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三、大运河邳州段的非物质文化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大运河邳州段的非物质文化,包罗甚广,我主要说说与大运河相关的民俗民风。其实民俗民风也是一门学问,即以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此举其数端而已,最后略述文人之作。

其一、关于民风

(一)大运河与民风变化

旧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惠及国计民生,在带来运河两岸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在民生方面,由于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影响所及,首先是民风民俗的变化,沿运河而兴的市肆驿递又当其冲。《邳志补》有一段对于窑湾古镇(民国时期隶属邳宿两邑)的描写:

邳宿错壤,绾毂津要,一巨镇也。昔有漕艘停泊,帆樯林立,通阛带阓,百货殷赈,奉使过客之往来,或舟或车,胥宿顿焉。繁富甲两邑,大腹贾辇金而腰玉,倚市之女弹筝踮屣,有扬镇余风。

所谓“扬镇余风”,就是京杭运河通航后由南方带来的奢靡之风。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它显示明代中叶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在运河流域的发展,民风习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处在邳州段大运河前沿的窑湾,开始出现有悖于传统淳朴风习的裂变。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窑湾镇兴起于京杭运河泇运河段开通之际,即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后。此后至有清一代,数百年间,漕艘大都经此,临河而起的街市,百业俱兴,客商云集,繁荣富足居邳宿两邑之首。腰缠万贯、大腹便便的商贾,或乘舟,或乘车,往来其间,大都在此停宿。奇装异服、涂脂抹粉的美女们,手挥琵琶,拖着绣花鞋,足尖轻轻着地,妖冶多姿,卖弄风骚,街头巷尾充满声色与浪漫的情调。

这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耕时代固有的乡村淳朴之风受到冲击,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及至清朝末年漕运停止,此后运河失修,航道不畅,窑湾经济发展曾受到影响,然而社会风俗作为一种非制度、不成文的文化现象,民国时期“余风”犹存,有“小上海”之称。

(二)由尚武到重文兴教

《礼记》曰“移风易俗”。世变则风移,民风与时移易。这种“移易”不是突变,而是渐变。

北方与南方比较,民风素有尚武与崇文之别。邳州的民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州志皆曰“劲悍”;嘉庆十八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州志则曰“乡村里落犹有先代之遗风”。其后至民国之初,其间不足百年,民风变化之大,窦氏《邳志补》曰“士渐文雅”、“尊儒慕学”,且曰“旧志所云‘乡村里落犹有先代之遗风’者,今亦不可复睹矣”。自嘉靖至此,经历四百余年,邳州民风之变,由“尚武”而趋“崇文”,与大运河贯通南北,受南方文化之浸润有关。而且,这一变化始自庄、马、窦、戴等富有之家。

古人有训:富而后教。《论语·子路篇》:冉有(孔子弟子)与孔子对话,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曰:“教之。”教之,就是教育他们,也就是要兴教办学。江南文教昌盛,就是因为他们富有,经济基础雄厚。庄、马、窦、戴,旧时邳州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因运河而崛起,庄家楼、马家圩(今入新沂市境)、窦家圩、戴家圩,皆居运河之阳,得江南尚文重教风气之先。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庄楼始迁之庄氏,本为妾妇而因不堪正室排挤虐待,由牌坊村(今属新河镇)携子出走,滨运河而居。在艰苦的创业阶段,没有放弃儿子的教育,后来两个儿子皆成武举,一个叫庄幹庭(嘉庆癸酉武科),一个叫庄锦庭(嘉庆戊寅武科),时称“大小武举”。庄氏后裔私立一所小学,一直办到解放前夕。1934年运河乡师(运河高师前身)由黄海之滨迁来运河镇,勘定校址时,庄氏族长庄襄侯召集家族会议:“均以乡村师范培植徐淮两属人材,教育前途,关系至巨,校址场所之需地,甘愿如数捐输”,富绅庄襄侯、庄鸿勋、庄仲勋(次卿)等共捐地150亩,用作校园、农场、体育场。江苏省教育厅转呈教育部鉴核,国民政府依据《捐资兴学褒奖条例》授予一等奖状。捐输者庄仲勋早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庄鸿勋毕业于复旦大学。民国时期,庄氏家族秀出一位诗人(“七月诗派”诗人庄涌),一位才女(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国民大会代表庄静),皆为邳人所熟知。

窦氏家族兴起于白马河畔(郇楼),后迁至寨墩(窦圩)。窦家一直设立私塾,继而创办义学,岁延名师,课其子弟,郯城进士吴步韩、兰陵进士王思衍、邳州贡生黄奋基都曾受聘为窦家塾师多年。吴步韩有《记》曰:临白马溪畔,“则见夫翼然者堂也,俨然者塾师,肃然者塾之子弟也,而桃且灼灼然,李且郁郁然,书声且琅琅然。”窦氏家族有“功名”者甚多。窦鸿年,字檍坪,光绪拔贡,曾任湖北襄阳知府,有德政;其父元灏,咸丰举人,官刑部直隶司员外郎。窦家藏书之多,无计其数。已故运河师范名师余鉴方先生尝言:解放初期,土改后若干年内,官湖戴圩集镇店铺包装用纸,差不多都是来自窦家散失的线装书籍。

戴圩戴氏以耕读传家,尤重子弟课读。清道光年间兴办私塾名曰“斋房”,光绪末年改建族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捐地1980亩,建立尚志小学,延聘名师任教。国民政府通令嘉奖称:戴王思怙(二寡妇),戴董淑敏(大寡妇),“输财兴学,嘉惠童蒙”。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题赠“懿行可风”匾额,教育部颁发捐资办学一等奖状及“郝钟并美”匾额。尚志小学自创办至新中国建立时,为国家培养人才数以千计,其后深造而成就突出者,如冯宝山(山西军区参谋长)、戴宗芯(四川省妇联主任)、戴仁义(成都军区参谋长)、戴仁声(大连体育学院教授)、戴增侠(武汉财经学院教授)、戴冠俊(青岛海洋学院教授)、戴春洲(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戴舒训(笔名舒兰,台湾著名诗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等等。其余大都在乡村从教从政,贡献多多。

