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處決犯人為什麼要選在菜市口?

談文論史


北京菜市口估計是全國眾多菜市口中最為出名的了,這個地方在遼代時還是荒郊野外,到金代時才逐漸形成街市,元明兩代時才發展成京城有名的蔬菜市場,稱為菜市街,到清代時正式更名為菜市口,並作為處決犯人的刑場。

此後,北京菜市口慢慢成為了“刑場”的代名詞,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愛新覺羅·肅順,“戊戌六君子”等人均被清廷斬殺於此。那麼清政府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才把刑場設在這個繁華鬧市之中呢?

首先是殺一儆百、懲前毖後的警示作用

在菜市口處決人犯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類似於現代的公審公判大會,大多選擇在人流較多的十字路口地段。這個地方人多熱鬧,特別是擅長添油加醋、說長道短的中老年婦女多,而且是人員集散地,來買了菜後會回家,也可以順便把處決人犯現場見聞帶回去,起到很好的宣傳警示效果。

▲宣武門

第二是離宣武門近

北京內城九門都有不同的作用,朝陽門是運糧食的;崇文門是送酒運貨加收稅的;正陽門是皇帝出巡回宮專用的;阜成門是走煤車的;德勝門是軍門,出兵打仗時走的;安定門是軍隊班師回朝走的,平時走糞車;東直門是走板車的(運木材、磚瓦的);西直門是八旗中正紅旗的營地,是富人區,往宮裡運水的水車從這走;最後宣武門被稱死門,專門運走死人、棺材和死囚。死囚從宣武門出來可以直奔菜市口,約有兩公里長,距離不長不短正好,既能起到遊街示眾的作用,又不至於太長,以免夜長夢多發生什麼變故。

第三是方便埋葬

被處決後的人犯可以直接運到陶然亭的亂葬崗子埋了。行刑時,犯人的頭全部朝向東面的騾馬市,來世投胎為騾馬還債。

第四是菜市口商鋪較多,給他們積德的機會

清代處決犯人叫“出紅差”,凡有“出紅差”時,官府都會張榜公告日期時間。到行刑那天,菜市口沿街商鋪會早早搬出條案,擺上三碗白酒和菜,死囚經過時,在誰家門口喝了酒或者是吃了菜,就代表誰家積德行善,將天增福報。商鋪們對此求之不得,往往張燈結綵如辦喜事一般。

第五這附近有兩家店鋪,可以讓死囚減輕痛苦

一是“破碗居”酒館,經過的死囚可以在這吃一碗酒,這種酒是高度白酒加上黃酒混合而制,死囚喝一大碗下去基本上就醉了,後面將發生什麼自然毫無意識;二是“鶴年堂”藥店,早年北京曾經有句歇後語“鶴年堂討刀傷藥——死到臨頭”,說的就是鶴年堂的一種自制麻藥“鶴頂血”,此藥下肚後周身麻木,全無痛感。一些死囚家屬都會花大價錢給獄卒給死囚買酒、買藥,讓自己的親人少受點罪,獄卒也可以乘機賺點小錢。

▲鶴年堂門臉和鶴年堂門口的刑場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上述藥店“鶴年堂”

因為菜市口這裡有鶴年堂,才把刑場選在菜市口。鶴年堂始創於1405年(明永樂三年),比故宮還早15年,是官府指定的行刑現場接待處,凡有“出紅差”時,鶴年堂都必須準備兩種酒飯,一種是給監斬官和劊子手的,另一種是給死囚的“辭陽飯”,一斤大餅,一包醬肘子。此外,鶴年堂還要在門口搭起棚子,設好監斬官的席位,擺好朱墨、錫制硯臺、與處決人數相同的新毛筆。犯人被押到菜市口後,要等到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時才能行刑,以衝血氣。這中間的時間監斬官、獄卒和劊子手就可以到鶴年堂休息、吃飯。行刑結束後,若死囚無家屬收屍,還由鶴年堂出錢收殮,帶點慈善性質。

▲運送人犯的囚車

另外,人犯押解到菜市口行刑時,要用破鑼開道,不能用完整的鑼,以區別於官員出巡和百姓婚喪嫁娶。老百姓一聽到破鑼那獨特的聲音,就知道要發生什麼事了,慢慢地都會聚集起來圍觀。

