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園• 人文燕趙|解密磁縣懷調

磁縣懷調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戲曲,以演古裝戲為主,屬於板腔體劇種,也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群眾稱之為“紅黑臉戲”。

磁縣懷調的起源

青园• 人文燕赵|解密磁县怀调

懷調演出

磁縣懷調上承隋唐時期《踏謠娘》的藝術成就,下接明代絃索調的藝術規範,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閒時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之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隨著演唱者水平的提高,懷調這一藝術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逐漸顯得成熟起來,由起初的三五人同臺演出發展到了八九人甚至十幾人。清朝末年,大約在宣統年間,有好事者把愛唱戲的人攏於一起,在西小屋(清朝時叫溪小悟)村組建第一個懷調戲班,名叫“事好班”。逢年過節,誰家有紅白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幾段,曲調與表情基本能配得上。這時期的唱本,沒有固定的格式,大多是根據民間故事順口編唱,這便是懷調的早期戲班。

懷調特點的形成

青园• 人文燕赵|解密磁县怀调

戲社的老師在教新學員表演。

清光緒年間,西小屋懷調藝人王全清、王廣大、王廣居兄弟,經廣平府知府推薦,到保定總督府為直隸總督李鴻章六十大壽唱堂會,受到李鴻章的好評。他提筆寫下“小屋懷調”,賞銀300兩以鼓勵。

清末民初,“事好班”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先後購置了一些樂器、戲服和道具,同時,在磁縣西小屋村組建了民間業餘懷調劇團,即後來的磁縣懷調劇團前身。

此時,也進一步顯現出了懷調的特點,其在劇情上多呈現忠奸鬥爭、將帥保邊的內容,政治色彩很濃。劇裡的婚姻,大多是武生武旦戰場結親。在演出形式上,動作豪放,將帥出場常常有墩子鼓、四大扇、馬號的強烈伴奏,使人有萬馬奔騰、鐵軍衝殺之感。其音響,在夜間可傳十里之外。在音樂上,懷調以彈撥樂器為主,音域顯得狹窄,唱腔呈現平直,特別是高音區的使用,至今突破不夠,這是有待解決的一大課題。懷調過門短小,梆子顯得緊湊,這是群眾喜歡的一個地方。但穿把子(扮演無名兵卒的角色,也叫“串兵”)的人非常辛苦,常常是一場戲下來,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懷調出場的人很多,舞臺陣容極易渙散,需要特別注意其整體藝術效果。

盧萬春與近代懷調的發展

青园• 人文燕赵|解密磁县怀调

“七七”事變之後,日寇的鐵蹄踐踏了漳河兩岸。當時,漳河沿岸一帶懷調藝術的成名藝人盧萬春先生和他的戲班,到河南一帶表演愛國劇目。1943年,在安陽演出傳統戲《盔纓記》時,盧先生扮演主角養由基,他以蕩氣迴腸的唱腔、慷慨激昂的表演,把英雄的浩然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引起臺下愛國民眾的強烈共鳴。

1947年磁縣解放後,懷調戲班的盧先生和一班藝人在西小屋村組建起了“西小屋懷調劇團”。

1949年以後,懷調劇團不斷髮展和壯大。盧萬春先生和全團人員一起,白天參加生產勞動,晚上趕排新編劇目,不到半年時間,就先後為群眾上演了《白毛女》《小女婿》等五六個現代戲,盧先生在每個劇中都扮演主要角色。一次,劇團在下七垣村演出現代戲《血淚仇》時,盧先生扮演貧苦農民王仁厚,他以情技交融的表演,再現了翻身窮人在舊社會所受的苦難。一位老漢緊緊握住盧先生的手,熱淚縱橫地說:“你演得太好了!王仁厚就和俺一樣,是共產黨、毛主席救了俺全家人啊!”

