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统帅部尽管有所准备,但面对德军的“闪击战”,依然被打的一败涂地。斯大林一面以空间换时间,一面命令朱可夫前往前线指挥作战。朱可夫也不负众望,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到哪里,俨然就是一个“救火队长”。

大多数人都知道朱可夫有着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一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从集团军司令到总参谋长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那他凭什么晋升得这么快呢?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这还要从诺门罕第一次战役后说起。

1939年5月20日至30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与“满洲国”军共计2000多人向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联军发动进攻。尽管战斗力不高的苏军损失惨重,但凭借有利地形和重火力等先进武器,依然将进犯日军赶出了诺门罕地区。

没有输在士气和战术上,却输在武器上,这让关东军上下十分不服气。尤其是刚上任不久的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这样的“窝囊气”是如何也咽不下的。面对不断增兵的苏军,他决定将诺门罕地区的部队全部撤回海拉尔。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首先,撤出不等于相让,把“不利”留给苏军。从边境线的位置上看,苏军最近的补给站到诺门罕有750公里,按照大兵团作战的常识来说,补给站一般在200公里至250公里设置一个。这么远的补给线,苏军将无法组织大兵团作战。

反观关东军驻地海拉尔距诺门罕不到200公里,而且一旦战事紧张还可以利用白阿铁路进行补给输送,距离会更短。相对于不断集结的苏军来说,关东军拥有“以逸待劳”、“守株待兔”的优势。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其次,缩回拳头,打出有力一击。受诺门罕地形所限,苏军最多只能组织中、小兵团作战,与包含8个师团在内的关东军相比较,他们无疑是“以卵击石”。而不甘就此罢休的植田下达了集结令,各路“精锐”聚集海拉尔。

小松原的第23师团依然担任主力,同时将第7师团的第26联队、一个坦克师团和一个飞行师团归他指挥。这让小松原兴奋不已,上次战败是没有重武器,现在既增加了“精锐”部队,还有飞机、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他有信心战胜苏军。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更有甚者,臭名昭著的“731”部队要出场了。这是一支专门从事细菌战的部队,是《日内瓦公约》明确禁止的武器。但对鬼迷心窍的关东军来说,他们不管什么后果,只需要通过细菌战给苏军一个“下马威”。

为了实施这个卑鄙的计划,他们将部队暂时撤退,然后悄悄地来到哈拉哈河上游,将鼠疫等病菌撒入河中,整个哈拉哈河完全被细菌污染。他们的目的就是给这里的苏军留下一个疫区,让苏军不战自垮。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然而,苏军很快让他们的美梦破灭。

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哈拉哈河苏军的惨胜十分不满。他们十分清楚,苏军现在急需一个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军事主官前往统一指挥。而当时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的朱可夫上将是最佳人选,他到前线后,开始着手收拾残局。

一是,调整第57特别军司令部。让朱可夫感到震惊和愤怒的是,该军长将司令部设在距前线120公里以外,这么做如何提振士气?同时,作为军事主官至今没有去过一次前线,一问三不知。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怒不可遏的朱可夫随即上报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由自己兼任第57特别军军长,并将指挥部迁至哈拉哈河西岸。受到鼓舞的苏军迅速占领东岸的所有要地和制高点,开始构筑永久性工事和火炮阵地。

二是,加快物资储备。朱可夫清醒地意识到诺门罕地区是一个不毛之地,武器、淡水、汽油等物资都要从750公里外的博尔吉亚进行转运。按照日本人的想法,这是苏军的最大短板,但这根本难不住朱可夫。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在他的要求下,苏军开始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博尔吉亚运送大量的作战物资。军列输送越来越密集,最多时一天多达30列。而后,在朱可夫的调配下,所有的载重汽车、火炮牵引车,采用人歇车不歇的方法,仅10天就储备了半个多月的储备。

更让日本失望的是,通过苏联特工和抗联传回的消息,朱可夫已完全掌握了关东军实施细菌战的绝密情报。苏军每名士兵都配备了防毒面具,并经常开展防化演习,同时铺设输水管道,保证前线部队的淡水饮用。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尽管日军各部都收到命令不准饮用河水,但出于保密的需要,并没有把不准饮用的理由说清楚,致使不少士兵依然用河水解渴。于是,关东军总部不断接到非战斗减员的报告,甚至个别中队成建制的失去战斗力。日军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朱可夫到前线,局面大为改观,但为什么是他呢?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向伏罗希洛夫报到,这让他出了一身的冷汗。原来那个时期的苏军处于混乱的状态,常常一些将领接到“报到”的命令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个时期的苏军将领人人自危。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但命令就是命令,当朱可夫胆战心惊地见到伏罗希洛夫时,竟然是斯大林让他去诺门罕指挥战斗,一颗悬着的心就此放下。并且有些受宠若惊,他在爽快答应的同时,也不禁在想,为什么是他呢?

首先,重用朱可夫不是偶然,是必然。在当时,比他资格老、经验多的名将大有人在,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但好在跟对了人——布琼尼元帅。他是苏联五大元帅留下来的两个之一,深受斯大林信任,而朱可夫是布琼尼的得力助手和下属。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其次,他有着大兵团作战经验。朱可夫是从骑兵排长一步步晋升到骑兵军长的,可以说是凭着真抓实干和指挥能力上去的,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他还有策划军区演习的经历,让他具备了大兵团机动作战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抗战爆发后,朱可夫作为援华军事顾问来到中国。在中国战场上,他对侵华日军的作战风格和部队建制十分了解。虽说不上是一个“日本通”,但相对于国内的将领们,对诺门罕的关东军作战,他是最佳人选。

为何说朱可夫脱颖而出不是偶然是必然?不仅有指挥能力,关键有人

看来,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当然,更需要有人赏识,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