协首先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指导、规划、建设好中甲和中乙联赛。其中之一,就是取消预备队联赛,更要取消预备队联赛与中超俱乐部成绩排名挂钩的错误做法。在此基础上,适当收紧“中超四帽”、控制中超俱乐部的投入。

至于近日坊间传说的下赛外援放开的政策,我认为也是错误的做法。个人认为,等到中甲、中乙联赛更为成熟时再执行。否则,大量的资金依然集中在中超联赛,中国足球依然是盯着中超,中国足球就继续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足球的发展和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至少会走更多的弯路。


久古gg


确实有这么一说,看看目前国内本土最好的球员都是在18,19岁就在俱乐部球队踢主力。这是足球球员长球的黄金年龄段。例如郑智19岁就开始进国家队,鲁能的王永珀,郑铮,刘彬彬,吴兴涵,崔鹏,周海滨等。数不胜数,像崔鹏20岁已经在亚冠塞场进球了。所以足协出台政策鼓励俱18,19岁青年梯队踢乙级联联赛是明智之举。是提升国内本土足球人材的根本出路。是中国足球水平提升的基石,不知道这个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应该是越早越好,否则不知道荒废多少足球人材。而且这也是欧洲足球已经证明了的。


一米体育


从来沒有了解足球比赛意义,张口闭口就是中国足球需要让年轻球员多实战比赛?做为一位中国足协政客,可能世界足球发展趋势,足球规则竞争价值都不懂,想起来一件事拍脑袋就来,做过调研掌握一个国家比赛质量要求吗?足球文盲,还为中国足球出主意。年轻球员是应该多打比赛,这是世界足球培养球员共同目标,但国家设定比赛级别层次平台需要完善体系支撑,中国几级联赛随时为年轻球员打开大门,但你必须具备比赛能力和水平,联赛制度是为这个中国足球体系服务,优胜劣汰精英才华集比赛内容,而不是为了照顾年轻球员,拨苗助长急功近利,为什么要设计一级一级比赛体系,就是人体结构需要不同足球比赛中对抗体现一名球员水平处在什么等级,尤如中国围棋比赛中,九段选手和三段比赛选手比赛,体现不了比赛公平,足球设定等级,也是希望年轻球员在抵级别比赛中,快速成长尽量在比赛中适应提高个人能力机会,什么级别比赛也不能一刀切?尤其抵级别比赛,更需要老队员传帮带教会年轻球员比赛,从经验上处理比赛能力为年轻球员建立比赛自信心,这中国足协李大傻懂足球吗?是不是闲的,刷刷新闻。为自己树碑立传,中国足球能出现一个这祥人物,真是中国足球悲哀!



胡雄32


这话没毛病啊,年轻球员就是需要比赛机会,那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但是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又有什么意义呢?反思过U23政策吗?关键在于球员有没有真本事。

中国足球的落后,其根源在哪,这个必须搞清楚,中国足协作为管理者,有没有担起这份责任?十八九岁坐冷板凳是基本没希望,但是球员没本事,靠U23政策拔苗助长,结果呢?满地鸡毛吧?

作为前中国足协副主席,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有考虑过实际情况么?对于U23政策带来的后果,有没有预案?

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个U23政策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是搞得乌烟瘴气。

只要球员有真本事,别说十八九岁,再小的年纪都可以绽放光芒。

中国足球不是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例如孙继海、黄博文等球员,不是靠自己真本事踢上比赛嘛?现在上海申花球员朱辰杰同样靠能力踢上比赛,并入选里皮的国足。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纵观世界足坛,均是如此。朱辰杰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成就?难道靠的是U23政策?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关键是朱辰杰非常自律,自我要求也极高,没有辜负这份天赋。

靠U23政策踢上比赛的球员,有几个真正成才?

