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太子没有当皇帝是最可惜的?

叶芳銮


太子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皇位继承人,地位仅次于皇帝。太子称呼早于皇帝,周朝时候天子及其诸侯国的王位继承人被称作太子或世子。自周朝中国礼法制度开始形成,以嫡为贵,多数朝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子地位显赫尊贵,拥有自己的幕僚体系。因为皇权斗争激烈残酷,伴君如伴虎,太子也是最危险的职业。父死子继,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在皇帝死后君临天下,荣登极位,但历史上有很多太子失宠被废,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刘荣: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个被废的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庶长子,因为汉景帝没有嫡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如果刘荣没有一个蠢猪一样的娘,那么刘荣可能也就继位了,后面也不会有刘彻什么事了。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其母栗姬从此心高气傲,谁也不搭理了。最有权势的馆陶长公主刘嫖看到刘荣成太子,有意让女儿陈娇嫁给太子为妃,这么好的政治联姻,没有政治头脑的栗姬竟然拒绝了。后来刘嫖就开始在弟弟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刘荣也因为栗姬不大度受到牵连被废了,太子之位被刘彻取代。


刘据:奸佞诬陷,被逼起兵

刘据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舅舅卫青,表哥霍去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刘据前期也是很受信任的太子,汉武帝出游,刘据监国辅政,两父子搭配默契。只可惜到了后期汉武帝脑子坏掉了,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听了一些奸逆小人的话,对刘据也不那么信任了。尤其巫蛊之祸中刘据被小人诬陷,汉武帝听信谗言以为太子谋反,发兵征讨,刘据不得已起兵,最终兵败自杀。


李建成:玄武门事变惨遭杀害

李建成其实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太子,辅佐父亲建立唐朝,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多次击败突厥入侵,战功无数。只可惜其弟李世民更为优秀,在皇权争夺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遇害。唐朝也因李世民起了一个不好的头,后面几个太子都不得善终,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兵变失败后被废忧郁而死,李治的太子李贤也因谋逆罪被赐死……

朱标:地位最稳的太子,却英年早逝

前面那么多太子都是不幸的,有的被废,有的惨死,但是明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地位最为牢固,最受信任的太子了。经常监国协助朱元璋处理政事,朱元璋也给了一个最为豪华的帝师团队负责教太子,都是开国元勋,文有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蓝玉等。朱标看到朱元璋残暴,时不时还会批评父亲两句,朱元璋也会勃然大怒,但是事后父子关系恢复如初。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疼爱全部转移到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如果朱标不死,纵使朱棣野心再大也不敢起兵造反,在朱标面前永远只是一只任宰的羔羊……

历史上那么多的太子,无疑文韬武略的朱标英年早逝是最令人遗憾的。


杯酒话历史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人没当皇帝最为可惜。

第一个、扶苏

扶苏(前241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扶苏,一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令胡亥即位。说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始皇统—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同情儒生,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都还没聚集,诸生都背诵、效法孔子之言,现在皇上用重法制裁他们,臣害怕会导致天下不安。”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陕西延安附近)监护蒙恬部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以玺为遗诏,要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到咸阳来主持我的葬礼,然后把我埋了。”意思就是要扶苏继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阴谋让扶苏弟胡亥继位,篡改始皇遗诏,以胡亥即位;同时另书把蒙恬和扶苏赐死,并“数以罪”。史称“沙丘之变”。

胡亥的使者奉敕书到上郡,扶苏遂准备自杀。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蒙恬说:“皇帝陛下在外地,没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领三十万大军防守边疆,又派您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随便一个使者来,就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有诈?我们应该上书请示,请示了再请示,再三请示,那时候死还不迟。”但扶苏说:“父亲要赐死儿子,有什么好请示的?”扶苏旋即伏剑自刎于军中。

第二个、朱标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太宗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 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复称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




小时大彬


如果说最可惜的话,公子扶苏应该算上

嬴政统灭六国以后,自诩功高三皇,绩超五帝,索性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封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子孙后代。世代为皇帝,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

  • 族(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国在接班人问题错误选择,直接导致秦国的覆灭!

