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成化帝朱見深為什麼要肯定朱祁鈺和于謙,為了他們翻案了?

leyingfei


史筆如刀歷史自有公論,其實英宗在晚年貶斥了所謂奪門之變的功臣的徐有貞處死石亨消滅曹吉祥的叛亂以後。已經對冤殺于謙十分後悔了,朱祁鈺和于謙對於大明社稷是有功勞的。只是英宗不能也不願意在自己在位時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能讓自己的兒子來幹這件事情。所以憲宗朱見深一繼位就為于謙平反,召回其子于冕。加上當時于謙其實是力保朱見深為太子在代宗駕崩之後繼承皇位的,也算是投桃報李吧。





(明朝全盛時疆域)

1.盛世驚變---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明朝正統十四年,年僅23歲的明朝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攢動下拼湊齊二十萬大軍北征蒙古瓦剌部。大軍出塞前明英宗朱祁鎮立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又留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明朝北京附近幾乎所有的明軍都被王振蒐羅一空,朝中文武大臣也大都隨皇帝鑾駕隨行。由於王振胡亂指揮導致明軍疲於奔命,先是王振想讓皇帝到他的家鄉蔚州去炫耀一下。走到半路又擔心大軍路過踐踏了他自己家鄉土地的莊稼,於是又臨時更改路線導致大軍後勤不暢。


(明英宗畫像)

大軍退至懷來附近的土木堡,大軍飢渴難耐瓦剌大軍乘機發動攻擊明軍全軍崩潰大臣大半戰死。王振被護軍將軍樊忠錘殺,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明軍糧草輜重都被瓦剌所獲,明朝建國以來歷朝積蓄和精銳的京師三大營也損失殆盡。據《明史記事·土木之變》記載:“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軍士脫者俞山墜谷,連日飢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


2.力挽狂瀾---北京保衛戰。

隨後瓦剌大軍挾大勝之威直逼明朝的首都北京,北京附近的明軍都損失在土木堡了很多隨行大臣也戰死了。北京人心惶惶徐有貞甚至提出朝廷南遷的計劃,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表示京師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天下震動,並聲稱敢言遷都者斬。《明史·于謙傳》記載當時:“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北京保衛戰漫畫裡的于謙)

幸虧于謙阻止了這一危險的動議,避免了南宋南渡的悲劇。有鑑於太子年幼朝中無主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主持朝會大臣群情激奮毆死王振親信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和黨羽毛貴王長隨三人。一時間朝上大亂朱祁鈺大驚失色,多虧于謙挺身而出請朱祁鈺赦免朝臣清算王振集團。鑑於北京兵馬都在土木堡之變損失殆盡,于謙調集南方各地兵馬北上勤王。《明史·于謙傳》記載:“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

短短几個月于謙便集中了二十二萬大軍和可供北京軍民數月之食的糧食。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穩定了人心,于謙也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總攬守禦大權。並且在瓦剌大軍的行進路上堅壁清野,調集遼東各地邊軍入京勤王。又起用有經驗的石亨為總領京師兵馬,分派各主戰派大臣各司其職。由於太子年幼為了絕瓦剌用英宗要挾朝廷的念頭,孫太后主持下朝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就是後來的景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見深仍為太子。


(明景泰帝畫像)

瓦剌太師也先挾持朱祁鈺入寇北京,石亨建議堅壁清野等瓦剌師老兵疲再痛擊之。于謙堅持以堂堂之師擊敗瓦剌,于謙分派諸將恪守各個城門。于謙率軍列陣在城下親自督戰,數次擊敗也先。後遼東各地勤王大軍來到,也先恐怕後路被斷擁明英宗退走。

3.奪門之變。

也先退走後,又在邊關和明軍發生幾次戰鬥。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於是萌生了何談的想法企圖用明英宗換到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景泰帝起初並不想換回自己的哥哥,所以雙方談了幾次也沒有談成。後來于謙表示迎接回來的只是太上皇,朱祁鈺天位已定並不會因為朱祁鎮回來而改變。朱祁鈺才算鬆口同意不再阻攔,明朝派遣楊善出使瓦剌對也先一通忽悠,也先竟然同意無條件放了朱祁鎮回來了。朱祁鎮出發的時候是皇帝回來就成了太上皇,太上皇就太上皇吧總比在草原喝風吃沙子強吧朱祁鎮心想。沒想到回到北京比草原強不了多少,只是從一個牢籠轉到另一個牢籠。