“四大家族”中,惟马家圩马氏稍逊,在捐资兴学方面乏善可陈。

邳州尚文兴学之风,由是日渐兴起。据旧志记载,清末邳州官立学堂,新旧两城,一曰邳州高等小学堂,一曰圯上高等小学堂;民间兴办者,凡四十有一,其中高等小学堂三所,高初两等小学堂(完全小学)六所,初等小学堂三十有二,皆分集款公立、个人自捐私立与同姓合捐族立,凡三种类型。民国初年,则有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峄阳高等小学校、土山第二高等小学校、宿羊山第三高等小学校,区乡国民学校(初等)合计百十有三,全县共有高等和初等小学校百十有七所。

其二、关于庄楼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民俗,包括岁时节令、衣食住行等等。我在这里只说其中一个方面,即与大运河有关的生活习俗,其实又只是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饮食习俗。

(一)“旱改水”带来主食结构变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习俗的形成,与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有关,也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有关。苏北与苏南,自然条件不同,运河两岸人民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历史上,大致以江淮为界,北方习俗以面食为主,且以杂粮为多;南方则以米为主食。及至共和国诞生,若干年以后,地处苏北的邳州(县)人民,生活习俗的最大变化,就是主食结构的变化。回首往昔,居住在运河两岸的邳州人民,粮田皆为旱作物,盛产小麦和杂粮,日常生活皆以杂粮煎饼搭配面食为主食;歉收的年头,多以窝窝头菜团子为主食,辅之以山芋胡萝卜;而今(其实在多年前),则以大米、白面为主食,二者任意选择,山芋胡萝卜退居主食或辅食以外,用作保健食品。随着主食结构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主食结构的变化,源于共和国诞生后,大兴水利,根除水患,变革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旱改水”。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旱改水”就是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旱地改造为水田,旱作物改为水稻。

在我的记忆中,1956年前后邳县开始试种水稻。1958年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苏北地区以行政手段推行“旱改水”;邳县水源充足,尤其加大推广力度,加强“农业改制工程”建设。“旱改水”不仅是耕作制度的变化,也是传统种植观念的变革。1965年前后,邳县旱改水面积达到10万亩,又经过10年左右推广,全县水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苏北变江南”,“鱼米之乡”,稻麦两熟,由梦想变为现实。

伴随“旱改水”到来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水稻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千斤田”“吨粮田”不断增加,“食不果腹”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大运河带给邳州人民的福祉,又非特生活习俗主食结构的变化而已。

(二)南北交融促进菜肴风味多元化

主食之外,在副食方面,由于“旱改水”,水面积扩大,水产养殖业也得到发展,副食资源大大增加。鱼虾螃蟹,菱藕荸荠之类,几乎南方所有,本地餐桌尽有。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至于菜肴烹饪的风味,本来运河流域南北差异很大,北方类型有鲁菜,南方类型有淮扬菜系、江浙菜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菜肴风味。邳州属于北方类型,受到鲁菜风味的影响,色与咸味较重。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整治,运河航运的发展,也给运河沿线饮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融合。近年邳州的饮食文化明显受到南方菜系,尤其淮阳风味的影响,炖焖烧烤,重用原汁原汤,不重咸,亦不过甜,制作趋于精细。加上西部饮食文化东渐,如今邳州的菜肴风味,东西南北,酸辣咸甜,色香味丰富多彩,饮食习俗呈现多元化。

大运河文化是“流动”不息的,运河流域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吧。邳州有一道男女老幼皆爱品尝的小吃,叫“锅贴饽饽熬小鱼”。这道富有地方风味的小吃,重要的是选材与火候。沂河边上刚出水的白鳞鱼,农家磨的棒子面,应为上乘食材;柴火不可烧得过猛,温火煎熬,香气四溢,味道鲜美,连鱼骨头都不用吐。无论邳州城里饭店,乡村小镇的大排档,甚至农家小院,到处都可享用。我在《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看到,这个小吃却被称作“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邳州素有泽国之称,沟渠纵横,食材丰富,这个“土产”小吃怎么跑到天津去了?初看觉得怪异,退一步再想,正如“狗不理包子”落户邳州,南下与北上,皆与“流动”的大运河文化相关,不用大惊小怪。

其三、民间戏曲

(一)柳琴戏是运河文化交融的产物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走进邳州,就会发现,男女老少都会哼几段柳琴戏。柳琴戏的来龙去脉,也与大运河有关。

我在参与编撰《楚汉文化概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时,曾对柳琴戏作过考察。柳琴戏,俗称“肘鼓子”(因以肘上缚一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又称拉魂腔(唱腔优美动听勾魂摄魄),大约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鲁南一带。咸丰年间,肘鼓班子艺人走出鲁南家乡,南下的一支扎根徐邳一带,吸取本地流行的梆子、扬琴、坠子等曲艺演唱艺术,又从民间歌舞、劳动号子补充营养,经过几代艺人的融会与创新,形成地方特色浓郁的柳琴戏。“柳琴戏”因其伴奏的主乐器柳叶琴而定名,则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邳州(县)是江苏柳琴戏的发源地,来自鲁南的肘鼓子或拉魂腔,初始流行于沂运两河沿岸,且与郯城、兰陵接壤地区。然后通过门里或师徒相传,逐步由邳北传播邳南,由唱门(自弹自唱或二人对唱)、跑坡(乡村集镇摆地摊)到搭班子闯荡江湖,再到进城演唱,进入繁荣阶段。解放初期,农村纷纷涌现翻身农民的业余剧团,邳县柳琴剧团的正式建立则在1954年县城迁至运河镇时。这一传统剧种,在建团以后,在人民政府文教部门的领导与扶持下,整理并创作一批优秀剧目,成就一批演唱艺术良好与影响较大的演员,其中娇娇者李兴亚成为江苏省著名的柳琴大师。

李兴亚,1943年出生于邳州大运河畔的徐塘小镇。13岁时,母亲去世,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凭借一副好嗓子,考入徐州戏曲学校柳琴专业班,勤学苦练,主攻文武小生兼须生。毕业后,分配到邳县柳琴剧团,成为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柳琴戏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兴亚戏剧人生的黄金时期,被作为突出人才引进江苏省柳琴剧团(前身为徐州柳琴实验剧团)。曾担任团长助理和主要演员,他主演的柳琴戏被拍成电视剧,并录制唱片磁带,响彻大江南北。退休后依然痴迷柳琴戏,受聘为徐州戏曲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柳琴戏本是大运河文化交融的产物,演唱艺术风格刚柔兼济,既有北方板腔体音乐的火爆激越,又有南方五声音节联曲体音乐的阴柔委婉。此后,柳琴戏又沿运河南下并衍生新的剧种,扎根泗洪的一支称泗州戏,扎根两淮的一支称淮海戏。

