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的喜事—九十年代北方乡村婚礼 大户人家也不过如此


这场婚礼举办是在长白山区边缘的一个小山村中,村庄的名字叫金窝村。村长的儿子在这里迎娶一位当地的民办小学教师做妻子。金窝村当地的林木并不茂盛,耕地也并不平坦,人们的生活水平应该是比较低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就应该是现在的村长,负责全村的各项生产业务,是全村的最高领导。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村长能够领取一点国家给的工资,听说不是太多。

当时的农村都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度,生产和出售农产品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长家也不例外,卖粮食是他家的主要收入。

听说村长的儿子在当地的林场工作,林场大概属于集体企业性质。当时实行的是封山育林政策,不许砍伐树木,实际上林场已经不以伐木为主要业务了,护林保护成了主业,此外,或许还承担一些山珍的人工养殖工作。

在我看来,村长的家境貌似并不富裕,住房是五间瓦房,这要比其他村民的房子多一些。除此以外,家里的陈设和家电与普通农户家的没有太多不同。

在北方,娶儿媳妇就是把新媳妇娶到自家来,婚房就是把家里原有的住房拿出一两间房改建而成,也有富裕的家庭在老人家附近盖新房的。

在农村,儿子结婚是一件大事情,添人进口更是大喜事,围绕着婚事都要忙活半年。双方父母见面、订婚、送彩礼和确定婚期等等,这期间或许还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彩礼是中国式结婚的传统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又是一种陋习。围绕着彩礼钱数的多少 ,双方家庭会产生很多矛盾,甚至也会酿成悲剧。在当地彩礼通常是一两万元钱不等,这要根据双方的各种条件而定。

在婚礼的当天早上,新郎乘坐两台面包车,率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接亲。新娘会带上嫁妆和送亲的人们跟新郎一同前往婆家。新娘的嫁妆通常都是铺盖等床上用品,在当时被褥都是由新娘的母亲亲手缝制而成的。

婚礼仪式则在院子里露天举行,双方父母坐定后,新人在本村司仪的引导下拜天地。仪式内容不多,时间不长,随意而喜庆。接下来酒席开始,新人会给亲人和长辈敬酒和点烟,家族中的长辈也会借机给新娘点烟钱。

参加婚礼随份子钱也是中国的特色,在当地通常一般的关系会随20元或40元,关系密切一点的朋友会给50元或100元。乡下的习俗是一个家庭出一份礼金后,全家老少都会去吃酒席的,饭后还要把剩菜打包带走。

由于村子里有几百人,主人家无法同时接待,只好采用“流水席”的办法随来随吃,这家的婚宴就办了两天。在婚宴的食材中,蔬菜主要是本村自产的,肉类是外购的。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婚宴上的菜肴就不好过多评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