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打包票!“冷冬”、“暖冬”预测准确度有限!报错也正常

难打包票!“冷冬”、“暖冬”预测准确度有限!报错也正常

△“ ‘冷冬概率几乎为零’ ”新闻报道(资料图)

民声天下11月8日北京快讯​​​​ 近期,一则气象部门官方预报的“今冬‘冷冬概率几乎为零’”的说法,引起公众热议。有不少网友纷纷追问,对于这样的预测概率有多大?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个冬天里,必然会有人质疑甚至声讨,认为专家说得不准。

据这位不具名业内人士坦陈,气候的预测,本来就是不能打包票的。另外,“冷冬”、“ 暖冬”的概念,公众理解和专业定义存在差异。公众认知的暖冬可能是从始至终每天气温都偏高,实际并不存在。但实际“暖冬”可能是前后期不一,或震荡式的 “暖冬”。因此,即使最后专业评价是“暖冬”,公众可能觉得是“冷冬”。差异的根源在于两点,一个是算法不同,一个是人的选择性记忆。

该业内人士解释称,专业上对于“冷冬”、“ 暖冬”的算法,采用的是时空大平均(时间为每年12月-来年2月),算的是全国数据。因此,这就像是全国某个季度的GDP涨了,某个人的工资涨幅和GDP并不一致。而且时间上的大平均,也会把短期内的寒潮/强冷空气的猛烈降温给平均掉,导致看似总结果偏暖,但实际可能经历一段极寒天气。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平均值在变暖,极端冷热事件出现概率也在加大;所以,一个气象意义上的“暖冬”,可能包含着短时间的冷。因此,如果把12月-2月的90天,比作90分钟的足球比赛,“暖冬”并不是每一分钟,暖空气都压制着冷空气,只要最后的总比分,暖空气赢了,这就是 “暖冬”。但可能在比赛中某个时段,某些位置上,暖空气队被冷空气队给打爆了。

另外,主观的感受,也很重要。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冬季气温偏高一些,感受不会很深刻,但如果在冬季基础气温较低的背景上再叠加偏冷,大家通常会印象深刻,而且剧烈降温和偏冷,也可能引发更多的感冒等疾病。因此,冷事件也会更容易被公众感知和记忆。当冬天过完时,大家更容易记得曾经的一段大冷,但往往不记得经常细水长流的偏暖。

业内人士强调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后期如果有明显冷空气入侵,导致降温时,或许大家便也就理解了。而且,再次强调,气候预测的难度,本身比短期未来1-3天的天气预报复杂很多,气候预测目前准确度有限,报错了也正常。(责编/翔宇)

*编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传递更多新闻资讯。

(您可将新闻线索私信我们,也可在文章末尾评论留言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员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互动话题:你认为真的会是暖冬吗?

欢迎在底部留言,发表您的见解。

↓↓↓觉得还不错,随手订阅我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