(二)评词直接受到扬州评话的影响

评词,又称评书,邳州地方曲种之一。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据邳州市文化馆陈登芹考证,邳州评词起源于宋元而流行于明清,并直接受到扬州评话的影响。一条运河,贯通南北,邳州评词艺人与扬州评话艺人联系密切。民国以降,邳州评词艺人冯学太多次下扬州,拜会著名评话艺人王少堂,受王氏教益非浅。冯学太的拿手活儿,以“生旦净末丑行”的语调与动作塑造人物,以“口手眼身步神”会意传情,皆受益于王少堂,被公认为邳州评坛“第一高手”。继其后者,则有沈寅太、周绍俊等人,他们把邳州评词的传承与发展推至鼎盛时期。徐州评坛三大流派,基本上都是在邳州形成的。

(三)琵琶曲谱流落南方

明末清初,邳州民间戏曲界涌现琵琶艺人汤应曾,技艺高超,人称“汤琵琶”。能弹奏《胡笳十八拍》《洞庭秋思》等古曲百十余首。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引自王猷定《汤琵琶传》)

汤琵琶尤善弹《楚汉》一曲。《楚汉》为著名的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或《十面埋伏》,内容以刘项垓下之战为主题,运用琵琶技巧,描绘战争场面精彩传神。而今通过明末清初文学家王猷定笔下的生动描写,我们犹可真切地感受到楚汉两军决战的进程,如同身临其境: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徐而察之,有金声(闻金声而退)、鼓声(闻鼓声而进)、剑弩声、人马辟易(惊退溃散)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汉军为争夺项王尸体报功领赏而互相纵马践踏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泗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清代乾隆年间直隶(今河北)艺人王君锡整理过汤应曾琵琶曲谱,后被收入江苏无锡华秋苹所编《华氏琵琶谱》(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谱集)。

汤应曾身世坎坷,明末清初携老母流落淮浦,不知所终。他对于我国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新编《辞海》列有“汤应曾”条目。其后,汤氏琵琶艺术在邳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惜哉。

其四、民间传说

邳州民间文学的土壤十分丰厚,流传于运河两岸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我在这里只说两则,一则与黄河运道有关的柳将军传说,一则与京杭运河有关的乾隆皇帝传说。

(一)柳将军新安显灵奏功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据旧志记载: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黄河运道游塞,粮艘弗上。柳将军一夕效灵(显灵),见都水郎彭公于梦,以开河自任;复神降于巫,与梦合,一时异之。总督河道、侍郎鲁公钧具以事闻,遂封之,建庙崇祀,匾曰“敕封得道有感柳将军”。

柳将军庙碑记 钦用

嘉靖年河涨堤决,巨流壅于泥沙,沃田垫为沮洳,运米阻徐邳间殆千艘也,而新安为甚。惟时总理河道都宪曾公钧、总督漕运都宪吴公鹏暨都水正郎彭公澄、主政钦公拱极、兵宪谭公棨,咸与有责焉。起丁夫合运卒,委官分工浚之,旋开复塞,若有非人力所能为者。群公忧之,起居弗宁,有司惶惶焉,计不知所出。将军一夕效灵,具甲胄,见彭公于梦,毅然以开河自任,公异之。不数日,复梦如前,公大异之。适钦公视事于新安,舟人忽报曰:“迤东五里河决处,有巫降神曰:‘柳将军者所言与彭公梦合’。”公往验之,乃知将军欲树功河道,将卜栖于此也。遂白之曾公,公具状奏闻,上可其奏,特敕立庙奉祀焉。随遣官谕祭。由是群工宣力,而疏通之速有莫知其然者,盖将军奏功辅翊赫然著矣。

报祀之典岂容已乎?于是相土于新安之东,负堤向坎(北),乃计费度工,措财于官府,取力于浅夫,先建前庙五楹,门房三楹,未告成而群公悉迁转矣。逮戊午(嘉靖三十七年)都宪王公廷来总理河道,以庙制浅狭未足以称钦崇之意,特委管河判官石简益广之,复建后寝五楹,翼室各三楹,庙前两庑各五楹;中建谕祭碑亭,东西宰牲庖厨房各三楹;外缭以垣,黝垩丹漆举如法,庭除豁如也,窗槛井如也,门阙俨如也。大建坊牌于门,傍曰“敕赠得道显化有感柳将军之庙”。

是役也,载工于嘉靖癸丑(三十二年)七月,讫工于嘉靖己未(三十八年)六月。落成日,人咸颂新庙之作得其序(通“绪”)理云。

御制柳将军庙祭文

皇帝谕祭

遣差总督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钧致祭于灵应柳将军

之神曰:

朕祇奉天命,主宰万民,夙夜兢惕,靡敢迨遑。兹者清徐守臣奏称:去夏以来,黄河涨溢,水患异常,堤岸冲决,民舍淹没,运道淤塞,百姓阻饥,不能聊生,朕闻知悯然。惟神受命上帝,职司大河,兹宜体上帝好生之德,捍患御灾,俾浚筑工成,水循故道,民安常业,漕运疏通,斯朕与神俱不负上帝之所托矣。币帛将诚,祝辞致恳。

柳将军,何许人也?唐人传奇小说《柳毅传书》中之柳毅,相传为湖广人氏,曾官徐属丰邑,造福一方,玉帝封之为“圣水将军”,司天下江河湖海之事。丰邑百姓感念柳毅恩德,在城西关建柳将军庙奉祀。“丰沛收,养九州,将军庙里去磕头。”民谣在丰县流传至今。

同治《徐州府志·祠祀考》:“柳将军庙在新安集,明嘉靖三十二年建。”新安,位于邳州旧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以西,故黄河北岸(今属睢宁县姚集镇张圩社区)。据《邳志补》:新安,明初置驿,嘉靖中改设巡检司。

由此沿黄河故道西行至双沟镇,这里亦曾有柳将军庙,所祀柳将军则为柳树之化身。《徐州黄河》(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据《徐州府志》记载转述这位柳将军的神奇传说故事:

故黄河在双沟以东出现一个“U”字形弯道,受洪水冲击形成险工险段,历史上黄河常在此决口。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再度起任总理河道之职的潘季驯莅临徐州治水,一日冒雨乘坐小船勘察水情,行至双沟镇东,突然风雨大作,狂风掀起巨浪,小船被卷入急流,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岸边倒下一棵大柳树,将小船稳稳地卡在树枝之间,潘季驯及随行人员得以绝处逢生。时人以为有神助,呼神树为“柳将军”,后人在此建造庙宇奉祀,并立“潘公再生处”碑。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据邳州文化学者崔学法考证,“潘公再生处”为徐州知州刘顺之所书。明人申时行所撰《潘公传》记述潘季驯治河亲临双沟堵塞决口的事迹,可与柳将军传说故事相印证。传曰:

始公塞决时,淫雨连旬,水骤至,几没公趾,不为避。万众野处,公往来抚慰,不惮劬劳,至呕血负疽,犹力疾视事,矢以身殉河,报明主。尝乘小艇行河,风雨大作,震撼波涛中,几覆,挂树杪乃脱。父老神之,为“潘公再生”识其处。当是时,公之滨于死者数矣,然有天幸不死,谓公忠诚感格非耶?

