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到底涇河濁還是渭河濁?涇川田家溝有話說


涇川的景點多而有趣,四季都有看點,為了將旅程拍得漂亮些,免不了起早貪黑,於是在涇川編了個兩日行程。早晚光線柔多彩,去拍王母宮、大雲寺,到了中午拍些室內,石窟博物館之類的。其間隨行的當地朋友建議我們去一趟田家溝景區,中午在那裡休息片刻會很風涼。

涇川縣的大部分名所表現的是歷史文化,而田家溝卻是現代水土保持生態風景區的典型。走進田家溝,車子行駛在綠陰大道里面,馬上屏蔽了黃土高原風。果園、荷塘、民俗館、遊樂園,即便今天不是週末,也來了不少遊人。剛才在太陽下火辣辣炙熱已無影無蹤,微風從荷塘水面吹過來,夾雜著甜絲絲的清涼,好似回到南方水鄉。

田家溝的盡頭是田家溝水庫,清波盪漾,映著周邊土崖,臨水的一圈枝繁葉茂,稍遠一點就恢復到稀稀拉拉的常態,從小飛機鏡頭俯瞰,田家溝像只綠色大眼睛。


在科技、生產工具不發達的古代,黃土高原上田家溝這樣的綠洲不可能存在,水土流失在黃河中上游是常態,它不僅成就了黃河之名,也為下游帶來巨量泥沙,河南開封城便是水土流失災害的最典型受害者。而涇川在明朝洪武年間發過一次大洪水,泥沙的洪荒之力直接將雄偉的大雲寺深埋地下。

古代治理黃河無非兩個方法,即拓寬河道、清理積淤。在某一段中國歷史中治水工程是民生頭等大事,治水能人擔當了民族首領。然而原始方法過於被動,治標不治本,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實在太遼闊,清淤工程直到21世紀仍然在持續。

水土保持法。簡單來說就是把較小的支流堵起來,形成水庫,讓雨水沉澱,有序向下遊排放沉澱過後的清水,儘可能減少向大河排放泥沙。田家溝流域總面積56.3平方公里,從1992年開始治理,已具備結構完整的多層次的水保綜合防護體,治理程度達到82.6%。


涇渭分明。很多人都知道“涇渭分明”這個成語。田家溝的水在這之前,直接注入涇河。渭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隴中定西,在陝西渭南注入黃河;涇河又是渭河的一級河流,發源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流經平涼市區、涇川,在西安市高陵區交匯。“涇渭分明”的意思是,“兩條河流,由於含沙量不同,一清一濁,即便匯入同一條河流也相互融不在一起”,也是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

到底是涇河渾濁還是渭河渾濁?春秋時期的人在《詩經·邶風·穀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可是到了唐代,詩人杜甫在《秋雨嘆》中寫道:“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由此推測,周朝的時候,平涼一帶風調雨順,自然環境優越。隨著北方牧民南下,隴東人口越來越多,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了唐代水土流失嚴重,涇河非常渾濁。

如今,遊人們在兩河口看到的現象卻是渭河渾濁,涇河清澈,這已很能說明涇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卓有成效了。

藉著這一片喜的人造森林,涇川人打造了田家溝景區,2004年開始運營,先後被水利部、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4A級旅遊景區”,成為隴東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一塊里程碑。



坐在荷塘岸槐樹下打個盹,隱約聽見秦腔調,不遠處看到另一家人在座樹蔭下野餐,我們也條件反射地將果園裡摘下的桃子拿出來吃。隨著太陽西斜,已經到了拍攝環境人像的時刻……

田家溝是週末度假的調調,可以安心住下來,靜地消磨兩日。今天看樣子也受戀愛的青年男女喜歡,我的那位當地朋友比喻它就像涇川人私房菜,不那麼張揚,又很有味道。原本是一項利民工程,卻變身綠色家園迎合了大眾口味,實屬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