如果球员有能力,任何主帅都不会置之不理。反之,就是中国足球联赛乱象,上场被秒换。虽然说这样的做法,对球员的信心打击很大,但球员就是达不到比赛要求,为什么要硬撑呢?继续坚持让球员比赛的话,那才会更加打击球员信心,而且以球队成绩为代价,这可不是职业足球。

U23政策也执行这么久了,有几个球员真正成才?基本都是过眼云烟,偶尔闪光而已。

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非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带来诸多影响。

U23政策的落实,让联赛精彩度不断下滑,俱乐部成本不断增加,关键还在于造成人才的浪费,不少球员因为没有政策保护,不得不在球队失去位置。

年轻球员没培养出来,反而荒废了不少无政策保护的球员。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真的可取嘛?

要想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让年轻球员真正踢上比赛,关键在于青训的质量和球员自身的努力。

中国足协的工作重点应该在青训方面下苦工,提高青训质量,建立各梯级赛事,让球员边学习边比赛,逐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慢慢立足,直至得到在一线队表现的机会。

如果仅靠政策的保护,那就能够提高球员水平,这还轮得到中国足球来搞?

纵观世界足坛,那个国家的球员不是靠有质量的青训?没有这些青训的努力,何来以后的成果?即使是足球强国,如果青训出问题了,那也会慢慢陨落。

道理基本是这个道理,但是必须搞清楚前提条件。足球的发展不是靠这些不切实际的政策“掩护”,唯有实打实的去干,从娃娃抓起。

至于李毓毅所说的论断,这个值得赞同,毛病不大,关键是球员有没有这个本事。不过呢,李毓毅还说中乙联赛要减少老将上场机会,控制在3个,这就无法理解啦。难道把24岁的球员逼退后,也要让30岁的球员下岗?

中国足协,醒醒吧!


常梦长乐


中国足球近年来一直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国内球员不争气,让足协不得不采取归化政策来冲击世界杯,为了历史性的再一次踏入世界级决赛圈,足协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归化各种球员,尽管另一边足协也针对u23球员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保护措施,但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本赛季中超联赛中,多名u23球员被“秒换”,也让所谓的u23政策沦为了笑话,同时也映射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下这一些年轻球员,实力真的是不行。

近日前足协副主席李毓毅也对目前的u23政策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李毓毅表示,自己当年从事足球管理工作的时候,范志毅、祁宏和吴承瑛等人都非常年轻,才十八九岁,而且几年之后他们都是国家队主力里,现在的年轻球员,别说进入国家队,就连获得出场机会都困难!在十八九岁这个年纪里如果还在坐冷板凳的话,基本上就没希望了!

李毓毅的话语说的是一针见血,年轻球员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出场时间,那么想要成长起来就会更加困难,一直坐在冷板凳上,还不如“走出去”来得实际。当然,球员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出场时间,除了有可能得不到教练赏识之外,更有可能是因为自身实力的不足,如果真的有实力,再年轻也能得到认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现在欧洲联赛也有不少未满20岁就大放异彩的年轻球员,而在中超联赛中,这样的球员几乎是不存在的。

当初在替换郑智出场并且带上队长袖标的16岁球员张奥凯,如今也即将年满二十岁,尽管他已经踏上了留洋之路,但依旧没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张奥凯还非常年轻,但仍然需要争取在球队中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当下国内的足球环境,想要出现所谓的天才妖星实在是太过困难,就连27岁的武磊,也在西甲弱旅球队中难以坐稳首发,就更不要说国内的其他球员了,在中超联赛都无法站稳脚跟,想要立足欧洲联赛,自然更加困难。


绿茵集中营


没钱能上场吗?是靠实力的吗?官话我也会!你需要的是保证球场干净!


纮皲


说的完全正确,像林良铭二十三岁在葡超还进不了一队其实已经完了。就是回到国内估计也没有中超球队签约。长期在国外踢业余联赛不如早几年回国踢职业联赛,也许现在已经踢出来了。


我的太阳146879639


武大郎开店,比我强的都不要,真实写照。


手机用户5519274037


这叫不走运,没踩上点,千里马常有,伯乐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