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匯聚攻堅力 共圓小康夢

——來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報道

九曲黃河在烏海境內一路北上,從海南區西桌子山街道辦事處賽汗烏素村蜿蜒而過。在秋日的照耀下,這個黃河岸邊的美麗村落顯得分外寧靜。

這幾天,村裡開“農家樂”的王勇有了難得的閒暇時光。在過去的一個月裡,王勇的“農家樂”天天爆滿。“尤其國慶那幾天,每天從早忙到晚,不少遊客老早就預定了飯菜。”雖然累,但對曾是貧困戶的王勇而言卻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靠水脫貧,借河致富。憑藉獨特的黃河風光,這個小村莊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遊玩。賽汗烏素村的發展,是我區黃河流域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黃河流經我區7個盟市,9個國貧旗縣、12個區貧旗縣,截至2018年底,這些地區累計減貧15.8萬戶、35萬人,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效。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精準發力,瞄準攻堅靶心

穩定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是擺脫絕對貧困的標誌。在我區黃河流域貧困地區,各自聚焦實際問題,嚴把脫貧標準,因村因戶因人制定“兩不愁”方案,落細落小落實“三保障”措施,一場正中“靶心”的攻堅戰正在打響。

深秋時節,天高氣爽。走進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雙廟鎮太榮村,映入眼簾的是美觀別緻的綠化帶、整齊有序的磚瓦房和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美麗的文化廣場上有一些村民在健身、唱歌……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太榮村,已經成為一個環境優美、村民幸福的美麗村莊。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幾年前,太榮村還不是這般模樣。由於立地條件差、乾旱少雨、廣種薄收,讓靠天吃飯的村民們苦不堪言。尤其是靠近烏蘭布和沙漠的4個村民小組,一度土房佔到了84%,深陷貧困漩渦之中。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太榮村只能換個環境謀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後,杭錦後旗還統籌謀劃安置區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先後安排了115萬元發展基金,引導村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肉驢養殖業、鄉村旅遊業,實現了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黃河岸邊的村莊,舊貌換新顏。這背後的力量正是來自於內蒙古聚力“兩不愁三保障”的鏗鏘步履。

——緊盯“不愁吃,不愁穿”。堅持“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既不擅自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隨意降低標準、影響質量和成色,穩步提高貧困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從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資金92.51億元。強化控輟保學措施,建立了控輟保學動態數據庫。

——確保住房安全有保障。將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3655戶存量建檔立卡貧困戶列入2019年危房改造計劃,年內全部完工實現清零。

——聚力基本醫療有保障。深入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範圍。

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圖景,正在黃河沿岸鋪展開來。

產業先行,厚植脫貧之基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魚兒歡快地跳躍著。75歲的呂二旦望著這片精心打理的魚塘,難掩心中喜悅。

“中秋節前後可把我忙壞了,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敲門買魚,七八天就賣出了800多斤,掙了8000多元。”呂二旦樂呵呵地說。

呂二旦家住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東海心村,兒子呂建軍患有尿毒症,光換腎手術就花了56萬元,整個家庭一下子被掏空了。2018年,呂建軍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並獲得了養殖產業的扶持,貸款2萬元養起了魚。由於兒子勞動能力較弱,呂二旦一直幫忙打理魚塘。去年,賣出了近4000斤魚,收入4萬多元。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說的就是咱這樣的村子。黃河一改道,本來建在河東的村子,就變成河西了。幾十年前,春天開河的時候,冰塊碰撞的響聲能傳出好幾裡地,夾著冰塊的洪水瞬間就把房子推倒了。”回憶起兒時的情景,呂二旦記憶猶新。水患不僅威脅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更讓土地變得貧瘠,土地鹽鹼化日益嚴重,很多地方都種不了地。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魚米之鄉大樹灣,海海漫漫米糧川。”如今,這句順口溜才是東海心村的真實寫照。村委會主任高平介紹說:“這幾年,我們種水稻、養蝦蟹、開農家樂,家家戶戶有產業。2016年識別的19戶貧困戶和2018年新識別的2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大夥兒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渠道縱橫、田陌相連,眼前的東海心村,宛如江南水鄉。107戶從事水產養殖,養殖水面達到2800畝。還有31戶開起了“農家樂”,規模最大的一家年收入達到近800萬元。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不僅是東海心村,整個黃河流域的貧困地區,都緊緊握住產業扶貧這把“金鑰匙”,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遊則遊,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和生產條件積極謀發展——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依託烏蘭布和沙漠的沙、水、光、熱等資源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光伏農業及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讓沙區披綠的同時,也讓2600多名沙區貧困人口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喇嘛灣鎮紅旗村建起水產養殖漁家樂項目,利用黃河水資源,發展水產養殖和餐飲服務接待,投入使用僅4個月,收入就達到8萬多元,邁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一步;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打出組合拳構築產業帶貧減貧聯合體,遴選帶動能力強的肉牛、鹼稻、山杏、礦業服務等6大脫貧主導產業,各類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有序推進。

產業的底子越厚,貧困群眾的底氣越足。從“看河吃飯”到“借河致富”,產業扶貧項目在黃河流域貧困地區遍地開花,實現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扶持措施、人人有脫貧路徑。

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管委會東營子村,位於黃河中游腹地,南臨神泉生態旅遊景區,北與廣寧寺毗鄰。“依河傍水”的東營子人,早早就走上了靠水吃水的路子。但是,技術短缺、品種單一、銷路不通等問題長期困擾著村民。

正在村民發愁的時候,村裡來了駐村工作隊。

“駐村工作對扶貧幹部是一大考驗,而我要做的,不僅是簡單的幫扶,更要志智雙扶,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寧鴻彬說。

工作隊發現,近年來,隨著神泉生態旅遊景區接待能力的大幅提升,遊客量逐年增加,這帶給村子很大的機遇。為此,他們立足特有區位優勢,確定了以水產養殖助力脫貧攻堅的思路。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通過考察,工作隊看到了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前景。為了讓村民快速掌握養殖技術,駐村幹部多次組織養殖培訓,讓村民掌握了淡化、標粗、放養、捕撈等一系列養殖技術。今年,南美白對蝦養殖一舉成功。

村黨支部書記王換生算了一筆賬:對蝦從蝦苗到上市一共需要65天,目前市場價格是50元1斤,一個塘除去開支將近能賺到10萬元。“對蝦比養魚增收快,很多貧困戶都躍躍欲試,脫貧動力更足了。”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志智雙扶,著力培養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是黃河流域貧困地區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中形成的共識。扶上馬、送一程的精準幫扶措施,讓“扶貧不能靠、脫貧不能等”的信念在貧困群眾的思想中植根——

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通過開展“銘黨恩、敘親情、話小康”家庭座談會、講述“我的扶貧故事”等“六進村”活動,大大激發了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信心和鬥志;

黃河成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河”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在行動”主題活動走進田間地頭,果樹專家對當地果農進行了一對一的技術培訓,授人以漁讓貧困戶練就脫貧真功夫;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安排正向激勵扶貧資金,用於表彰和獎勵勤勞致富、感恩奮進的典型脫貧代表,以獎代補,用於發展生產……

思想上轉變、能力上提升,志智雙扶準確找到了貧困群眾脫貧意願和實際能力的結合點,讓沿黃地區廣大貧困群眾唱響勤勞致富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