捆綁犯人的法繩在行刑後會被老百姓搶走,據說用來拴馬牛等牲口可不會讓它們受到驚嚇而發狂。監斬官留在現場的硃筆也會被高價買走,傳說掛在家裡可以辟邪。

魯迅第一次來到北京就住在菜市口附近的紹興會館,在這裡他創作出了著名的小說《藥》,該作裡提到的人血饅頭也和菜市口的刑場有關。他曾經在日本學習過西醫,自然知道人血饅頭治療癆病純屬胡扯,之所以這樣寫,主要出於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民間迷信思想和荒誕偏方醫術的批判。

▲菜市口行刑現場

但人血饅頭是真實存在的,不是用來治病:死刑犯的家屬會事先花錢買通劊子手,行刑後讓人犯屍首有些皮肉相連(朝廷重犯需示眾除外,會屍首分離,事後縫好),家屬上前用準備好的大饅頭塞住脖腔,以免失血,求得一個全屍。


史館


沒有別的,就兩個字“熱鬧”,能起到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人們常說的“推出午門斬首”,其實就是拉到菜市口砍頭。文天祥、鄭芝龍、肅順、戊戌六君子等人,都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的。

北京菜市口的歷史比紫禁城還要久遠,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菜市口區域是安東門外的郊野;到了後來的金朝,此處是施仁門裡的丁字街;再到後來的元朝,菜市口所在的檀州街已是鬧市之區,元末因戰亂菜市口區域繁華不再。

到了明朝時期,菜市口成為京城最大的果蔬市場,沿街菜攤眾多,人流不息;到明朝嘉靖年間,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命名為菜市大街;清朝乾隆年間,菜市大街被正式命名為菜市口。而菜市口作為刑場來使用,還要追溯到清朝順治年間。

在這之後的200多年間,菜市口地區一直生意興隆、文化昌盛,此處的眾多客棧茶樓雲集,商鋪酒肆林立,終日行人不斷,熱鬧非凡。這一區域也成為當時京城三大商業中心之一。在此處斬首人犯再合適不過,既能起到殺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又能靠巨大的人流進行快速宣傳。

菜市口之所以能名聲大振,其主要原因就是被清朝選為行刑之地。在此之前的明朝行刑地是在西市(西四牌樓),清朝將其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據說當年每到冬至前夕就將被砍頭的囚犯推入囚車,經過宣武門,來到菜市口,劊子手便手執鬼頭刀將囚犯的頭砍下來,掛在木樁子上示眾。

當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掌握實權後,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就是在菜市口被殺頭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將譚嗣同、劉光弟等六君子也在菜市口砍頭。一般在菜市口被砍頭的犯人,死後屍體被人抬走,血跡用黃土墊蓋。

據說譚嗣同在走向菜市口的路上,站在牢籠中從容自若,而監斬官就是當朝有名的軍機大臣剛毅。譚嗣同在臨刑前,突然向剛毅喊話,剛毅急忙叫人帶走譚嗣同儘快行刑。相傳菜市口作為刑場很邪氣,不能與死囚說話。

其實在菜市口被殺的名人不只是清朝時期,據說在菜市口被劊子手的鬼頭刀斬首的第一個名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將文天祥。那時的北京城名稱為大都,菜市口區域也不叫還不叫菜市口,此處是賣柴的地方,叫做柴市口。

幾百年過去了,人們一提到菜市口,馬上想到的就是砍頭的刑場。辛亥革命後,菜市口的刑場被轉移到它處,這一帶逐漸成為繁華的商業街和交通樞紐。菜市口作為刑場的歷史結束了,但關於它的傳說並沒有結束。流傳的刀傷藥和裁縫鋪的諸多傳說,當然了這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些說笑而已。

綜上所述,菜市口作為清朝的刑場,主要原因就是與紫禁城和刑部等地方的距離適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處人流大,繁華熱鬧,這正是清政府所看重的,既能起到震懾群眾的作用,又能達到儘快普法的目的。


野史也是史


菜市口是清代北京城殺人的刑場,位於宣武門外,這個地方同時還是個賣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農貿市場,所以有菜市口之稱。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大臣犯了事兒時,皇帝一怒之下會將其退出午門斬首,其實這是個誤會,斬首並不在午門,而是在宣南的菜市口。