(黃軒飾景泰帝,電視劇劇照)

先是迎接太上皇迴鑾的禮儀很簡單,朱祁鎮感到了自己弟弟的變化。曾經相親相愛的兄弟倆再也沒有了,兄弟倆進行了一場冷淡的會面就各自散去。這一別後朱祁鎮就住進了南宮度過了痛苦的七年幽禁生涯,沒有太多記載於謙對於太上皇被幽禁發出過什麼聲音。七年的幽禁生涯是否造成了朱祁鎮的心理扭曲不得而知,但是肯定造成了後來于謙之死的悲劇。

朱祁鈺也很慘,先是想廢除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早夭而亡,朱見濟還是他唯一的兒子。受此打擊朱祁鈺一病不起。這個時候于謙曾經親密的戰友石亨和內監曹吉祥,還有那個主張遷都被斥責的徐有貞正在策劃一場驚天的陰謀。三人乘景帝病重之時先和南宮的朱祁鎮取得聯繫,然後砸開南宮大門救出朱祁鎮擁立太上皇復位。1457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登基復辟廢景泰帝為郕王。改年號為天順,以意欲迎立外藩謀逆的大罪誅殺于謙王文等人。本來朱祁鎮不願意背上殺害於謙的惡名,《明史·于謙傳》記載:“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4.于謙之死。

于謙被判斬首抄家,兒子于冕被充軍。佞幸小人紛紛落井下石以求富貴,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罪當滅族,于謙所薦舉的文武大臣都應該殺死。還有一個千戶白琦又請求把于謙的罪行張榜公佈,印刷告示天下,天下希望投機升官發財的小人都以攻擊誣陷於謙作為倖進的捷徑。史載:“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

于謙死時家無餘財,唯有一間密室深鎖。抄家的錦衣衛以為找到了于謙暗藏的贓款,打開一看只有景泰帝賜給於謙的寶劍蟒袍。于謙有大功於社稷而獲爵位而固辭,景帝賞賜宅邸土地等一概不受。實在推辭不過的劍器蟒袍只是供於密室從不向人誇耀,圍觀的百姓抄家的兵士無不感動。《明史》記載於謙死時,(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謙被殺劇照)

于謙死後,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等人各個加官進爵。一時之間風光無限,景帝被削去帝號廢為郕王病重而死,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景泰帝是成祖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入葬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沒過多久奪門集團內部就開始狗咬狗,先是徐有貞被石亨曹吉祥整倒被髮配充軍。後來石亨以不法被下獄而死,曹吉祥以謀反受剮刑而死家族也被誅滅。

5.英宗的轉變。

英宗復辟初期,是十分不滿景泰帝和支持景泰帝的于謙等人的。雖然也承認于謙的功勞還是殺了于謙,直到孫太后知道後一直嘆息惋惜英宗才開始後悔。于謙死後陳汝言為兵部尚書,任職數月便被抓捕,朝廷查抄其家發現陳汝言家資鉅萬。明史記載: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兩人的對比使英宗深深的後悔,不久邊境頻頻傳來蒙古入侵的警報。英宗感到深深的憂慮,恭順侯吳瑾趁機對英宗說:“如果於謙還在,肯定不會使敵人如此猖獗。”英宗默然以對。後來英宗的叔叔襄王入京,澄清了于謙迎立襄王世子的謠言。英宗礙於天子的威信不能為于謙平反雪冤,只能囑咐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繼位後為于謙平反。

憲宗繼位當年秋:七月丁卯,諭祭于謙,復其子冕官。先祭奠于謙後召回其子于冕,接著又按照程序于冕上書訴于謙的冤屈。憲宗立刻對於謙復官賜祭,憲宗的詔書上說:“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充分肯定了于謙的功績,說明為什麼要為他平反。弘治二年于謙被賜諡號“肅愍”,後來個性的萬曆皇帝又改諡為“忠肅”後世敬稱於忠肅。




(于謙墓)