1953年,“西小屋懷調劇團”由業餘劇團改建為半職業劇團。其間,盧先生把自己對黨的無限感激之情,付諸實際行動中。為了懷調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他積極倡導劇團成立了藝委會,並在懷調歷來口授流傳、沒有文字劇本的狀況下,把60多部保本戲、30多種板式,從唱腔臺詞、表演技巧到文武場、鑼鼓經及舞臺經驗全部記述下來,對懷調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使盧先生深受啟發。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地方戲劇之所長,反覆推敲出20多段格調新穎又不失懷調風格的唱段,如《打八郎》中表現楊八郎對妻子愛慕之情的偷字閃板唱法、《盔纓記》中表現養由基英雄氣概的大起板唱法等。尤其在新編現代戲中,盧萬春努力改革傳統唱腔的程式化,進行了難能可貴的突破。這些唱段,至今各個懷調劇團仍在繼續沿用。

1958年,磁縣人民政府決定將西小屋劇團改為磁縣懷調劇團(職業劇團)。劇團成立後,除上演傳統劇目外,已到中年的盧先生,更加不辭勞苦、廢寢忘食地工作,積極為新編劇目獻計獻策。他言傳身教,先後配合導演使劇團成功地上演了《苦菜花》《洪湖赤衛隊》《潘楊訟》《孫龐鬥智》《火焰山》等50多部現代戲、歷史劇和神話劇,處處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1958年底,國家撤銷臨漳、成安兩個縣,併入磁縣。當時,因磁縣懷調劇團在附近各縣頗有名氣,邯鄲地區決定留下它,並在原臨漳豫劇團中挑選了部分優秀青年學生充實到懷調劇團。“文革”時期,磁縣懷調劇團解散。

改革開放以後,西小屋懷調劇團又重新組建並迎來大發展,邀請盧萬春、張秀英等部分老藝人做顧問,培養了一批戲苑新秀,使一批傳統劇目,如《盔纓記》《戰洛陽》等,又成功地回到舞臺。河北電視臺還錄製成電視戲曲片段,展現給全省廣大觀眾。

盧萬春等老藝人還積極扶持磁縣的慶和峪、黃鼠、十里鋪和臨漳的常家屯、東太平等十餘個農村業餘劇團,先後培養了五代學生,組織成七百餘人的懷調戲劇隊伍。其中有扮演生角的馬桂清、孟朝文、王思印、王長命,有扮演旦角的張秀英、孫愛雲、靳士琴、王鳳霞,有扮演淨角的李正春、靳士貴等優秀演員。

現代對懷調的保護與傳承

21世紀初,受現代文化市場的影響,人們對戲劇的興趣開始淡化。隨著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懷調的傳統技藝得不到傳承,劇團演出很不景氣,懷調面臨失傳的窘境。

近年來,為挖掘、搶救、保護、發展磁縣懷調這門藝術,磁縣各級政府十分重視,並制定了保護計劃,開展了普查工作,摸清了磁縣懷調現狀和瀕危狀況,建立了懷調藝人檔案。王紀軍、謝竹青等懷調藝人成立了懷調戲劇文化傳習藝社,開展了懷調理論研究工作,謝竹青還從懷調老藝人的現場表演中手抄了100多個劇本。他們進行學術研究,刊印了懷調書籍,在社會上招收優秀演員,不斷壯大懷調劇團演出隊伍,籌備懷調發展影視拍攝。文化部門和懷調劇團所在鄉鎮、村也積極投資為懷調劇團修建舞臺、增添燈光設備等,支持懷調劇團的演出排練。各懷調劇團積極配合重大節日,舉辦演出活動,大力弘揚懷調傳統劇目,進一步繼承保護了磁縣懷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

從第一支正規戲班上演懷調到如今,懷調劇種已有三百多出傳統劇目。上演的劇目大多是以頌忠鋤奸、保家衛國為主的歷史劇,如《楊家將》《潘楊頌》等懷調經典劇目,以及20多出現代劇目。經常演出的則有40多個劇目,如《五鳳嶺》《老羊山》《兩郎山》《老包說媒》《三戰呂布》等。

磁縣懷調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獨特的地方稀有劇種,有著廣闊的綜合性及民間文化空間。

(袁士堅/文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9年11月4日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