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一个“经常听说但是又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薛定谔的猫。

这个概念跟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我建议你用欣赏什么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了解一下,纯粹是为了陶冶情操。

本篇内容分为两部分;

  1. 量子力学的人性
  2. 薛定谔的一个思想实验

01

量子力学的人性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量子力学的“人性”》,讲了温伯格总结的一个现在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世界观的理解,比较难懂,今天我们要说的内容要比这个简单一些,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这篇文章的一个关键内容。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你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微观世界里的东西,在被观测之前,可以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是几种状态的叠加态 —— 也就是“既……,又……”。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实,不太好理解,理解了你就会坐卧不安。

比如说双缝实验。下面图中中间的屏幕上有两个缝,光子从缝隙中穿过,打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种条纹之所以能出现,必须是两个光子同时从两个缝隙出发,中间发生干涉,才能出现。就好像水波一样。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如上图,对水波来说,之所以会有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出现,是因为两个波叠加,有时候加强了,有时候抵消了。—— 你需要“ 两个 ”波,才行。

好了,现在物理学家有办法,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到屏幕上,发射很多很多次以后,看屏幕后面是个什么样的条纹。—— 结果还是干涉条纹!

这就不对了。我们发射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光子,它跟谁干涉产生的条纹呢?答案只能是它自己跟自己干涉 —— 它同时通过了两个缝!

如果你把光子理解成是一种波动,自己跟自己干涉大概毫不稀奇,可光子也是一个粒子。那你也可以说,没准光就是波,你们物理学家搞错了,光根本不是粒子。

可是物理学家还可以用别的粒子做这个实验,比如说每次发射一个质子,每次发射一个阿尔法粒子,结果是一样的。

这一个粒子,怎么可能同时经过两个门,还自己遇见了自己,并且产生了干涉条纹呢?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

粒子,既在这里,也在那里。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其他性质也是这样,一个电子的自旋,可以是正和负的叠加态,既是正的,也是负的。当你观测的时候,有一定的几率观测到正的,一定的几率观测到负的。

在你观测之前,它既是正的也是负的。

注意,这个“既是……,也是……”和“或者是……,或者是……”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光子“或者是从左边的缝通过,或者是从右边的缝通过”,那就不会有干涉条纹。必须从两个缝同时通过 —— “既从左边的缝通过,又从右边的缝通过” —— 才有干涉条纹。

在观测之前,你不能确定它在哪里。你一观测,叠加态塌缩了,你才得到一个确定的“正的自旋”,或者“在左边的缝”。

说到这里,我要澄清一个流行的错误看法。有人认为,你说的这个波函数塌缩无非就是“观测扰动了被观测的物体”,没有什么神奇的 —— 这是对“测不准原理”的一个错误理解。

首先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你要测量一个电子,为了测量,你必须把一个光子打到这个电子身上,看光子怎么反弹回来。

可是微观世界里的东西都很“弱”,你用光子这么一打,电子的轨道和速度就被你干扰了,所以你的测量这个动作本身其实就已经改变了电子,那你这个测量肯定就是不准的。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没错。是测不准。但这个道理在宏观世界也成立。

比如你问一个人,“你爱我吗?” —— 你这个测量动作本身就可能改变ta,也许ta之前并不爱你,你这一问,ta以为你爱ta,结果ta当场爱上你了。

如果仅仅是“测不准”,那就是“或者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只不过我测不准,或者我的测量改变了原本的结果而已。

但量子力学是“既在这里又在那里” —— 不仅仅你测不准,而是观测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国的物理书都把“测不准原理”改称为“不确定性原理” —— 事实上英文本来就是 uncertainty principle.

比如说,“这个原子中的这个电子现在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在量子力学框架内,你根本就不应该问 —— 因为具体位置没有意义。

下面这张图,左边是我们传统上对电子位置的想象 —— 它就好像一个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在一个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转。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这个图像是错误的。电子根本就没有什么轨道,根本就没有什么“位置”。正确图像是右边这个,电子是一片“云” —— 在你测量它之前,它*同时*出现在原子核附近的所有地方。

这就是微观世界。我们在宏观世界的一些概念,位置、速度,甚至时间,在微观世界都要重新反思。

微观世界还有很多别的性质跟宏观很不一样。

比如在宏观世界人不可能穿墙而过,可是在微观世界,一个粒子却可以冲过比它的动能更高的势垒,等同于穿墙 —— 这就是量子隧道效应。

还有,宏观世界就算两个东西完全相同,我们也总可以给它们标记为1号和2号,并且在统计中加以区分 —— 可是在微观世界里的“全同粒子”,连这么标记都不行,导致统计物理中的公式都不一样。

对此物理学家惠勒有个猜测很有意思,他说“也许全世界就只有一个电子!” —— 当然他这个猜测很难被严肃对待,可是“全同”这个性质也的确怪异。

所以玻尔说,“谁如果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谁就是根本没理解量子力学。” 现在你至少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了。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微观世界的规律如此神奇,但是跟宏观似乎没啥关系。

我们宏观世界的一个乒乓球,就只能“或者在这里或者在那里”,而不会“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宏观世界,没有量子叠加态。

困惑归困惑,但还相安无事。物理学家说不清量子世界为什么如此,但至少会计算。很多情况下,只要能计算也就可以了,管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02

薛定谔的一个思想实验

在一个封闭的大箱子里,放一只猫。

箱子里有个放射性装置,里面的放射性物质在一小时之内,可能衰变,也可能不衰变。如果衰变,那它就会触发一个装置,装置打碎瓶子,瓶子里面有杀猫毒气。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在你打开箱子看之前,那个放射性物质处在“衰变”和“没有衰变”的量子叠加态 —— 既衰变了,也没有衰变。

那么请问,在你打开箱子看之前,那只猫 —— 一个宏观的物体 —— 难道也处在量子叠加态吗?

什么叫“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这个思想实验把微观的量子不确定性和宏观世界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你就没有办法回避对量子世界的理解,可是你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呢?

所以霍金有句名言 —— “当我听说薛定谔的猫,我就去拿我的枪。”

有人说霍金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想拿枪把猫打死,我觉得更可能是霍金想拿枪把提问的人打死,甚至把自己打死。薛定谔的猫,让物理学家感到无法面对这个世界。

有人马上会问,如果把猫换成人,那会怎样?答案是那就没有量子叠加态了,因为人有意识,人会让波函数塌缩,所以人只能是“或者是死的,或者是活的”。

这就更奇怪,难道人的意识能有物理作用吗?魏格纳是这么认为,但是大多数物理学家是不相信的。可是如果你不相信,那么猫和人到底区别在哪里?

“量子叠加态”,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现在没有定论。

“薛定谔的猫”究竟有多难懂?连霍金都不能理解它

薛定谔的猫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你可能会想到各种解释,但我敢打赌,所有这些解释物理学家都想过了。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不想”。反正我会计算。

我能精确计算测量到每个结果的概率,至于波函数塌缩之前到底发生什么,我不理解,你也不必问。也许“波函数”这个概念都应该改写,但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有效理论。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会用,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不错,可是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我们还是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我们知道 —— 这个世界非常,非常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