公子扶苏能力如何?

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皇长子扶苏参与议政,建议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陛下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扶苏认为,天下初定,百姓动荡中,应该休养生息;知识才俊们都背诵、效法孔子的言行,而秦始皇的苛政虐民,会导致天下不安。结果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使扶苏去边疆监军蒙恬去了。

扶苏之死

沙丘之变,秦始皇游巡天下,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至于秦始皇立了谁当皇帝,已经无所考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扶苏的影响

公元前210年,扶苏自杀,两年后,陈胜、吴广发动大泽起义反秦,听闻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能名声,于是假称“公子扶苏”起兵,以号召百姓响应。至此秦国走在土崩瓦解的道路上肆意狂奔。

司马迁那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也验证了扶苏政治抱负是正确的!


中国历史中的故事


哪个太子没继承皇位比较可惜,或者没继承导致问题较大?从头说起。

第一位,秦扶苏,他的自杀导致秦国诸多传承中央权力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从而导致帝国掌控力迅速下降,以胡亥李斯赵高为代表的新的权力机构,为了迅速实现政权合法化实权话,争权收权如此快速而且无底线,导致秦主流管理体现出现崩溃断层,秦主流王室子弟遭到清算流放杀戮,主流军事长官如蒙恬蒙氏家族毁灭,赵佗南方军团不停中央指挥,以至于刘邦项羽造反时不得不启用二代军事长官章邯王离等,大臣皇族更是离心离德,导致迅速崩溃。

第二位,你叫可惜的是汉武帝太子刘据,直接问题就是后代皇帝年幼,需顾命大臣辅政,以至于西汉后期皇帝年幼较多,权力在外戚宦官之间过度交替,最终导致外戚王莽篡权改朝换代。

第三位,唐高祖李渊太子长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继位。导致整个大唐今后皇位传承出现严重畸形,中国是以儒家志国,尤其是皇族都要遵循血统的合法性纯洁性,在有嫡长子的(除非太有问题)情况下,李世民是无法继位的,而且其走的是武力极端,名不正则言不顺,犯下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忌,最明显的结果是太宗之后每一个皇位的传承都是风起云涌磕磕绊绊,滋生野心,当权者防备太子或者皇子,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回头说李建成在历史上本身就很贤明,再军事上有可能比不了李世民但在政治管理方面是不差的,至于贞观之治,那是当时社会的大势所趋,人才国力世家均需生养生息,不已李世民党政而必然出现,再其在位的二十三年政治上并没有明显的价值,只有流传的部分典故。反而继续给帝国埋下伏笔,比如皇位的传承问题,还有核心的世家大族解决问题,都没解决好,甚至还留了一个女皇帝。

第四位,赵匡胤太子赵德芳没有顺利继位,在开国初期第二代就进行兄传位于弟,在京城朝堂可以官方承认,在民间影响依然存在,还是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大宋帝国的皇帝不得已费出几代人努力战战兢兢去去除不良影响。

第四位,肯定是朱元璋太子朱标了,问题很大,靖难战争,帝国皇位改变。如果朱标在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蓝玉为代表的一代二代军事长官不会被屠戮。其实朱元璋在朱标病死之后,已做了选择和态度,必须遵循皇位嫡长子合法合理化,血缘传承的合法化。努力遵循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虽然在朱允文身上可能今后会有些隐患,但对整个皇朝今后传承起了积极有意义的表率。

整个清朝是封建社会管理集大成的朝代,解决很多之前朝代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皇位传承问题,整个清朝应无昏聩皇帝,唯一出现争议的有可能是咸丰与奕忻的皇位之争,如果奕忻继位最起码慈禧不能专政,肃顺等革新有为的新一派大臣不会被杀,按照史书记载奕忻对洋务的鼓励和发展应该也是积极的,而且其活的年龄较大,后代传承不会出现幼帝,对整个管理阶层起稳定性作用,往大了想象,有可能较早发生类似明治维新的政治改变,有可能就没有民国了等等


