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相信有部分家長也都看過了,畢竟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完之後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以前的孩子是無拘無束成長,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怕輸在了起跑線上。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興趣班,階級教育,這些詞語,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

《沒有起跑線》這部片子主要就是記錄了香港家庭們如何在寶寶出生的時候給Ta進行教育,在幼兒園到上小學這段期間,費盡心思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為了獲得“完美簡歷”

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媽媽叫Irene那年27歲,二胎5個月。因為一直放養大娃,沒為他做什麼準備,結果兒子養到1歲半,要去面試幼兒園學前班了,Irene才驚覺兒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在二胎的時候,Irene就決定讓肚子裡的寶寶贏在子宮裡。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因為某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學校,一年只收10個寶寶,還只能是一月生的。

為什麼?因為1月份出生,就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大了近1歲,身體和大腦的發育都更有優勢。

所以要想不輸在起跑線,從受孕起就要掐準時間。

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是拼父母,拼資源,拼教育。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其實每個孩子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即使在同一個小學同一個班級,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也會很大。

之前的熱門綜藝節目《極限挑戰》就出過一期特別的節目。探討了孩子起跑線上的問題。

節目組安排100個考生們站在操場上,參加一場跑步比賽。但黃渤等6個人每人提一個問題,每滿足一個條件,考生就可以向前走6步。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這六個問題非常扎心,家長們也可以來自我檢測看看自己對於孩子的付出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

1.你的父母是否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3.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你要送你出國留學?

4.父母有能力支持你學習一門功課以外的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5.你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

在被問到這些問題之後,有的學生一直在大步往前走,而有的人,一動不動的留在原地。也許這些人在同個班級裡上課,但是面對“贏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可能也有些無可奈何。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如果這是跑步比賽,也許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更加輕輕鬆鬆的可以跑到終點。而後面的孩子,需要用力奔跑。

競爭看不見硝煙,但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幾乎所有家長都會關心孩子書唸的好不好,是不是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在電視劇《小別離》裡面,海清的這一段話,是很多現實中家長內心的真實寫照。

只要你好好讀書,你就能考進前一百,能進前一百就能進重點高中,只要你進了重點高中,穩穩的你就能進重點大學。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而為了履歷漂亮,在《沒有起跑線》裡,每個小孩都在爭分奪秒的學習各項技能,學什麼樂器比較好?普通的樂器別人也能想到,要學就學冷門的沒人學的樂器,才好拿得出手。

在紀錄片中有一個小男孩因為鋼琴比賽失誤,媽媽雖沒有責罰,但偷偷瞥到她冷著臉的樣子,小男孩還是忍不住抹眼淚。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理解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大部分家長也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仔細想想,有誰關心過孩子真實的想法嗎?孩子心裡喜不喜歡、高不高興呢?

我們必須承認教育的重要性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那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而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成就和尊嚴,給你快樂。"

不過還是想說,人生不是一個短跑比賽,而是一個長跑比賽,這個馬拉松的路程很長,也許在起跑線上輸了,卻是第一個跑到終點的人。

最後需要提到的是,在《極限挑戰》中,六個常駐嘉賓對於這個六個問題的回答,其實都不算好,他們的父母沒法給與孩子更多,不過這六個人也靠著自己在娛樂圈有了一席之地。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覺得不需要過多的給與孩子壓力,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家長們可以在教育和讓孩子過得快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讓孩子跑起來,你應該期待,他最終將會去到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