清代為什麼選擇菜市口作為刑場呢?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答案只有兩個字“熱鬧”。朝廷在這個繁華熱鬧的地方殺人目的就是為了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而菜市口就是人多,所以在這兒殺人,其宣傳功效絕對超過今天的央視。

菜市口地處宣南的交通要衝,據史料記載:“每逢秋後朝審,在京處決犯人眾多時,由東向西排列。劊子手亦由東向西順序斬決。”行刑時,京城的老百姓都來此看熱鬧,有的還高聲叫好,就像在戲園子喝彩一樣。為什麼老百姓不感到刑場晦氣,大家都願意來這兒看出紅差呢?我覺得這反映了中國老百姓的一種看客心理,就像魯迅在散文《藤野先生》所描述的那樣。

我曾經看過一個資料,當年在菜市口有一處鶴年堂藥店,監斬官在此臨時歇腳,劊子手的大砍刀也請藥店代為保管。作為回報,鶴年堂藥店有權使用囚犯頸血做人血饅頭。看來,魯迅在《藥》中所述並非虛構。


民國年間那些事


俗話說,明朝午門打屁股,清朝菜市口砍頭,在清朝北京城砍頭的犯人一般都會拉到菜市口執行,而在菜市口斬首的歷史比較悠久,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時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都是在菜市口砍頭的。

圖為清末菜市口街景。

菜市口在元朝時是專門賣柴的地方,叫柴市,到了明朝演變成賣菜的,南來北往的大集市,叫菜市街,不過明朝法場在西四牌樓,到了清朝時北京城有“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說法,南邊是漢族聚集區,是滿清口中的“下九流”,地位最低下,所以清廷入關後,都是在城南尋法場,可以殺一儆百,震懾漢人的目的。

圖為菜市口問斬,注意看左下角,已經砍了一個,草蓆裹屍。

紫禁城的建造是根據《周禮》建造的,而北京城的佈局也非常有講究,後來滿清接受漢文化後,開始應用這一套玄學,根據《奇門遁甲》的八卦方位,有生門死門之分,死門居西南坤宮,而北京城是按中軸線分的,死門剛好對應宣武門,所以這裡是法場首選。

此圖可能會引起不適,斬首後頭顱示眾的義和團成員。

另外宣武門外屬於城南,漢族“下九流”聚集區,而最熱鬧,人流動最大的就是菜市街了,於是清政府將砍頭的法場就定在了菜市街的十字路口,乾隆以後稱為菜市口,每年秋天,死刑犯坐著囚車出宣武門,到達菜市口,此時圍觀的已人聲鼎沸,手起刀落,屍體拉走,地上血跡覆上黃土完畢。清朝在菜市口問斬的著名人物有同治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維新黨人戊戌六君子。


圖文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用一個廣東話的詞語就能解釋“撲街”!

古代的處決犯人並不僅僅是殺死犯人這麼簡單,更有始終恐嚇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很多死刑,比如分屍、懸首示眾之內,其實都是在犯人死後才做的。

犯人都死了,這些刑罰肯定跟他沒關係。

這種刑罰完全是嚇唬其他老百姓的!

古代沒有什麼CDB的,也沒有核心商圈,沒有廣場,菜市場就是每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

其實歐洲也是如此,大家都差不多。

以北京城的菜市口為例,清代這裡是最大的蔬菜市場,賣菜的和賣菜的人不計其數,交通四通八達,人流量極大。

在這裡處決犯人,可以起到公開示眾的效果。

當年的國人很喜歡看殺人,當做娛樂活動。

只要遇到殺頭了,老百姓往往人山人海的圍觀。

在菜市口執行死刑,這裡人本來就多,交通又方便,很容易就有大量人來圍觀,示眾效果很好。

大家也許不知道,中國老百姓很牛逼的。

往往犯人剛被殺頭,劊子手將地上血跡沖洗一下,撒一些灰土。

然後老百姓立即就能在這裡走來走去,繼續賣菜買菜。


另外,在菜市口殺人還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古代迷信思想認為,被殺頭的犯人是橫死鬼,會陰魂不散。如果在陰氣重的地方殺頭,這裡恐怕會出現怪事。