慕容飞凡


个人认为是扶苏。

首先扶苏不是太子,只是长子,秦始皇并没有立太子。但是我认为扶苏在几人中最可惜,他死的也最憋屈。知乎上曾经有过所谓秦始皇本意立胡亥而不是扶苏,这就是瞎掰。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胡亥行成人礼的记录,大概率说明他可能才12岁。而且胡亥继位后,趁着始皇葬礼飞速屠杀宗亲,他要是合法继位,会如此行事?后世南北朝齐梁等或者五代十国时南汉的皇帝武力夺取皇位后倒是经常这么挥刀砍光自家人。



秦始皇最钟意的还是扶苏,扶苏的品行、才能没什么好说的,赵高都如是说“长子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扶苏可能是比较柔弱仁义,没有狠勇之气,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本身的优点。很多人觉得秦始皇是因为劝诫而把扶苏贬出都城,实则不然。扶苏去九原监军,更像是培养,让他不要那么理想化。要知道九原的秦军,可是帝国主力,号称三十万大军,主将蒙恬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将领,可以说蒙氏一门是帝国的顶梁支柱之一。让扶苏过去,接触兵权,摆明就是培养接班人。如果扶苏上位,个人觉得也许历史会有转机,至少为大秦续一续。理由如下:首先胡亥的措施真的很挫,上台就内耗,继位多年完全就是个上古版的华某人,只会玩两个凡是,学着自己老爹亦步亦趋,还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扶苏正常上台,起码不会内耗,也不会被赵高指鹿为马玩的团团转,扶苏的才能至少能做个补锅匠。

其次,扶苏不死,蒙恬也没事,文李斯武蒙恬,项王想再造神话,恐怕没那么容易,毕竟蒙恬跟王离水平差距肉眼可见。最后,个人有点私货,秦末起义,很多人其实都是为了恢复旧有的六国社稷。张耳就说过“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陈胜被认为可以称王的理由之一即为“复立楚国之社稷”。扶苏相对缓和的政治主张,可能采取类似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也许对于社会稳定会更好……


ClearListen


最可惜的就是明洪武朝太子朱标,没有之一。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可惜两个字,可惜在这里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太子具有圣君明主的潜质,如果成为皇帝,可能会改变历史路线,为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但却因种种原因与皇帝大位失之交臂。另外一层意思是完全具备当皇帝的所有条件,也没有外力干扰,但却因自己的原因没有当成皇帝。

综合这两点来看,最悲催也最可惜的只能是太子朱标。

历朝历代,尽管表面来看太子是一国储君,尊贵无比。但事实上,太子是个危险系数极高,也极为尴尬难为的身份。如果不热心朝事,那么会被众大臣看不起,乃至遭到批评谴责,认为自己不够做皇帝的能力,时间长了,皇帝的看法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如果热心朝事,那么做事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不成功。如果是前者,那免不了要和大臣们密切配合,也免不了要屡遭大臣们的表扬,这样一来就会被自己的皇帝父亲猜忌,太子也基本就当到头了。如果做事经常不成功,那就更证明了自己不适合当皇帝,死得更快。因皇帝父亲猜忌而失去太子大位的在历史上不止一个,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如康熙帝的太子胤礽。而这一切的朱标那里都没有发生。

如果说刚愎雄猜的朱元璋还有信任的人,那么排在首位的一定是太子朱标。为了能使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从各个方面对朱标进行了全方面的打造。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甚至下令群臣,此后所有政务须先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朱标去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有先例的。从洪武十年起至朱标过世,他一共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也很令朱元璋满意。

后世有很多人评价说朱标过于仁慈、柔弱,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太子朱标都是主要办理人,如果向后人说的那样,朱元璋可能早都有意见了。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前面有个替他遮风挡雨的爹,父子二人唱红白脸罢了。

另外,朱标在众兄弟当中很有威信且对众兄弟多有照顾,再加上朱元璋和大臣们的力挺,一众兄弟没有人敢有和朱标争皇位的想法,就算有,最多也只能想想,不敢流露出来。别的不说,朱元璋那一关就过不去。