于謙後遷葬於西湖邊,和另一位愛國英雄岳飛比鄰而居。清朝的袁枚寫詩曰: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于謙的人格也正如他所作的《石灰吟》一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景泰帝畢竟是英宗的親弟弟,雖然英宗深恨其對自己的七年幽禁。但是英宗本質上還是一個好人,他復辟後只是削去了朱祁鈺的帝號。沒有像朱棣那樣連建文帝的年號也革除,仍然保留了景泰的年號。也還是給於了朱祁鈺郕王的封號,並在他死後以親王之禮安葬西山。他也明白景泰帝是對大明有功的,沒有景泰帝保住大明社稷也就沒有後來的英宗復辟。所以英宗和憲宗父子也是很感激景泰帝的,但是為了英宗復辟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英宗不能為弟弟正名。



(明憲宗畫像)

於是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憲宗繼位後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頒佈詔命:“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遂上尊諡。敕有司繕陵寢,祭饗視諸陵。憲宗充分肯定了叔叔的功勞,然後恢復了景泰帝的皇帝稱號。修繕改建了景泰的陵墓,並恢復用皇帝的禮儀祭祀朱祁鈺。


湘淚飛蝶


朱見深給景泰帝朱祈玉和于謙平反,既是朱見深的真情流露,也是政治需要。

歷朝歷代,新皇帝登基,除了頒佈大赦,還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就是這樣建主起來的。朱見深在成化第一年就給於謙平反,這說明是既定方針,甚至是朱見深做太子時就想好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于謙是功臣,對大王朝是有功的,並且,于謙在朝庭、在民間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朱見深也是親身經歷。給他平反,在政治上,朱見深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朱祈玉廢除朱見深太子之位,于謙不但沒提反對意見,還簽了字。朱見深心裡肯定恨于謙。話又說,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也是皇帝家事,于謙沒反對,朱見深雖惱火,還是可以理解的。于謙已死了八年,心裡那點隔閡早沒了。

第三,給於謙平反也是朱祈鎮的意思。朱祈鎮心裡也是恨于謙,但于謙的為人、功勞,父子倆心裡還是有數的。當時殺于謙,朱祈鎮假惺惺地反對,也是石亨、徐有貞一定要殺;石亨、徐有貞本是奸臣,非善良之輩,為人不齒。朱祈鎮殺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後,大家更覺得於謙人格的可貴,給於謙平反只是時間問題。

成化十二年,朱見深給朱祈玉平反。朱祈玉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並且,反覆的嚇他,朱見深得了口吃的毛病。朱見深非常恨他,但仍然恢復了朱祈玉的皇帝稱號,不過只給五個字,一般皇帝十七個字。主要原因:

首先,朱祈玉對大明王朝是有功的,這一點是不能否定的;

第二,朱祈玉並沒有把事情做絕,並沒有殺掉他父子;並且,朱見深一直都存在重做太子的可能性;

第三,朱祈玉沒兒子,給他平反,有利無害。朱祈玉已死了二十多年了,只有兩個女兒,都是朱祈玉的汪皇后生的。汪皇后對朱見深有恩:朱祈鎮被瓦剌人抓走,汪皇后對他照顧有加;朱祈玉要廢太子,汪皇后堅決反對。因此,朱見深內心深處的親情佔了上風。雖說皇家沒親情,但叔叔家沒後人,沒必要做得這麼絕,朱見深愛心爆棚:汪皇后恢復身份,對兩個堂妹也特別好,都是參照公主的規格出嫁的,能照顧的儘量照顧。

第四,朱見深是個厚道人,重情重義。比如萬貴妃,長得也不怎麼樣,比朱見深大十七歲,但朱見深對她幾十年如一日,寵愛有加,無微不至。朱見深確實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是皇帝中的另類!




江曉01


這得從憲宗的父親英宗說起。

明英宗是一個讓人提起來就蛋疼的皇帝。在他即位的頭十年,因為有張太皇太后坐鎮和“三楊”的輔佐,做事也算中規中矩。

正統十一年以後,上面的四個人都先後過世,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同時被解放的還有一個名叫王振的死太監,這個太監有些文化,英宗十分信賴他。

當時,北元的瓦喇一支已經十分強大,他們的太師叫也先。也先愛佔小便宜。明朝對朝貢使團按人頭給賞賜,並且賞賜頗豐,也先就拼命地擴充使團人數,最後一個沒收住,使團人數竟然高達了三千多人。人多賞賜多,也先打的就是這個算盤,然而他沒有把王振招呼好,王振進言要減少賞賜,也先不樂意,就揮師南下、直逼大同。