(二)乾隆皇帝泇口认干娘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泇运河开通以后,邳州泇口镇为漕运必经之地。漕运不仅为小镇带来经济繁荣,也带来文化荟萃。大运河在这里留下太多的故事传说,乾隆皇帝认干娘是为其一。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驻泊泇口镇时登岸,微服由北门而入。此时红日西坠,夕阳映照着北门内的一座大花园,园内牡丹争奇斗艳,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端坐亭中,一对妙龄少女在亭前舞剑。乾隆皇帝于是驻足观赏,美女的花容月貌与精湛剑术同时进入视线,舞到极妙之处,便不由得失声叫好。亭子里的老太太与正在舞剑的美女,为这突如其来的叫声所惊动,目光一齐投向乾隆皇帝。她们见到这位“不速之客”,俨然公子打扮,气宇不凡,且有侍从相随,定非等闲之辈,于是待之以礼。乾隆皇帝自称生意人,今日到此,有暇上岸,彼此便在亭中攀谈起来。舞剑的美女,一个是老太太的女儿,如花似玉,一个是随身丫环,落落大方。她们见到老太太招手示意,也双双入亭,拜会客人,恳请指教,不在话下。

这位老太太就是方圆数十里闻名的“白寡妇”。丈夫白某,乾隆武举,据说做过江南提督,多年前因病去世。白氏身为遗孀,家境富足,有二子一女,长子名虎,次子名龙,小女名凤,兄妹三人,自幼随父学书学剑,能文善武。乾隆皇帝在亭下与母女叙谈,兴致未尽,又随母女来到客厅,与两个儿子相见。不知是出于对白寡妇言谈举止钦敬有加,抑或另有动心之处,身为至尊的乾隆皇帝扑通跪地叩头,拜认老太太为“干娘”。

是日傍晚,微服在身的乾隆皇帝便与白氏子女兄妹相称,亲亲热热,叙谈良久。乾隆皇帝告辞之时,白龙、白虎一直送到运河堤岸,远远瞧见岸上水上,灯火如昼,近听龙舟上下,齐呼万岁,突现于眼前的景象,一下子把兄弟二人惊呆了,待了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跑回家中报告所见所闻。

白老太太岂敢怠慢,火速安排八抬大轿,带领儿女并男丁女佣倾家前往,把这个刚刚跪地叩头的皇帝佬干儿子接回家中,以乡间最高礼仪款待。相传,乾隆皇帝即以干娘白氏之家为“行宫”,停宿七日。

帝王亦非无情物,亲民与风流常相伴。据说,四十三天后,乾隆皇帝南巡返程,在干娘白氏家中,再度停宿三天。白氏花园中有一块陨石,据说就是乾隆皇帝此次南巡由苏州带来的。

传说无考,而今陨石犹存,收藏在邳州博物馆里。

其五、民间谚语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时说一大通道理,不如一句民谚来得痛快淋漓。谚语带有地域性,大都由生活实践经验得出来的。这里且举邳州段大运河流域,与大运河相关的谚语二则。

一曰“跳进黄河洗不清”

在邳州南部,故黄河两岸,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我的冤情无处伸(方音读“生”),跳进黄河洗不清。”

传说很久以前,下邳城外,黄河岸边,有个河湾村。村里的一户何姓人家,父子俩,婆媳俩,四口之家,“靠水吃水”,以打鱼为生。

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夏秋之际,黄水暴涨,父子俩在河里打鱼,突然狂风掀起巨浪,渔船被打翻,双双丧身黄河。婆媳俩每日以泪洗面,婆婆悲伤过度,哭瞎双眼。年轻的媳妇与失明的婆婆相依为命,苦不堪言。

冬去春来,青黄不接,村里家家闹饥荒,婆媳俩全靠野菜充饥。河岸湖坡的野菜被挖光了,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奈嘟菜”(俗名方音)。月娥知道,这种野菜味道有点儿苦,然而饥肠辘辘,充饥要紧,便挖了一些挎回家中。根据往日经验,为了除去苦味,月娥先用热水烫,再用清水淘,经过一番处理,依然有苦味。她想到前些日子在路边捡到的两枚小“制钱”(官局监造的铜钱),摸摸衣兜,制钱还在,便拿去本村小商店换点儿香油,香油浇拌在苦菜上,果然香气扑鼻,一碗苦菜几乎被饥肠辘辘的婆婆吃个精光。月娥心里很高兴,讵料一会儿,婆婆便腹痛剧烈,翻身打滚,接着口吐白沫,命归西天。

面对突然死去的婆婆,月娥放声大哭,邻里乡亲闻声赶来,月娥啜泣着向他们诉说原委。邻里乡亲目瞪口呆,因为此前也曾有人吃过这种野菜,苦是苦点儿,却平安无事。事情在村里传开,大家也都莫名其妙。

河湾村有个吴姓财主,欺男霸女,外号“吴老赖”。吴老赖曾见月娥生得俊美多次调戏遭到拒绝,早已怀恨在心,听说她家出此怪事,先是幸灾乐祸,继而散布谣言,说月娥在野菜里下毒毒死婆婆,又放出风声要状告月娥,治其死罪。吴老赖此番本想再打月娥主意,对她施加压力,使之有求于己,趁机胁迫收作小妾。

谣言惑众,且会杀人。月娥被“冤”为“窦娥”(戏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她思前想后,不如跳进黄河,以死抗争。她把婆婆安葬后,孤灯独守至天明,悄悄来到河边,仰天长叹,呼叫着丈夫的名字,纵身跳入黄水。