换句话说,对于当时的朱标而言,通向皇帝的路平坦的一塌糊涂,自己也具备做为一个明君的能力,却只因为自己死得太早或者说父皇死得太晚而没有当上皇帝,实在是可惜。

有人曾把朱标和扶苏、刘据、李建成、胤礽并列为古代的悲情太子,但是对这几个人比较可以发现,对于扶苏,父亲的扶持力度远比不上朱标,朝臣也没有统一支持。刘据和胤礽被自己的父皇猜忌的不要不要的,李建成只当了八年的太子,还有个天天想弄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而且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立场也不是很坚定。

故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最可惜的太子就是朱标,没有之一。


绿野农夫961


朱标!

首先,朱标基本上是见证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全过程,是朱元璋从最开始就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锻炼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并让朱标跟随大儒宋濂学习经传,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杀罚重,而朱标的仁厚让也给文武百官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朱标在文武百官中的威望很高,为自己日后接班后驾驭这群开国勋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朱标也及其爱护,并让李善长、徐达、蓝玉、冯胜、廖永忠、汤和、邓愈、刘基等开国文武功勋辅导太子,太子府班底之深厚,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太子的喜爱和重视。此外,朱元璋很早就让朱标监国处理政事,所谓”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而且,朱标对朝政处理的深得朱元璋赞许,可以说,在监国期间就把自己的治国理政的理念在付诸了实践。

最后,朱元璋为朱标接班扫平了各种障碍,用朱元璋的话,带刺的荆条,他自己把上边的次给朱标撸干净了,给朱标留下的是一个安稳的接班环境,就给你铺好了,你放手干就是了。

可以说朱标不仅治国理政的能力超强,而且他爹更是给他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及一大群治国辅政的能臣,如果他能成功即位,绝对能开创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


一锅煮了


毫无疑问,肯定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其实我们去看一下朱允炆继位以后的年号建文和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不是说朱允炆刻意而为之,相比较而言朱允炆这个当孙子的还是挺喜欢听自己爷爷的话,所以这个年号十有八九是朱元璋提议。

我们仔细去想一下,为什么朱元璋要自己的孙子拥有建文这样一个称号呢?说白了,朱允炆这个时代拥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休养生息,让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先恢复起生产力。

这和朱元璋的洪武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朱元璋也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折腾整个中原大地,虽然花了一番心思稍微恢复了一些,但和鼎盛时期的相比,大明王朝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将这些未来的恢复计划交给自己的孙子,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新王朝新的气象。

可是问题就在于朱允炆实在是没有什么微信,而且为了能够尽快的杀鸡给猴看,朱允文下手太过于匆忙,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含着金汤匙长大,朱允炆的下手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孩子之间的玩耍,一方面他学分学分所折腾下来的,他的叔叔辈全被他养在南京城里面,之后朱棣率领大军进攻南京城,就是这些叔叔辈的开了门!

如果朱标能够尚未可以免掉很多的悲剧包括在这之前朱元璋时期,蓝玉李善长之辈,因为牵连胡惟庸一案,所以大批量的淮西勋贵全部被满门抄斩。蓝玉和朱标之间的关系相信我不用多加赘述,二者之间好的就跟哥们儿一样,有兰玉在,朱棣就算借他20个胆子,他也不敢谋反。

而且朱标这个人素有人爱之名,在太子位置上的时候,朱标对于手底下的人和对于老百姓的形象还有做的事情上来看,也符合一个仁爱之君的形象,如果朱标继位,那么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讲,他将会迎来一个历史的和平发展时期,而主导这个和平发展时期的人是一个在朝政之上处理了几十年的国事,而且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并且有大批量的武将追随他的一位有为之君。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就使得朱标死了,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掉,包括在朱棣死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也不至于衰弱得如此之快,面对北方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显得乏力。

总体来讲,朱标的死对于大明王朝来讲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让朱元璋在这之后规划的几十年的大明王朝的发展线路一下子就变成了空谈,(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如此整个朝堂内部还需要重新洗牌,而且还需要把位子交给一个不怎么拥有成熟心智的朱允炆,一切的连锁反应都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朱标真的不应该死,最起码朱标也应该死在朱元璋的后面!


