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李白,既是寫詩的行家,也是佩劍的俠客;既是行走的遊俠,又是放蕩的浪子。要說唐代的第一旅遊達人,非李白莫屬。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山水寄給了他靈感,也慰藉了他的心靈。他自己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巡山不去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此話不假,李白要是活到現在,在抖音等平臺開個直播,那流量想必也是槓槓的。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李白的少年時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響。而道士們的修道場所,多半是位於名山大川。18歲的時候,李白隱居大匡山讀書,從趙蕤學縱橫術。20歲遊成都,謁見益州長史蘇頲,受到賞識。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隱居、漫遊、任俠與神仙道教信仰中度過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24歲的李白遊峨眉山。秋,唐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寫下了《峨眉山月歌》。

01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濃烈的情感、奔瀉而出的氣勢。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這是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這次漫遊,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第二年春,他東出夔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東遊洞庭、登廬山,至金陵、揚州,隨後往遊。太白的這次出遊,對於太白來說意義深遠,長江流域的精華已盡在掌握,名山大川激發了他的靈感,滌盪了他的心靈,寫下了眾多名作。

02荊門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特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包舉宇宙氣象”,筆力猶壯,真是太白本色。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03天門山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位於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天門山的雄奇壯觀,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盡在詩中,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在這次人生第一次大遊歷當中,我們的詩仙還出遊了大名鼎鼎的廬山,寫下家喻戶曉的《望廬山瀑布》。

04廬山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終於,太白輾轉游歷到了湖北一個叫安陸的地方,在這裡定居下來。在這裡,他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隨後過上了快活的小日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期間,寓家白兆山後寫下《山中問答》一詩,用“笑而不答”表達了與許氏婚後閒適的心境。期間,曾入長安,與賀知章一見如故,賀知章讀了他的《蜀道難》,驚為“謫仙人”,李白由此名動京師 。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為賀知章以及玉真公主的極力推薦,李白的才華終於引起唐玄宗的興趣,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這是詩仙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在翰林院的時候,李白曾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得意起來伸出腳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為他捧墨,遂得罪了高力士以及楊貴妃等宮中諸人。一身傲骨、滿腹才華的李白,也引起翰林院同事的羨慕嫉妒恨,他們趁機集體進讒言。玄宗開始對他不滿,逐漸疏遠他。

天寶三年(744),李白被“賜金放還”,李白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破滅。

離開京師長安以後,李白再次四處漫遊,隨後進入以東魯、梁園為中心的第二次漫遊時期。這段時間,他曾與杜甫、高適遊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又因為這緣故,我們的大詩仙又被稱為“山東李白”。此時,李白的髮妻許氏大概是去世了,先後又有了三段婚姻(其中前兩段無甚明確史料記載,也許只是妾,最後一任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有了一個較為安定的家,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總是在追求詩與遠方,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

05天姥山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4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好一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安的權貴們,老子不跟你們玩了,你看我現在玩得多嗨!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朋友時所作,所以又題作“

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李白這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佐證。《唐才子傳》中記載:賜金放還後的李白雲遊四方,打算登華山,帶著醉意跨在驢身上,路過縣衙門,縣令不認識李白,十分生氣,派人把李白帶到公堂上問道:“你是什麼人,敢這樣無禮!”李白在供詞中不寫姓名,只寫:“曾經用皇上的手巾擦嘴,皇上親手為我調勻肉湯,楊貴妃捧著硯臺,高力士幫著脫靴。在天子殿門前尚許我縱馬奔馳,華陰縣衙門口,卻不能騎驢而過?”縣令看了,又驚又愧,忙行禮道歉說:“有眼不識泰山,原來是翰林學士來到此地。”李白大笑著揚長而去。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