春季河水归槽,水流平缓,一位郎中起早出诊路过,闻声赶来,月娥幸而获救。此时,天色渐明,村里早起过往的人们相聚河岸,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月娥清醒过来,长叹一声:“我的冤情没处伸(生)啊……”

郎中从村民的议论中已明白几分,向大家解释说:“这奈嘟菜,味苦低毒,最忌香油,一旦与香油调和便毒性剧增……”村民恍然大悟,异口同声道:“幸亏遇到郎中,不然,月娥搭上一条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呀。”所谓“毒死婆婆”的谣言,不攻自破。

伴随着“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谚语,“奈嘟菜,调香油,婆婆吃了耷拉头”的民谣,也在黄河两岸传播开来。(据《徐州黄河》下卷)

二曰“泇口蛙子——干鼓肚”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邳州民谚“泇口蛙子——干鼓肚”,与前所述《乾隆皇帝泇口认干娘》的传说故事有关。蛙(方音wái)子,即青蛙,与蟾蜍统称蛤蟆。

传说乾隆皇帝南巡返程再过泇口,又在干娘白寡妇家中停宿三日。临行,劝说干娘去京城安度晚年,干娘再三致意,婉言谢绝说:“泇口这个地方住惯了,这个家不能丢,今生今世,任哪儿也不去了。就让他们兄妹仨跟您去吧,他们皆有武艺在身,可为朝廷出力,报效万岁。”乾隆皇帝不再强求,又问干娘还有什么要求,白寡妇眉头一皱,说:“其实也没别的,只是我住这儿离河近了点儿,船来船往,人声嘈杂,夏天蛙子叫声聒人,晚上睡不好觉。”乾隆皇帝一听,随口说道:“这个好办。”当即下两道谕旨:一是运河改道,向西绕个弯子;二令沿河居民夏日捕杀,不准蛙子再叫。

我曾因事去过泇口镇(非专程考察),亲见大运河果真在那儿拐了个弯儿,河道与街区确有一段距离,不知与乾隆皇帝谕旨有关否;又曾以夏日蛙子是否干鼓肚询问泇口众多居民,皆笑而不答,由是揣想传说而已。

近日读史,知“蛙子干鼓肚”的传说无独有偶。山东诸城进士窦光鼐,曾与纪文达(晓岚)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清代文坛三十多年,传说他当年在城里读书,夏天每至月亮升起时,便到位于诸城市中心名叫“沧湾”的荷塘岸边吟诵,蛙声聒噪,不胜其烦,他便用高粱秸扎了若干个“枷”(形似套在囚犯脖子上的戒具)扔进荷塘,边扔边说:“再让你叫!再让你叫!”说也奇怪,蛙声顿止。

传说多少年过去了,沧湾荷塘的青蛙一直牢记着窦光鼐的话,不曾开口叫过。

窦光鼐,字元调,号东皋,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年)充会试正考官,邳州进士陈略适出其门下。窦氏名重一时,故乡流传他的许多传说故事,而今不知诸城沧湾尚在否,世易时移,荷塘青蛙可曾开口否。

其六、民间歌谣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邳州大运河流域的民间歌谣,若论篇幅长短,以《胡打算》为最,《打蛮船》次之,在邳州及周边地区流行很广。本文限于篇幅,只说前者。

七言叙事体民歌《胡打算》长达842行,《徐州民间文学集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将其收入“杂歌类”;《江苏文库》(“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纂出版)则收入“史料编”。

《胡打算》的故事发生在“徐州府管邳州地”,清代徐州设府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时邳州去“直隶州”,改属“江苏布政使司徐州府”。徐州工程学院教授薛以伟考证,据此认定《胡打算》成书年代在此之后。至于作者,邳州有学者考证,认定为乾隆末年邳州进士陈略。歌谣中涉及的人物在《邳州志》中大都有记载,其生活年代却有乾隆、嘉庆、光绪之别。研究者认为,此正显示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的特点。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胡打算》应是邳州民间集体智慧结晶。

《胡打算》在邳州及周边地区流传至今而不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题材贴近农村生活,思想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在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受尽苦难的农民“少吃又没穿”,“发财致富”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梦想”。《胡打算》便由“鸡生蛋,蛋生鸡”的传统故事演绎胡氏女的“发财梦”。胡氏女下湖劳动时,偶然在草棵里捉到一只雏鸡,喂养一年,开始生蛋,发财梦便由此次第展开:鸡生蛋,蛋生鸡,利滚利;然后再养母猪,猪再生崽;然后再养草驴,驴生骡子;积累资本,置田地,做生意,发大财。然而一梦醒来,蛋打鸡飞,方知“妄想终无益”,仍然“不免受饥寒”。《胡打算》的故事以强烈的讽刺意味警示世人:致富须得勤劳,脚踏实地去干,否则,只能是痴心妄想,梦幻而已。

《胡打算》的艺术与历史价值,还在于广泛而真实地反映邳州及周边地区农村的生活,被誉为“百科全书”、“民俗画卷”。其内容涵盖邳州以至苏北鲁南地区的人文地理、名胜古迹、风物特产、生活习俗、婚丧礼仪等等,农村生活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而且时代感与地域感强烈,犹如一轴清代而迄民国时期以邳州为中心的苏鲁接壤地区乡村风俗风物风情的长卷。

《胡打算》仍将在邳州及周边地区传唱下去,今日反思《胡打算》主人公的“发财梦”,人们又当作何感想?时代变了,社会制度不同了,设若胡氏女有幸生活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拥有富民政策的支持与推动,她的“发财梦”由养鸡起步,进而发展养猪、养驴等饲养业,逐步积累资金,做生意,置产业,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农村致富之路。况且,从胡氏女的一系列“打算”中看得出来,她不仅很会打算,也不乏劳动身手与实干精神。比如养猪,她想到“磨豆腐”,“渣浆喂猪多长肉,豆腐赚钱人吃穿”,“打算”可谓精细矣,照此行事,何愁摘不掉贫困帽子。然而生不逢时,她的发财梦之所以破灭,究其内因,应非“打算”之过失,而是止于“打算”也;其外因,缺乏社会制度保障与政策之扶持是也。