然而,菜市場人流量極大,是陽氣最強的地方,就算橫死鬼也搞不出什麼事情。


薩沙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明清兩代,皇家處罰犯人,一般會選擇在午門和菜市口,午門就是天安門背後的那道門,是整個紫禁城的入口,是皇帝舉辦各種儀式的地方,如頒發詔書,比如皇帝大婚,還有立春賜春餅,端午日賜涼糕,重陽日賜花糕等也都在這裡舉行。但是明代有特別,皇帝們會把犯了錯的大臣拖到午門外打板子。



明代打板子非常狠,板子是用實心的慄木做成的,接觸屁股的那部分被削成棒槌的樣子,外頭還要過上厚厚的鐵皮。這樣殘酷的刑法,有的大臣沒打幾下就掛了。

菜市口是宣武門外的一個地方,為啥要特別強調宣武門呢,因為宣武門是紫禁城的西門,西是太陽落山的方位,因此皇帝會選擇在西門殺人。



但殺人也有規矩,在時間的選擇上,一般都是秋後的午時三刻處決。

在處決犯人的刀上面,講究更多,級別越低的人,刀磨的越鋒利,基本上一刀就會結果性命。級別越高的大臣,刀磨的越鈍,皇帝的意思是,你身為國家重臣,竟然知法犯法,應該讓你受更多的罪,以示警戒。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就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的,當時的儈子手拿著一把無刃的大將軍刀,整整砍了譚嗣同30刀,血流成河,看上去非常殘忍。



除了斬首,處決犯人還有以下幾種方式:腰斬、凌遲和棄市。腰斬就是將犯人的身體從腰部砍成兩段,這種刑法在雍正後期就被禁止了。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被腰斬的,比如漢景帝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晁錯。棄市一般和梟首、腰斬並用,將屍體棄之荒野,毫絲毫不尊重人權。還有一種刑法是凌遲處死,這個最殘忍,民間說法叫千刀萬剮,用小刀割犯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直至他嚥氣。明朝末年的袁崇煥就是被凌遲處死的,割了3500刀。


劉忙觀點


處決犯人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剝奪犯人的生命,二是為了威懾世人。清代將刑場選在菜市口的原因有三個:其一、菜市口人多,三教九流都有,在此行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觀看,從而威懾世人,或者洩眾人之恨;其二、方便販賣犯人的血肉,古代認為人血可以治病,人肉更可以治病;其三、菜市口的位置在西邊,西邊主死,而東邊主生,故選在菜市口行刑符合陰陽五行之說。菜市口作為清代刑場的代名詞是名副其實的,不少的犯人都命斷菜市口。

古代信息傳遞慢,為了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自然是在人多的地方行刑,這樣可以讓百姓們口耳相傳,讓大家知道犯法的後果是被處決,起到威懾世人的效果。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法令雖然被公佈出去了,但是百姓們要麼不識字,要麼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將犯人於鬧市之中斬首,可以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令百姓敬畏法律。有的犯人罪大惡極,民怨極重,為了宣洩百姓的怨恨,官府也會組織官差將犯人遊街示眾,然後明正典刑,以洩民恨;而菜市口人來人往,正是殺惡洩怨的好地方。總而言之,古代大部分處決都是需要廣大民眾參與的,孤獨的行為藝術當時不流行。

古代的人認為人的鮮血有治病的功效,也就是可以治療肺癆,故處決一名犯人還可以賣一些血給百姓,用熱血沾在饅頭上吃了,就可以治療肺結核。另外有人認為人肉入藥可以起到一定的療效;還有人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因此犯人的屍體如果無人認領,可以買一些犯人身上的器官吃。當然這些說法都是荒誕的,《本草綱目》刊行後,李時珍明確反對用人血或人體器官入藥的觀點受到中醫界的廣泛認同,所以此後基本已經沒有醫生用人血入藥,只是局部地區還有不通醫理的人或庸醫迷信用人血治療肺結核等疾病。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時,百姓們爭相購買袁崇煥的肉,生吃的都有,那時是人們表達對叛國者的仇恨!清代的凌遲之刑應用更普遍,因此買肉的人應當更多。