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好好地教訓一下氣焰囂張的瓦喇。在出徵之前,他立朱見深為太子,讓郕王朱祁鈺監國。

御駕親征這活,幹好了會讓皇帝人氣爆棚,英宗就是衝這個目的去的。然而,在豬隊友王振一系列蛋痛的操作下,御駕親征變成了送人頭運動。最後的結果是:50萬大軍死傷過半,消耗掉半朝文武。當然,始作俑者者王振也被大錘將樊忠金瓜擊頂,一命嗚呼。

這一仗史稱“土木堡之變”,英宗命大,光榮地當上了俘虜。



(皇帝作囚徒的英宗)

消息傳到京師,一時人人自危,有些膽小的朝臣提議南遷。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擁立代宗朱祁鈺,積極地進行對瓦喇的戰備工作。

也先是個做小本生意的,時不時地拿著人質朱祁鎮嚮明朝勒索。明朝給了兩回錢,後來就不慣著他了,拒絕再給。也先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挾持著倒黴的英宗意欲叩開邊關。也沒有得逞。

也先很生氣,揮師攻打北京城。這次,他遇到了戰意爆表的于謙。于謙調兵迎敵,旋即關閉京師九門,隔空喊話也先:“若想進京城,先得從我的屍體上踏過!”

也先先攻德勝門,敗;再攻西直門,再敗;最後進攻彰化門,復大敗。折騰了一個星期,也先帶著道不盡的失落,從終點回到了起點。

就這樣,于謙憑藉著二流的大明士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瓦喇,連白圭的招募兵這個後手都沒有用上。事實證明:化腐朽為傳說並不是一句虛言。

接下來英宗這孩子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徹底淪為雞肋的命運,以至也先看著他就發愁。後來,也先象塞垃圾一樣把他塞給大明使者楊善,讓當了一年俘虜兵的英宗回到大明。

此時的代宗正處於雄姿英發的時段,沒怎麼搭理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把他關在了南宮了事。除此之外,代宗還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位,將他貶為沂王,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了太子。朱見濟做了一年的太子後,死掉了,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明代宗。



(代宗劇照)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三年,到了景泰七年,代宗生了重病。趁此機會,英宗聯合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太監)這三位野心家,發動了所謂的奪門之變,囚禁了代宗,英宗再一次登上了皇帝位。

英宗在做囚徒的時候,飽受了塞外風霜的洗禮,然而洗不掉的、是他骨子裡的那份愚蠢。他在即位的當天,就逮捕了時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和吏部尚書的王文。不久,就殺害了他們,並且清算了他們提拔的官員。

一個多月後,代宗病死了。英宗恨透了這個弟弟,仍廢其為郕王,賜諡號為“戾”。他毀掉了代宗生前修建的壽陵,把代宗的嬪妃全部賜死殉葬。

後來,英宗的傻勁又犯上了,他替死太監王振平了反,還為放自己回來的也先立廟。

對於明憲宗為于謙和代宗平反一事,歷來有很多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英宗時期,對於謙事件有過聲明,凡敢鳴冤者,殺無赦!憲宗上臺後,民意官聲大爆發,這股力量強烈地推動著憲宗走上了平反之路。

我認為:憲宗為于謙和代宗平反,完全是身體裡的血性促使他為之。

第一,于謙是憲宗的偶像



于謙這人,往狠裡評價,說他再造大明也不為過份。並且,在當時他有很多傳說。

傳說1: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朱高煦後來投降,于謙義正詞嚴地數落他,朱高煦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自稱罪該萬死。

傳說2: 王振掌權時,這貨愛收賄賂,于謙偏不給他送。後來,王振構陷他入獄,還被判處死刑。一時間,民情激憤,紛紛為他上書。不得已,王振把他放了出來。

于謙為官清廉,死時被抄家,家無餘財。

其子于冕,石亨曾推薦他當都督府前衛副千戶,被于謙厲聲拒絕。

于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行為天生帶有偶像的光環。憲宗即位年方十八歲,正是摹仿先賢的年齡,其崇拜于謙,的確合情合理。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材,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上文是憲宗給於謙平反後書寫的祭文,字裡行間,推崇之意已躍然紙上。

第二,憲宗是有血勇之人



(憲宗劇照)