其七、文人之作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邳州地处南北襟要,历代文人流连驻足,留下诗篇数百首之多。我在20年前编过《历代诗人咏邳州》,近年又与崔学法合编《诗赋咏邳州》,所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本土诗人与诗作也颇可观。如前所述,邳州民风由“劲悍尚武”到“士渐文雅”,涌现许多文人、诗人。《徐州诗征》与《续诗征》,计选邳州籍诗人43位,诗作230首。其中年龄最小的诗人窦海渟,窦鸿年之孙,先后肄业于无锡国专、沪西光华大学,年二十六病殁,“遗稿在敝簏中,不忍触目”。张伯英主编《徐州续诗征》时“寓书索取”,祖父鸿年“老泪盈襟,检寄数纸”,共十首,全被收入《徐州续诗征》。其余编入《海渟遗稿》。年龄最大而且一生穷困潦倒,锅盖也难揭开的诗人,要数张文醇。张文醇,清嘉庆廪生,居两河之间,著有《冷翠轩诗稿》。穷困到何等程度,他在《新乐府》中写道:“晨炊未举日将暮,先生(诗人自称)闭门犹觅句,老妻拍窗笑相呼,诗成还堪煮也无?”张文醇与窦海渟痴迷于诗歌创作,一老一少,一穷一富,显示邳州诗风之盛无分老幼。

民国时代,邳州本土诗人成就颇著者也很多,吕家骥有《质庐诗草》,戴维藩(字价甫)有《价甫诗稿》,庄涌有《突围令》《悲喜集》,庄端甫有《养生斋遗稿》。《养生斋遗稿》所收长篇叙事诗《春梦词》,曾连载于南京《中央日报》副刊,取材于运河流域一个小山村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婚姻悲剧,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被称为“民国诗坛的一株奇葩”。

这里选介诗、赋、文三则,以重温邳州人民对于黄运两河恩怨的历史记忆。

(一)邹西川《黄河豆花水赋》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旧志水汛]

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忧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猬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春末芜菁花开,谓之菜花水。四月垅麦结莠,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冰坚晚泮,迨乎盛夏消释,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之水,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花水。八月荻薍花,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此外,非时暴涨,谓之客水。今以桃、伏、秋为三汛,而伏秋水势最盛,非他时比,防者尤不可少懈云。

黄河豆花水赋

邹西川

惟百川之灌河兮,至秋水而弥大;惊一望 之洪波兮,亘长天而无外。忆发源于昆仑兮,疑与银河相接;遂作镇于中原兮,历九折而如带。赴荆门而朝宗兮(按:荆门,或为龙门之误。荆门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所经),羡直下之飞流。值蓐收之司令兮,又方至而未艾。

当斯时也,于序属金,于卦为兑,豆青青而成茎,花灿灿而作态。于是河水奔腾,声若鸾哕。远而望之,依稀万顷烟浮;近而即之,仿佛九天云霭。盲风激浪,既喷沫以吐珠;落霞映波,复增色而施绘。忽奔吕梁之隘,实河伯之效灵,似关瞿塘之峡,非波臣之为害,兆丰年之穰穰,乐荏菽之斾斾。

方其秋霖,霪溢奔溜遍野,水既肥涛势欲倾泻,横没绕堤之芦苇,谁辨夹岸之牛马。震阳侯之神能鼓波而非虚,笑吴猛之扇欲画水而恐假。迨夫一旦云开,匝旬雨既倚杖夜听,犹闻鼎沸,非摊麦之忽漂,幸园菽之可溉,湿汉阳之嘉树。虽遐方兮亦通,浥渭城之轻尘;疑朝雨兮骤至,矧时当清晏,水道既潴,闻香成于燃石兮,待雨即应于濯鱼。湍迅葱岭之派,浪注蒲昌之渠,然流倾竹箭,民庆那居。瞻碧波兮无际,怏红豆兮有余。

噫嘻!河失其道,渐趋而东,形浩渺而澎湃,性迅逝以激冲。女娲炉灰兮尚无补,我皇竹楗兮奚为功,何如绳直相贯兮广润九里,不必资金既成兮决河可终。所可冀者,既名星宿,谁探河源?犹传泛仙槎于汉,使见织机之天孙。此其事之有无兮,亦姑存而不论,独念节属七夕兮,俄闻惊浪雷奔,声传河鼓,水满平原,乍惊乍舒,似龙女之濯素练;忽断忽续,如鲛人之织冰缰。

而乃悦其洋洋,观其弥弥,利穿金石,禾稼如洗,长淮之浪堪方,广陵之涛可比。仰神鸟之疏凿兮,实嘉绩之既底;斯冯夷之傲睨兮,亦界道而安理。顾以河清难俟,谁能忘情,岂知嘘噏敛散,政德难名。八支已亡兮,常激三门之险;千里流化兮,其号四渎之精。飞沫与云日荡沃起涛,疑山岳峥嵘。倾帝台之浆,骇天轮之激转;胜晓露之液,滋秋花以敷荣。临流观美兮,拟龙鳞之结络;而难以侔色揣称兮,泻笔海之波涛而未平。 (乾隆《邳州志》艺文卷)

(二)吕家骥《戊戌邳州大水歌》

[史志资料]

明清两代邳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115次,清代60次,其中大水48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六月间,阴雨兼旬,往往倾盆倒泻,达旦连宵,上游蒙、沂、淮、泗诸水同时下注”,“徐属之邳州,跨河为邑,首形泛滥,河槽溢出,民埝被冲,受灾尤重”。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四月下旬,连遭大雨,东省山水骤发,沂运各河同时并涨,堤埝被冲,低田间遭淹浸。五月初日,水势渐退,正在抢割,复于十二日后,骤雨滂沱,通宵达旦,沟浍盈溢,洼区弥漫,运河水又增涨,上游蒙沂诸水,建瓴而下,一片汪洋,未刈之麦多被淹没,其已割登场者亦有漂失……” (据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奏疏)

戊戌邳州大水歌

吕家骥

去年五月谷不熟,今年五月又灾谷。前五月二十二,雨泻盆兮风拔木。雷轰耳,电闪目,农夫咨嗟秋难卜。果尔,蛟之族,龙之族,雨师延客客不速。运河争横流,沂武无归宿。堤无岸,泽无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逞纵横,波神游汗漫。庐墓望洋皆浩叹,江湖满地共扼腕,方二百里普浸灌,岂独一乡一邑沦河汉?问狂澜何人推倒?慨斯民河海行潦,逝水滔滔大沟壑,哀鸿嗷嗷心如捣。嗟我徒手难援溺,安澜虚存此怀抱!烟乡水国中,相与二三野老,绘一幅《流民图》,贡诸各当道;更增补《水经注疏》,《河渠》备考。