漩涡鸣人yy


拿近一点的说,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应该是明朝的首任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按照正史所言),自小便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受到悉心的教育,并且被当做是朱元璋的接班人来培养。

据《明史》记载:“太子(朱标)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由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我们大致可以用“仁爱”来形容这位为未能够享国的太子。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便将朱标确认为是明朝的下一任皇帝,并且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拥戴。并且在作为储君的期间,朱标就显示出足够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德行操守皆为上佳。因为是被诸位建国功勋看着长大的,所以朱标能够平衡那些淮西权贵之间的关系,获得许多老臣的好感。

除此之外,因为明白朱标的仁德性情,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将朱标当做守成之君来培养,要他明白百姓生计。另一方面则清除对将来大明具有威胁的臣将,防止将来有人欺朱标仁弱。所以说,如果朱标能够登上帝位,大的威胁是不存在的,可以一心一意搞生产,恢复国内民生。

而且,我们知道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的叔叔朱棣便来了一个靖难之役(虽说也是迫不得已)取侄子之位而代之,但是若是朱标得以不死,继承皇位大统,那么这样的事情便很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朱标懂得团结兄弟,并且也受到诸位皇弟的尊重,所以照此来看,朱标并不会如此急功近利的削藩,而是缓慢的进行。并且即便朱标如同朱允炆那般,也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而朱棣在考量双方实力对比后,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最后用方孝孺的话来总结吧。他评价朱标为:“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一名爱好历史的中学生


我认为历史上最令人可惜和痛心没当上皇上的太子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之所以这么说缘于以下几点:

其一,秦始皇赢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曰“始皇”,其继承人的选择极其重要,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统一和传承尤为重要。扶苏不但但是秦始皇的长子,而且刚毅勇武,正直守信,被称为信人奋士。扶苏以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而著称,且能直言劝谏,敢说真话。曾直言劝谏父皇“坑杀四百六十多儒生之事”:天下初走:,人心不稳,坑杀尊守礼法、效仿孔子的儒生对民心安定不利,反对父皇这么做。因而惹怒秦始皇,因此被发配到北方边关监督并协助蒙恬大将军御敌并修筑万里长城。


(扶苏正直有远见)

从扶持不怕得罪父皇提出“尊儒尚礼”的行为可以看出,扶苏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这样年轻有为、有远见的太子后来被奸臣赵高所害没能当上皇帝,是为秦朝和天下百姓最可惜的事。这只是其一。

其二,最令人可惜和惋惜的是,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一个时辰,扶苏就很可能继位当上皇帝。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游全国的途中病危。秦始皇命近臣赵高写遗诏给扶苏,让太子扶苏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位。但遗诏已封好还没来得及送出时,秦始皇就咽气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等人篡改遗诏,立傻呆的秦始皇庶出第十八子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了一封遗诏,命扶苏自杀。接到假遗诏后,扶苏哭着准备自杀,被大将军蒙恬拦住,希望扶苏核实后再自杀不迟。讲究“父让子死,子不能不死”的扶苏,在送信官吏的催促下自杀。从而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也成为赵高的傀儡和大秦王朝的断送者。



(扶苏墓)

如果秦始皇能在遗诏送走后咽气或扶苏听蒙恬将军的话核实下遗诏真假的话,也不至于让大秦朝断送在胡亥和赵高手中。

胡亥继位后,完全成了摆设,任由赵高胡作非为,实行残酷的暴政。胡亥只在位不到三年就被赵高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赵高的暴政,终于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也发起复国战争。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华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总结如下:

太子扶苏没能继位最可惜:一是为有才华和远见的扶苏不能继位实现理想抱负而可惜;二是为大秦朝没能让扶苏治理,成为短命王朝太可惜!三是为当时刚刚统一了的中华又陷入六国纷争而可惜;四是为当时的华夏百姓又陷入战乱而可惜。

总之,中国第一个统一后的皇朝的太子扶苏,没能继位当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哀,也是最可惜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