在成化年間,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已經合流,他們報團取暖,還時常劫掠邊民,大有不服天朝管的勢頭。

成化三年(1467年),憲宗聯絡朝鮮部隊向建州左衛發動突然襲擊。 經過歷時一個月的大規模搜捕和圍剿,殺死女真人千餘名,並將其多年積畜劫掠一空。摟草打兔子,毗鄰的建州衛也未能倖免,李滿住及其長子古納也被亂軍殺死。

此役指揮明朝總兵趙輔描繪說:“一夷而見逃,剖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塗其膏,強壯就戮,老稚盡俘”,“旬月之內,虜境以之蕭條”。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種搞法基本屬於種族滅絕政策,從中可以看出憲宗的爆脾氣。

建州左衛就是後來大清皇室的嫡祖。

當然,時至今日,56個民族56朵花,華夏民族是一家,小編很鄙視這種不人道的行為。

可以想見,象憲宗這種人,一定會鄙視英宗而尊崇代宗和于謙。

英宗無論如何,畢竟是憲宗的親爹,這決定了憲宗對代宗的平反尺度有所保留。

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憲宗下詔恢復代宗的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代宗的諡號只有五個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代宗在在規格上還是較其他皇帝低,也沒有廟號。

在清修明史中,憲宗的萬貴妃被編成了段子,看過萬貴妃對明孝宗的迫害,就不需要看《白雪公主》了。因為白雪公主的繼母皇后對她所做的一切,萬貴妃全會。

清人記歷史,記著記著就記成了段子。例如:他們把康熙記作“單日射兔三百隻”,還把乾隆記作“一生作詩四萬首”。

想想清朝官員,真的挺幽默。或許,他們都是天生的段子手。


鏈天絕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獲得皇位以後,對朱祁鈺和于謙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他下詔指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了朱祁鈺的帝號,又給了他一個“郕戾王”的惡諡,還不准他葬入帝陵。

對待于謙,朱祁鎮也做得很過分,他把于謙“斬決”,又抄了于謙的家。

(朱見深劇照)

不過,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上臺後,在成華十一年,下詔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同時又給朱祁鈺上了諡號。雖然只有5個字(其他皇帝是17個字),但好歹也算都是讚美的詞語。對於于謙,朱見深則剛上臺就給他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官職。

要知道,當初朱祁鈺當皇帝的時候,是在朱見深毫無錯誤的情況下,廢了他的太子之位,轉為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當時在朝中最有發言權的于謙,也並沒有出來說兩句公道話。由此可見,朱祁鈺和于謙給朱見深的傷害是很大的。

反過來,朱見深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反對他的父親朱祁鎮。同時,也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他才有獲得皇位的機會。照理說,他不但不應該做出反對他父親的事情,而且應該心存感激。可為什麼朱見深要這樣做呢?

實際上,朱見深之所以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他的父親朱祁鎮早已布好了一個局,朱見深只是按照這個規劃,一步步實施而已。

朱祁鎮是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復辟成功,重新當皇帝的。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天,是有三個條件的:一是朱祁鈺封的太子去世了,二是朱祁鈺去世了,三是朝中出現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樣一些投機分子。這三個條件,缺一個,朱祁鎮都沒有任何希望。所以,當石亨等人一擁而進的時候,他還以為是要殺他呢。

(朱祁鎮劇照)

朱祁鎮最終雖然重新坐上了皇帝寶座,但實際上,他是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挾持著,是不敢有太多自己的發言權的。因為他毫無根基,如果他不聽這些人的話,很可能他的生命都會受到傷害。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打擊朱祁鈺,殺于謙,是被石亨等人脅迫的結果。尤其是殺于謙,只有把于謙殺了,石亨等人在朝中才會有權力和地位。因此,當朱祁鎮在還沒有話語權的時候,他也只能聽石亨等人的安排。

不過,是不是就可以說,朱祁鎮本意是不想打擊朱祁鈺和殺于謙的呢?

不是的。

朱祁鎮對朱祁鈺和于謙都非常憤恨,因為他被瓦剌抓去後,他們並沒有想辦法救他;因為他被瓦剌送回來後,他們把他關在暗無天日的南宮裡;因為他們廢了他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總之,朱祁鎮從感情上,是怎麼也容不下朱祁鈺和于謙的。能打擊殺掉他們,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解氣的事。

(朱祁鈺劇照)

但是,朱祁鎮也明白,這兩個人對不起的,只有他一個人。他們對國家,對大明江山,對朱家的列祖列宗是有巨大貢獻的。如果殺他們,是會引發非議的。那麼,該怎麼辦呢?

