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时代来临,植物蛋白肉将在中国市场进入爆发期

“人造肉”时代来临,植物蛋白肉将在中国市场进入爆发期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未来食品高峰论坛暨北京植物基产品博览会”11月8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引领食品新增长,聚焦健康植物基”为主题,探索全球未来农业与食品领域创新与机遇,有效利用我国农业食材食物资源,聚焦食品创新、促进新型食品的开发。近期走红的“人造肉”成为本届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多家中外“人造肉”制造企业也带来产品在博览会上亮相。

传统动物食品生产模式面临挑战,植物基产品面临机遇

“人造肉的开发将对食品消费‘调结构、防风险、保供应’起到一定作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造肉产品将逐渐走上我国餐桌,首先是从西式快餐开始,逐步发展到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中式菜肴等领域,供给商超和家庭。”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在论坛上介绍,“人造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肉,即以谷物、豆类等植物源蛋白质为主要原料,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改变组织结构,使之达到肉类特性和纤维状结构;二是培育肉,主要从动物机体提取并分离肌肉干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增殖生产肌肉组织。

他表示,当前传统动物食品生产模式面临挑战。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7亿人,目前生产与消费食物的方式已经将地球推向极限,人类应该考虑粮食安全与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平衡,必须用更健康、对地球更有意义的方式来养活地球人口。根据今年8月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食物系统贡献了全球3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肉用动物养殖、屠宰及肉品加工产业链在土地、饲料、水资源等方面消耗巨大。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人口规模扩大、消费能力增强等因素将使得个人平均肉类需求量及总量不断增长,生产模式的可持续受到严峻挑战。而植物蛋白肉食品的生产加工,能缓解畜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压力,弥补我国肉类产能的不足,降低畜牧业激素和抗生素滥用对人体的影响,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有利于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肉类替代品的开发与消费。

中国植物肉市场处萌芽阶段,即将迎来爆发期

据悉,目前国内植物肉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今年8月,万州国际旗下史密斯菲尔德宣布开发植物肉产品。中秋节前后,包括珍肉、双塔食品开发的植物肉月饼面世,这些都引爆了中国市场的“人造肉”热情。

虽然我国人造肉产品的集中推出还是最近的事,不过我国对于“人造肉”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已开始。早在2010年,天津春发生物科技集团就开始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突破了植物蛋白肉营养成分科学配伍、质地结构多维模拟、色泽风味仿真改良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了国内首批实现商业化的汉堡肉饼、肉丸等植物蛋白肉产品。

“人造肉”时代来临,植物蛋白肉将在中国市场进入爆发期

天津美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执行总经理王占军在论坛上介绍,目前以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具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肉食品生产开发经验,以雀巢为代表的相关企业开发了Tivall、Garden Gourmet以及Halsans Kok等品牌植物蛋白肉食品,共同占有了国际市场40%的销售额。美国的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两家公司近两年发展迅猛,Impossible Foods拥有大豆血红蛋白萃取专利技术,推出的植物蛋白肉汉堡Impossible Burger产品已在美国有7000多家餐厅出售,并成功进军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2019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Beyond Meat公司继2016年推出植物蛋白汉堡饼引起轰动后,今年又与肯德基联手成功在美国推出“Beyond Fried Chicken”植物蛋白素鸡块。

而相对于国外人造肉的发展,王占军认为目前国内的植物蛋白肉食品种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汉堡肉饼与火腿、香肠上。我国的植物蛋白肉食品生产加工发展不仅需要通过物理生物加工技术改良重组植物蛋白结构,整合优化功能风味物质,创造与真实肉类接近的色香味,而且还可以立足于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与食材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植物蛋白肉食品。“新植物肉产品主要针对中国人饮食特点,以豆类、小麦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利用生物加工、物理加工以及食品配方技术研制开发出低盐、低脂肪的植物肉肉饼、肉丸、肉条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如西式快餐汉堡、素食餐厅、休闲食品等领域。”王占军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加强,植物蛋白肉将在我国进入集中爆发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