(三)萧乾《宿羊山麓之哀鸿》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上旬,鲁西黄河决口,黄水夺鲁运河南段及微山湖南泻,导致中运河水势猛涨,三四百斤的蛮石居然能够在水面上飘流二百公尺光景才缓缓沉落。苏北邳县、宿迁运堤漫决,新安镇一带洼地变为泽国。被水面积若以运河镇为中心,那么北至七八十里外,东到炮车,西到大许家,南到清江浦,综计灾区约达5000平方公里,灾民数逾百万。灾区房舍田禾被劫,男子大批流往外地求生,妇女成群掘草根、摘树叶为食。(节自《中国运河文化史》)

现代作家萧乾以旅行记者身份,在1935年秋至1936年春采访鲁西和苏北灾区见闻,撰成长篇纪实散文《流民图》,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宿羊山麓之哀鸿》为其第三部分,这里节选最后几节。

宿羊山麓之哀鸿

萧 乾

清早,我们由邳县城出发。船一解缆,船上一位卖烧饼的老人便走向别处寻找主顾去了。船靠近一个村落时,警察也登了岸,运河的水是那么阴森、郁悒,像是为大地受难者呼出的一股叹息。过黄庄,沿堤走不上几步,头上一路跟踪着的云朵竟如耐不住委屈的孩子般落下冰凉沉重的雨点来。越落越密,把我淋个透。隔着湿漉漉的头发,我看到宿羊山了:一个光秃黯黄的小山,坡上蠕动着密匝匝一群人们,无助地在雨中颤抖。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便是收容所的难民。

在暮色苍茫中,我们走进碎石小道的宿羊山镇了。我们走过富户的门前时,在灯光辉煌中,畅快的笑声荡漾着。他们巍峨的瓦房四周都筑着炮台,上面日夜有人守望着。这次邳县成灾,向富户募集救济粮,面现难色的也颇不少,这些富户多拥有五六百顷地,一家便占据一整个村庄。庄丁平日打杂,遇到佃户抗租或袭击时,那些壮汉子便是机关枪小钢炮的操纵者了。胆小的地主远躲在上海租界里,留在庄上的,便以藏书、种菊一类雅事安闲地消磨他们无忧无虑的日子。我望着那森凛凛的朱漆大门,吞进一口冷气。

次晨,雨仍在淅沥落着。我们借了伞,就向收容所走去。泥泞的路,脚踝时常隐下去拔不出来。两脚冰凉,鞋子湿透了,走起来—路发出吱吱的响声。我们似乎体验到流亡者的心情了。

我们刚走出镇口,便听到一片嘈杂的哭喊声。随着我们登山的步伐,那声音越来越响亮。拐过一个土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用高粱秸搭成的尖尖窝棚,里外都蹲着为秋雨打成一团的人。棚顶多飘着避瘟疫的粉色小旗,棚前堆着由水里捞出的农具,和就地用土块搭成的一座座临时炉灶。雏鸡黄狗和花衫小孩都在迷漫的炊烟里跑来跑去。每十座棚为一排,各形成狭隘的“小巷”,有门牌,有甲长,十字路口也常有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忘了饥寒的苦,集拢着玩耍。

我们踏着泥泞又遍地屎迹的路,走进那些狭隘“小巷”里了。窝棚里传出各种凄惨的声音:有老妇人枯竭无力的咳嗽,有刚落地的婴儿脆弱的啼哭,夹杂着耐性的母亲们哄拍的哼声。这些无告的灾民都缩在窝棚里,咧着嘴,蜷卧在湿湿的草堆上。有男人的,窝棚顶还能自抹些泥土;孤老病弱的就眼巴巴守着冷雨由高粱秸隙缝落向他们衣着单薄的身上。

当我们走过那些窝棚时,个个棚口都有头探了出来,老妇人淌了泪的眼,小孩子惊奇的眼,少妇含羞的眼,一齐射向我们。他们是寡母孤子,老婆少妇,少夫少妻,无儿无女的老翁,和丈夫未在身畔的少妇。就在这苦难的小集团里,幸福也如雨量分配得那么不均衡!那些孤苦零丁的人,独卧在高棚里,只隔一道高粱秸便能听到小儿的咿呀学语,夫妻的喁喁私语,儿女温存的劝慰。一个披了件破蓑衣的老人,淌着一泡热泪,张开无助的臂向我说:“先生,我啥都没有啦!”我不忍看他那和善而愁苦的脸,急忙掉过了头。

对面却是一张同样愁苦的脸,一个缺齿破唇的老妇人用双臂支着身子向我叩起头来。她比那老人还强,还有陪伴她的一条狗。她恶狠狠地骂那弃她远逃的儿媳,“不如这条狗啊! ”她埋怨着。卧在棚里的小黄狗像是会意似的,立时用前爪向老妇人怀里凑凑,嗅了嗅她那只筋条毕露的手,就又把瘦弱的身肢蜷起,大声地嘘起气来。

一个小家庭隐在小手车下,在吃他们的早餐了。妈妈喂着怀里的娃娃,做爹的和大儿子并蹲在两旁,各抱一只粗碗,贪婪地吞喝着热腾腾的稀粥。讲礼貌的中国人啊,看见我们,那可爱的农夫还欠起身来,举起粗碗向我让。不幸的人,半个多月他们都是这样露宿着。他们逃来较晚,窝棚里已没有地方安插。那男人指着大小两个孩子,口口声声求着:“科长慈悲慈悲!”孩子拿碗的手已冻得有些战栗了,但他吞喝得那么匆急,恨不得把头伸进碗口里去。可是好奇心又不容他不腾出一双眼睛,由碗缘偷偷向我望着。

我打开照相机准备拍照。这是太新鲜的玩艺儿了,即刻招引来许多小朋友,其中有的是适才不肯回答我的询问的,这时也羞怯怯地立在厚厚的人丛中,争看起我手里的怪匣。当我把换下胶片的黄纸盒抛到地上时,他们一起都屈下腰去,争抢那罕见的玩物,年幼的被压在下面就大声嚷叫。窝棚里探出母亲的头来,吆喝着她们的孩子:“没心的烧猪呀,饭都没的下肚,抢那东西啥用!”她们无法了解孩子欲念的单纯。

走尽了这些窝棚小巷时,我们已淋成落汤鸡,鞋跟沾的泥土也已厚得如旗装的木底鞋了。于是,我们又向宿羊山顶走去,想由高处俯瞰邳西被灾的概况。

雨仍落着,窝棚可缺乏原有的谧静;几十个孩子都尾随我们向山顶蜂拥走来。巡警虽用极严厉的声色驱逐着他们,但是山太大,人太多了,孩子们竟分散着由另一个方向跟来。

弥漫的云雾遮住了视线,围着宿羊山的都只是白晃晃的一片,水面偶尔伸出一丛树枝,那倾斜的姿态呈现出暴风雨猝击时的猛烈。大地都淹没在洪水下面。

孩子们在我身后挤着,还叽叽喳喳地低语。我突然掉过身来,握住挤在最前列的一个孩子的小手。他即刻脸涨红了,把头钻回人丛里想跑开。

我拉住他问:“小孩,指给我看,哪里是你的家?”