辦法很簡單,就是把打擊朱祁鈺、殺于謙的責任,全部推到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身上,說是他們“矇蔽聖聽”的結果。朱祁鎮雖然恨于謙,但當石亨、徐有貞等人要朱祁鎮殺掉于謙的時候,他還是要假惺惺地站出來說,于謙是有功的。最終讓石亨、徐有貞等人再上奏殺于謙。這樣他就殺得理直氣壯了。

打擊了朱祁鈺、殺掉于謙後,朱祁鎮便開始了他的第二步計劃,就是向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下手。而誤殺于謙,正是下手打擊他們的最好理由。很快,徐有貞被充軍到金齒口。接著,石亨被捕入獄,死於獄中,再接著,曹吉祥“謀反”,被判處滅族。

當這些“功臣”全部伏誅後,朱祁鎮才算真正坐穩了皇位。

第三個步驟,就是給朱祁鈺和于謙平反。這個步驟,是由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來完成的。朱見深完成這件事,也沒有任何障礙,不存在他反對父親的問題。因為父親是被矇蔽的,“奸臣們”也都被殺掉了,自然就應該給朱祁鈺和于謙平反了。而做這件事,也給朱見深加了不少分,讓他獲得“明君”的稱號。

總之,朱祁鎮的這個安排,實在是做得天衣無縫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介紹一下憲宗的生平。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浚、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立朱見濟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被複立為太子。

再來談一談于謙。

正統十一年(1446年),于謙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還曾架起大炮準備轟了英宗。也先無可奈何,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吃住都非常的簡單以至有些寒酸。,但性固剛直,非常不受同僚們的喜歡。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


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轉折點來了。。。英宗出場了。。。

然而,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于謙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後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譁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而這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通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 為什麼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 當時國難當頭,群龍無首,朱祁鈺被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權力。 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並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所以奪回皇位後,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正是于謙將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如果於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說自己現在奪位是不正當的, 所以于謙必須死。

其次,皇位的正統除了先皇指定,還有就是大臣的擁戴。朱祁鈺的皇位就是大臣們推舉同意的。而朱祁鎮之所以退位,是因為自己被俘了。後來瓦剌人帶著他去勒索明朝,開始還能勒索到錢財,後來沒人管他死活,朱祁鎮很自然會覺得是群臣拋棄了他。 朱祁鎮被軟禁的7年,可以說與世隔絕。即使朱祁鈺死了,大臣也不會再擁立他復位。 這使朱祁鎮對自己的正統性開始心虛。因而,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所以他並不反對用“奪門”二字來形容這場政變。 就算他後來知道了朱祁鈺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會空缺,他也並沒有否定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的功勞。

於是于謙很快就被砍了腦袋。稀裡糊塗的死了。

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持朱祁鎮的大有人在。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後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後有個叫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 朱祁鎮並不一定相信李賢的話,但不管信不信,李賢的話至少證明了大臣們的共識:無論自己是否奪門,皇位的正統性都是在自己這裡的。既然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正統性,那再自己通過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樣了。於是朱祁鎮下令以後不許使用“奪門”二字。 既然“奪門”是沒必要的,自己的正統性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那麼當初我幹嘛還殺于謙給自己抹黑啊?所以從那之後,朱祁鎮才開始後悔錯殺于謙。

但皇帝犯了錯怎麼辦?肯定是面子最重要嘛。打死不能承認,儘管心裡清楚得很。一直到兒子接班,很快還算英明寬人的新皇帝來了一紙誥文,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此時于謙早已被害離世三十二年了。

很快就有朝臣試探性的提出也給朱祁鈺翻案,經過一番波折後憲宗也同意了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


平生無憾事


朱見深是明代皇帝中見識與品德非常不錯的一個。而且他本人也經歷過苦難與挫折,對於代宗和于謙有自己的見解。

畢竟,在明英宗被俘的局面下,于謙挺身而出主張代宗繼位,抵抗蒙古,依靠武力挽救國家也事實上挽救了明朝,怎麼也是功臣。

而明英宗殺于謙是因為心結,是被人矇蔽錯誤以為于謙準備冊立藩王,後面知道卻不好承認而已。

至於明代宗,誰當皇帝沒有私心呢?