大秦鐵鷹劍士


菜市口在城西,西五行是金。金的特點是殺戮,比如白虎有肅殺之氣。


在菜市口殺人,主要是為了順應天地之氣,避免影響了氣場。


當然,還有一點,菜市口人氣旺,容易壓制陰魂,使他們無法變成厲鬼害人。比如,過去皇帝殺人,一般是推出午門斬首。午門在南邊,陽氣重,可以壓制陰魂。不只如此,還有在午時斬首。午時陽氣最重,使得冤魂無法變成厲鬼,皇帝也怕死啊。


超自然筆記


震懾民眾,殺一儆百,無過於公開行刑。菜市口身處鬧市,清廷當然要在這裡處決犯人,號稱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明清時代無數仁人志士血濺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為刑場的代名詞。當然也有很多罪大惡極的江洋大盜或殺人越貨的罪犯。可以說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確實該死、天理不容之輩。

清代北京城有九門,菜市口位於宣武門外,人員集中,商業貿易發達,內外城交界之處,店鋪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來此買菜。每年冬至前後,那些被刑部及順天府等衙門判處死刑、被皇帝親自勾決的犯人,在天還沒有亮前後,牢獄裡吃過斷頭飯,監牢的衙門也開始準備被殺事宜。

一切停當之後,犯人們被戴枷上鐐或者五花大綁,押送到囚車上,過斷頭(魂)橋一帶再經迷市,繞一圈後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門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觀看的民眾。為了防止出現或突發意外情況,那些監斬官帶著大牢的衙役們,騎著高頭大馬,左右戎裝持刀,殺氣騰騰。特別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專人鳴鑼開道,在氣勢上煞是森嚴。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劊子手提前準備,俗稱出紅差,身著一身粗麻赤紅行頭,頭裹紅頭巾,懷裡抱的鬼頭刀,隨時待命。
坐在西鶴年堂店門口巋然不動的監斬官,等到時辰一到,旁邊的報時官扯破嗓門,開始大聲喊:時辰到了!監斬官這個時候手握硃筆,連連勾畫,派人驗明正身,宣佈朝廷旨意。

犯人此時被由東往西排好,技術嫻熟的劊子手也站成一排,聽候指令下達,就提刀斬首抬腳蹬屍,犯人的頭很快就被砍下來。然後,掛在或插在街中木樁子上示眾,震懾那些看熱鬧的老百姓。

大概在中午過後不久,處死犯人的屍體被親屬或官府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清代光緒初年,有一個菜市口行刑人數最多的盜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牽連甚廣,一次性斬殺了七十多人。

再諸如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肅順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場最終斷送了性命。民國之後,菜市口一帶倒有不少臨時剃頭攤子,頗為諷刺地折射了時代的變遷。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在元朝的時候,菜市口是個賣柴的地方。所以被叫柴市口。據說第一個在這裡受刑的人是文天祥。



“你還有什麼話說?”

“南方在哪裡?”

文天祥跪向南方,“我的事了了。”從容不迫,然後就死。

後來,柴市口成了菜市口,變成了一個賣菜的鬧市。一般南方進城的人,大多會從宣武門進門。



宣武門外是宣武門外大街,那個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

明時為菜市街,清朝改做菜市口。

這裡算是當時北京城最大的菜市場,整個北京城的人大多都來這裡買菜。

所以,菜市口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人多,熱鬧。

古代行死刑的地方稱“棄市”,禮記說,“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這是個傳統習俗,菜市口無疑是個棄市。死囚從玄武門出門,走宣武門外大街。菜市口附近,施加刑罰。



所以宣武門又為死門。

為什麼棄市選擇在菜市口?

古代消息閉塞,傳播速度極為緩慢,基本上依靠的是人人口口相傳。不像今天互聯網上發一條消息,全網皆知。

選擇在菜市口這種人多的鬧市,無疑加快了消息的傳播速度。執死刑的官員宣佈死囚犯什麼什麼罪,告知大眾這種行為是會被砍頭的。以約束大眾,向大眾迅速進行一次普法,殺雞儆猴,達到威懾的效果。



當然了,從封建迷信來說,鬧市人氣旺,能消散死囚的沖天怨氣。而施刑後,也是方便處理後事的。何況這裡人多,劫法場也跑不快吧?

咸豐臨終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愛新覺羅·肅順因政變失敗,被斬菜市口。還有戊戌變法的六位君子……

我還記得譚嗣同從容赴死,喊道豪言,“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