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上面這句話,是我這隻咖啡杯說的,不好意思,我不準備為此向意大利友人道歉。

為什麼說了這樣一句狠話呢?是一位意大利人自找的。

他對著我的杯中之物,突然笑到:你們喝這麼一大杯嗎?我們意大利人都是喝小杯的。

然後就是不斷地挑眉毛:你們這麼……咖啡嗎?我們意大利人是這樣……咖啡的。

巴拉、巴拉……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談到星巴克在意大利米蘭開的那家咖啡店,這位爺突然呵呵,說這真是笑話,他們美國人懂什麼咖啡。

這當然不是第一個意大利人,對自己的咖啡傳統自豪,自豪到讓作為咖啡杯的我,要怒懟。

說起咖啡傳統,恐怕除了東非、北非、近東、中東地區,大家都半斤八兩。

1615年,有記錄的首次將咖啡豆進口到歐洲的,是威尼斯商人;

1645年,威尼斯有了第一家咖啡館,但是賣的是“阿拉伯咖啡”,沿用的是伊斯坦布爾的煮法、配方、甚至咖啡館的裝潢。

要到大約1684年後,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才出現了與阿拉伯咖啡文化不同的走向,他們把咖啡渣過濾掉,也開始給咖啡加入牛奶。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1884年,意大利人研發出的意式濃縮咖啡機取得了第一個專利;後續不斷出現新版本的濃縮咖啡機,開始投入到咖啡館進行商用。

要到20世紀上半葉,特別是二戰結束後,站在吧檯前喝一道濃縮咖啡,終成一種文化,蔓延到意大利各地。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不過,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與威尼斯人接觸咖啡的時間,相差不遠。

而17世紀初期,當五月花號輪船,帶著清教徒駛向新大陸(今天美國麻州)時,他們的行囊裡,已經帶上了咖啡。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William Halsall 1882年畫作《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

在18世紀初期,經由荷蘭人,咖啡登陸日本。

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咖啡文化。

北歐人衝煮咖啡的方式,和西歐人不同;

土耳其的咖啡文化,與埃塞俄比亞的也不盡相同;

而日本人的手衝咖啡,與東南亞人的咖啡傳統,也大相徑庭。

你憑什麼說此地人會品、彼地人牛飲呢?

這麼豐豐富富、多姿多彩的樣子,才是杯子我喜歡看到的圖景。

也只有在“不同質”的基礎上,文化才能產生碰撞與對接,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創造出新的消遣方法,讓咖啡文化不斷進階。

作為一個有杯格的杯子,我是極端反對咖啡界的鄙視鏈的,贊一個貶一個的做法,在杯子我看來,並沒有說明您老人家的逼格高、造詣深,反而是眼界比杯界還低、見識比閱歷還少的體現。

說到這裡,杯子要給咖啡界的美國人說幾句公道話:

美國人在近百年來推進咖啡發展的力度,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至今咖啡行業通用、評判咖啡豆質量的杯測技術,其源頭是百年前,在美國舊金山萌芽、並最終由幾個美國人完成了從理念提出、體系建立到尚業實踐的過程;

而“精品咖啡”從概念到實踐到推廣,又是和幾個美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

至於所謂咖啡的幾波浪潮,又哪裡少得了被歐洲人嫌棄的美國人的身影呢。

杯子說:意大利人的咖啡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藤田嗣治1949年畫作《咖啡館》

咖啡成為人類的商用飲品,不過是幾百年的事,人類對咖啡的認知,還需要繼續深入。

先入場的,不必對遲到者指指點點;遲到者也不必覺得晚到了幾分鐘,就錯過了什麼大劇。

幕布尚未打開、正戲遠未開始,在咖啡這臺戲上,誰都有可能成為主角。

就像我們這個古老的茶文化國度,你以為大家不會接受咖啡,結果,咖啡愛好者越來越多;你以為咖啡豆都要跨越萬水千山,結果我們的雲南、海南、臺灣都出品不錯的咖啡;你以為只有星巴克一枝獨大,結果出了瑞幸,以及那麼多的獨立咖啡館……

喜歡一位咖啡大俠的說法:和咖啡的關係,就像是沒有止境的旅行,每一步都有新的風景和驚喜。

這樣的旅途,適合邊走邊看,下結論的事,趁早先別做,省得打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