06華山

古風·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蓮花山就是華山西峰,華山因山形似蓮花,故名華山,其西峰名蓮花峰。李白的這《古風》是一個系列,共五十九首,並非一時一地之作。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離開了京城是非地的李白,生活並不得意,思想也很矛盾。他一方面憎恨當時的黑暗政治,想借漫遊生涯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和慰藉;另一方面,“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負又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間,使他不能超離現實、忘懷國家軍政大事。當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雖然正在宣城(今屬安徽省)過著隱居生活,沒有直接遭受戰爭災禍,但叛軍的猖獗、國家的喪亂、人民的苦難,不能不使他倍感憂慮和痛苦,甚至不能不使他發出“何日王道平,開顏覩天光”(《北上行》)的憤怒呼喊。此詩就是創作於這種心境之下。

這首用遊仙體的方式寫的古詩,分為兩部分,前面用浪漫的筆法、豐贍的想象寫了詩人遊仙的經過;後四句轉入現實,描寫安史叛軍攻破洛陽後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可見,李白的縱情山水,跟他熱衷喝酒一樣,有以之澆愁的味道,典型地反映了他身在山林而心繫國家、耽於遊仙而又不能忘懷現實的思想矛盾。

07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北。這首詩的創作年限存在爭議。一說是天寶十二載(753年),李白南下宣城時所作;一說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作者再次來到時所作。爭議歸爭議,我們從詩的字裡行間,不難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和無奈,當是詩仙的晚年作品無疑。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對唐帝國來說,安史之亂是一個轉折點,由此也深深影響了身處其中的文人。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遊走於溧陽、宣城、金陵,後在廬山隱居下來。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中原地區一片塗炭。

慌亂之中的唐玄宗分封諸子為節度使,其中永王李璘被任命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永王扯起義軍大旗,招兵買馬,聲勢浩大,劍指江東。為籠絡人心,李璘三次遣使邀李白入幕,這讓李白感覺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機會來了,便義無反顧地投靠了永王,作了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此時的詩仙還想象著自己輔助賢王,彈笑間便平定了這場叛亂,越想越興奮的李白甚至開心的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然而,才華配不上野心的李璘擅自引兵東巡,引起朝廷猜忌,導致征剿,不久兵敗。憑藉那首著名的《永王東巡歌》詩,李白被認定為附逆,險些處死,後來經朋友求情改判為發配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因關中遭遇大旱,朝廷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寫下了著名的《早發白帝城》。

08三峽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戴罪之身,突然被赦,還有比這更高興的事情嗎? 儘管已接近人生的暮年,對於詩仙來說,天真爛漫從不缺席。心情愉悅爽朗的他,揮毫間便成就了寫三峽的經典名作。《詩境淺說續編》雲:誦其詩,若身在三峽舟中,峰巒城郭,皆掠艦飛馳,詩筆亦一氣奔放,如輕舟直下。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遇赦後,李白繼續順舟東下,在秋天的某個時節,詩仙來到了湖南。此時,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嶽州,與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嶽州,三人相約同遊洞庭湖,李白留下一組寫洞庭湖的佳作。

09洞庭湖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其五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前人對此五首詩各有譭譽。許多評論家認為第二首最為出色,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水、月、雲,形成了一個明鏡秀美的琉璃世界,充滿奇思妙想,如入神仙境界。其五其實也是一首這樣的美詩。美的湖,美的傳說,如畫一般,空靈而明淨,表現出一種超脫於塵世之外的皎潔明鏡的心情。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李白的絕句境界清新,而內蘊飄逸瀟灑。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反映到他的絕句裡,形成了清新飄逸的情思韻味。尤其是他的七絕,不僅愛寫山水詩,而且質量也最出色。作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感悟,屬興到神會、一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難怪許學夷《詩源辨體》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以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

10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是詩仙多次遊歷的地方,《登金陵鳳凰臺》是其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以致武漢的黃鶴樓現在還有擱筆亭以志之。故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較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媲美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十首李白最出名的山水詩,感悟大唐第一旅遊達人的詩與遠方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切合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國慶節到了,秋高氣爽,又到了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時節,跟著詩仙的腳步去旅行,一個不錯的選擇!你願意分享你國慶之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