他转过身来,眨着两只小眼睛向山的四周环视。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向前挤了,他们都掉过头去,在那一片汪洋里寻找各自的家。

寻视了好久,许多小脑瓜失望地转过来了。一个个皱着小小眉毛,频频摇头。那被我拉着的孩子仰起了脸蛋来,他眼睛蒙上一层晶莹的泪水了。他重新看看四周,又环视小同伴们忧愁的脸,然后用颤颤微微的声音说:“先生,家早给大水冲没了!” (《萧乾特写散文选》)

四、对于邳州运河文化建设之建言

大运河被称为“中华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在历史上,她的肢体曾残破不堪,以致血流不畅,殃及两岸儿女。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大运河和运河文化史也翻开新的一页。经过接连不断的大规模整治,大运河产生空前的社会效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可比拟的。随着运河航运的发展和水利功能的开发,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运河流域文化也获得空前的繁荣兴盛。大运河哺育了邳州人民,邳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设若没有大运河,邳州人民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而要加倍爱护大运河,研究大运河,建设好大运河。有了大运河,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为此,我对邳州段运河文化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在调查研究邳州段大运河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制定邳州大运河文化建设规划,分期分步实施。这就要求市级领导引起重视,并有所投入,做到责任落实,集思广益,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规划具有可行性。

(二)加强邳州段运河文化研究的力度。目前有两个民间组织,一是邳州文化研究会,一是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希望两股绳拧成一股绳,做到劲往一处使,共吹一个调。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高瞻远瞩,重视引导与整合,同心协力,为邳州大运河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重视运河沿线古迹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水利和交通的古迹,如桥梁、古渡、闸坝、堤岸以及重大工程;历史文化的古迹,如寺庙、墓葬、文化遗址等等。这些古迹或遗址,真实地纪录了邳州段大运河水利与交通建设的状况和大运河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遗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消失了,需要我们去发掘;对于已经发掘的,如河清闸遗址(李圩闸上村),要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四)重视新兴的重点工程邳苍分洪道的文化建设。邳苍分洪道是共和国初期苏鲁两省人民开辟的一条人工水道,上起江风口(位于东省沂河右岸李庄),经卞湖、米滩、艾山西、倚宿山东至柳林庄西汇入中运河,全长74公里,邳州境内34公里。江风口是邳苍地区洪水泛滥的历史见证,历史上流传“决了江风口,水从岚山走,淹了四大哨,捎带旧邳州”的谚语。开辟邳苍分洪道是根治邳苍地区洪水泛滥的关键工程,被称作“大手笔”。邳县出动5万民工,于1958年3月至7月,同年冬季至1959年春季,全靠肩挑人抬完成土方工程370万立方。工程之艰巨,除江风口以下13公里利用武河旧道,加固堤防,其余则是平地筑堤(堤高按滩地水深3米设计,东堤3+1.5米,西堤3+0.5米),束水漫滩行洪。邳苍地区洪水横流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其后又经过一期和续建工程,形成行洪、排涝、供水功能齐全的流域性河道,闸坝与桥梁建筑皆颇宏伟壮观。如此巨大的新兴水利工程,江苏省内绝无仅有,应加强与工程相应的文化建设,选择若干景点建成旅游观光风景线。

(五)加强运河沿线因水而兴的重点乡镇文化建设。一是黄河故道的综合开发,黄河故道在历史上曾从邳州经过,而今邳南一些乡镇仍属“黄河故道流域”,被纳入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体系。邳州以八路、新河两镇为中心,打造现代农业优质果蔬示范区,业已形成“万亩葡萄、万亩花、万亩蔬菜、万亩瓜”的产业格局。走进八路镇洋河葡萄园,园内的葡萄文化长廊,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吸引众多的游人和顾客。黄河故道现代农业优质果蔬示范区展现邳州农业振兴的曙光。二是乡村古镇的文化建设。邳州运河沿线古镇很多,南有土山,北有邳城、戴庄、泇口、滩上等等。其中以泇口历史最为悠久,《春秋·襄公十年》:“公(鲁襄公)……公吴于柤。”柤(zhā),春秋楚地,杨伯峻注:即今江苏邳县北而稍西之泇口。泇口既为古镇,又为泇运河(中运河)之重镇,应重视发掘文化底蕴,列为邳州大运河文化建设重点乡镇之一。

(六)开辟邳州大运河旅游观光线路,水路与陆路并举,大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并举。

水路——以邳州为中心,东至骆马湖,西至微山湖,观赏大运河水上风光,可沿途浏览窑湾古镇与邳州新港,可在银杏湖或沙沟湖荡舟。在旅游观光的同时,可在水上赏听评书《胡打算》、琴书《打蛮船》等等曲艺节目,还可品尝沂河“小鱼锅贴”等地方风味小吃。

水路+陆路——游览南水北调邳州段输水线路风光。南起徐洪输水线刘集(节制闸、抽水站、地涵),北至刘山枢纽工程(节制闸、船闸及南北抽水站)。沿途观赏新时期大运河河水倒流的奇观,参观大运河古建筑遗址(李圩河清闸遗址、徐塘新河头河成闸遗址等),还可顺道参观宿羊山镇大蒜博览园。在沿途游览中介绍邳州段大运河的古往今昔,与运河有关的民风民俗、民间曲艺、故事传说,重点突出共和国时代大运河的治理与建设成就,以及大运河造福人民的伟大功绩。

大运河邳州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管见(续)

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南起岠山,邳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待发掘)——小萝卜头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碾庄烈士陵园,北至禹王山抗战纪念馆——燕子埠张家大院(台儿庄会战前沿指挥部)——宋庄民兵抗战纪念园(待建)。后者突出展示邳北人民对台儿庄会战的历史贡献,民兵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热爱家国的情怀。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