然而,明代宗再怎麼私心,廢黜朱見深的儲君身份也沒想過要殺害明英宗和朱見深,更不會有什麼立藩王的心思。

所以朱見深給叔叔代宗和于謙平反。


四川達州


因為朱祁鎮是個好人啊。

朱祁鎮和朱見深都算是性格比較溫和的皇帝,朱祁鎮土木堡被服俘他在瓦剌過的也還可以,跟瓦剌人也能交朋友,這個人性格好,而且非常信任身邊的人,前面信任王振後面信任身邊的大臣,他信任能臣國家就治理的好,信任奸臣則國家動亂,所以說國家咋樣跟這個皇帝的能力沒啥關係。



再說好人這個事情,他性格比較寬厚,在被軟禁的時候整日擔驚受怕,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還沒錢,靠皇后做女紅賣錢,太上皇過的確實不怎麼樣,復位之後雖然有怨氣不過也只是把代宗降為親王,下葬仍然是親王禮節,也還可以了。代宗的皇后因為對他有恩仍然是皇后。


據憲宗所說,父親曾多次向自己說起叔叔和錯殺于謙之時之事,無不後悔。英宗不好意思自己承認自己做錯了,所以讓朱見深還他們名譽是很有可能的。

代宗當了八年皇帝,而且是合法的皇帝,在位期間乾的也不錯,根本不能抹除他們的成績,成化年間民間也多有議論,天下悠悠眾口也堵不上,所以憲宗就順勢給他們翻案了。


何以知世


先大致說下事情始末: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十分寵幸,信任甚至是崇拜太監王振,基本朝政大小事都能交給他,凡事問他意見(因為他自己也大概是對朝政實在沒什麼興趣,懶得管)


那年月明朝對朝貢的外族都會按人頭賞賜,外族很樂於來朝貢,這個也先從中發現了商機,為了多獲得賞賜總是虛報人數,那次他們只派了2000人,卻報有3000人,本來大規模賞賜對當時的大明已經是很大的負擔了,現在這些人還虛報人數騙賞賜,王振不幹了,拒絕了,這下可惹毛了也先,發起了叛亂!

王振也是吃夠這幫孫子氣了,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英宗對這位“亦父亦僕”的太監也是言聽計從,高高興興去親征,結果由於缺乏戰爭經驗大敗!這便是“土木堡之變”


此一敗不但他自己被俘虜,連帶大明朝全部兵力和財陣基本都被掏空,可謂是國破山河不在,朱祁鈺在國家危難中被推舉上位,于謙頂住滿朝勸退聲音力主抗擊也先,在他們君臣細心感染下將大明這座將倒的大廈奮力支撐起來並一步步扶正,重振了國力,但是儘管如此卻也得罪了英宗朱祁鎮。

因為朱祁鎮無法得知在他做俘虜的時候,朱祁鈺和于謙都承受了些什麼,他們為國家做了什麼,是如何把這個破碎的爛攤子給重新收拾停當步入正軌的,他只知道自己被俘虜那些年,沒人管他死活,他回來之後,朱祁鈺受萬人愛戴,原來屬於他的一切都被朱祁鈺拿走了,甚至連兒子的太子之位也被撤了,所以他恨朱祁鈺和于謙,他眼裡個人得失比國家存亡更要緊!



但是朱見深是一直見證大明朝由興到衰,又親眼見到叔叔朱祁鈺和于謙力挽狂瀾,即使他只是生活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並不影響這兩者成為他心目中的英雄,有時候現在第三者角度看待問題反而更清晰更理智。

對朱祁鎮而言,這場變故是原來有的東西變得沒有了,他恨朱祁鈺。


對朱見深而言,一開始他經歷的就是破碎的國家,沒有過失去的過程,反倒是叔叔朱祁鈺建了這大好山河,讓他有機會坐享其成了,他對朱祁鈺至少是沒有恨的。

這個我們從自己身上回想也不難理解,小時候我們不明是非,喜好可能會隨父母,長大了再回想,慢慢的就會客觀的分析問題,自己父母是否有錯,別人是否真的有錯就能更冷靜對待。


歷史隨筆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