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棉村祖廟

棉村祖廟位於貴港市區北郊的港城街道棉村社區.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棉村祖廟

棉村祖廟具體建造時間無資料記載,歷代相傳是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初期為常規祭奠祖宗的小廟,廟門面向正東,清朝道光28年擴建性維修,將棉村祖廟大門改為正南了.

該次擴建維修,本人(筆者)前六代祖士元字賡臣公親撰碑文記錄,與石牛村北山廟相關,陳姓天師指導該次擴建,其他就沒有詳細的事情經過了,村中歷代相傳,因山洪暴發,石牛村龍山口北山廟中木雕北山神像被衝入河中,神像隨水漂游,遊至棉村祖廟大門前的小河,神像就定住了,再沒有隨水漂走.棉村眾人見到後,感嘆神緣,於是請了北山神到棉村祖廟中,那天剛好有位姓陳的道人路過,自稱天師,天師掐指一算,說是棉村百姓有德,北山神降臨棉村,不是臨時路過,而是要在此坐殿,保佑一方平安.真神坐殿,需改廟門為正南.於是棉村民眾紛紛樂捐並擴建祖廟,今日棉村祖廟大修於1995年,其規模與結構,就是與清朝道光28年擴建一致的.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棉村祖廟

棉村祖廟的名稱還是棉村祖廟,廟中供的卻是兩尊神,一尊是北山神,另一尊是棉村祖宗神,至今鄉民逢年過節去棉村祖廟拜神,必說是拜北山神,歷年相鄰各鄉各村都有眾多民眾到棉村祭拜北山神,包括從前的貴縣街街民,以前棉村鄉民一直有輪值義工值班迎客,廟中有鐘鼓,香客點香燃燭後,義工便敲鐘擊鼓,晨敲鐘暮擊鼓,傳說五里茶亭(位於今貴港市港北區龍脈華庭小區一帶)可聽到清晰鐘鼓聲.

關於棉村祖宗神,就是現在位於東邊神殿,身著清代官服的那尊神像,據說道光年間擴建前的神像並不是身穿清代官服,而是明代官服,道光年間的大修,因政治原因改成了清代官服了.原來的明代官員形象,應該與棉村民眾的主要群體來歷有關.傳說明朝嘉靖年之前,棉村區域雖然已經有人居住,但還是人煙稀少,沒有成為群居規模,嘉靖初年出現群體性遷入,領頭三人分別是姓楊、姓鍾、姓駱,定居於今日祖廟的西邊,後來這三人又都走了(現在棉村的駱姓村民是後來另一個時期遷入的),現在三大姓是韋、覃、黃了,傳說這些群體遷入人員與當時的武靖州有關,歷史記載,明初貴州降級為貴縣,屬潯州府管轄,明朝的潯州府管轄貴縣、桂平縣、平南縣(區域與今日貴港市巧合了),但潯州府轄區內卻有一個武靖州,屬於直隸州,與潯州府同級了,這個武靖州其實就是一個軍屯制的準軍事管理區,設置這個州的目的就是鉗制大藤峽的瑤民暴動。嘉靖七年,武靖州解散,原區域劃歸桂平縣管理,這個時期,原武靖州的不少居民遷到附近各縣鄉,棉村就是在那個時候有群體性民眾遷入的,目前沒有任何清晰資料記載著那次遷入,但棉村祖廟大門外對聯能讀出一點的玄機,“廟貌輝煌功德在人為保障,神威廣大朝庭賜爵是公侯”,一般的祖廟常見對聯都是關於祖德流芳子孫綿延之類的,而棉村祖廟的對聯卻帶有那個時期的體制味道。

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棉村祖廟

幾年前,我到魯院學習,有一位授課老師是是研究嶺南文化的,休息時間我專門拜訪了他,請教他一個問題,就是我的祖上是明朝嘉靖年遷到現在居住地的,在嘉靖年之前的歷史根本查不到了,也就是說,這個祖宗從哪裡遷出呢?老師問了許多相關問題後,提示我是不是武靖州分散出來呢?當時外地安置到武靖州的居民其實都是軍人,這些軍人來自何地,估計只有當時朝庭的檔案記錄有了。與我們口頭流傳的歷史不謀而合了。

祖宗到棉村定居時,棉村還遠離縣城,現在棉村已經是貴港市區所轄街道下的一個社區了,羅大佑先生寫了一首歌叫《鹿港小鎮》,裡面唱到“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棉村祖廟見證了近500年的歷史了,棉村人民也在與時俱進,走進了一個新時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