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羅志恆 馬家進 馬圖南

賀晨 孫婉瑩 華炎雪 梁穎

導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獲獎者的理論貢獻對學界、商界和公共政策均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涉及經濟增長的教科書無法繞開羅伯特·索洛(1987年獲獎)和保羅·羅默(2018年獲獎)的增長模型,資本市場中的衍生品交易離不開羅伯特·默頓和邁倫·斯科爾斯(1997年獲獎)的B-S期權定價公式,各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制定也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1976年獲獎)貨幣理論的影響。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我們在《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上)》中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中)》中

介紹了1987-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篇將系統介紹2001-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正文

2.33 2001年:喬治·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z),以表彰他們在研究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市場運行機制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他們三人的理論構成了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其研究工作改變了經濟學家對市場功能的看法,他們所創立的分析方法已被廣泛地應用於解釋許多社會經濟體制。

2.33.1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1943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1967年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僅三年時間便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在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69年,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斯蒂格利茨對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斯蒂格利茨在阿克洛夫的“逆向選擇”基礎上做了補充,創造了“信息甄別理論”,即掌握較少信息的一方可以對意向特定的交易設立多項選擇契約而獲得對方更多的信息。70年代,斯蒂格利茨專注於研究保險領域,由於保險公司對顧客的風險狀況並不知情,如果對所有人索要同樣的保險費,則只會吸引更多的高風險客戶。但採取分項保險可以甄別出低風險和高風險者,信息甄別模型均衡具有典型意義。斯蒂格利茨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他研究了非對稱信息下經濟激勵的作用,強調政府適當干預的必要性。

2.33.2 邁克爾·斯彭斯

1973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97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兼任美國哈佛和斯坦福兩所大學的教授、悉尼大學校長、青島大學名譽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前任院長和現任名譽院長。

斯彭斯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改善市場效率的信號顯示理論”,

即不對稱信息市場上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上獲益,而市場中經濟代理人通過信號顯示可以消除逆向選擇的不利影響。經濟代理人採取讓對方相信其產品質量或價值的可觀察的行動,只有顯示信號的成本在信號發送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信號顯示才起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教育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信號顯示手段。假如僱主在招聘新工人時無法區分高生產率和低生產率的人,則勞動力市場就會充斥著低生產效率的人。

2.33.3 喬治·阿克洛夫

阿克洛夫1940年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196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80年起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經濟學教授。

阿克洛夫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證明了市場上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怎樣導致逆向選擇問題。他在1970年發表的論文《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中分析了一個買方無法鑑別產品質量信息的無效市場,賣方分別存在劣質產品的銷售商和優質產品的銷售商,最終結果是優質產品的銷售者被迫退出市場,只留下劣質產品,這一現象就是市場的逆向選擇。

2.34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以表彰他們在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貢獻。卡尼曼利用心理學的方法創新了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修改了傳統經濟學的假設,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研究新領域。史密斯將經濟學實驗的研究、設計和分析體系標準化,為實驗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2.34.1 丹尼爾·卡尼曼

卡尼曼1974年出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獲得心理學與數學學士學位,1961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93年起,卡尼曼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

卡尼曼的主要貢獻是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在傳統經濟學中,基本的假設是經濟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他們會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來估計不同結果的各種可能性,然後最大化其期望效用,但這種假設與人們實際的經濟行為存在偏差。

第一,卡尼曼等人論證了為何人們的行為存在非理性成分,而人的非理性同樣也是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在不確定情形下,人們的判斷會因為依照“傾向於觀測小樣本”形成的小數法則行事,或更偏向於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做主觀判定,從而導致決策行為系統性地偏離了基本的概率論原理。第二,在與特維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統地陳述了“預期理論”。“預期理論”解釋了大多數投資者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迴避風險的,在投資賬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賬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滿足程度速度減緩;“預期理論”還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謎以及期權微笑等。該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基礎。此外,卡尼曼關於決策過程的經驗法則對研究證券市場經常無緣無故地大起大落很有幫助。

2.34.2 弗農·史密斯

史密斯1927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威奇托,1955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渡大學、馬薩諸塞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教授,2001年起擔任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和法律教授。

史密斯創造了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框架,他在1982年發表的《作為實驗科學的微觀經濟體制》,統一歸納了先前許多經濟實驗所採用的個別方法,界定了經濟實驗應該遵循的步驟,建立了一套標準的研究設計和分析系統。實驗經濟學定義為在可控的實驗條件下,針對某一現象,通過控制不同的變量來觀察決策者行為並分析實驗結果。每一個實驗都應由三大元素組成:環境、體系和行為。環境給定了每位參加者的偏好、初始的貨品稟賦和現有的技術水平;體系界定實驗術語和遊戲規則;環境與體系都是可控制的變量,最終會影響所觀察的行為。史密斯的另一貢獻是他研究了不確定性下的個人偏好及市場行為,他將個人偏好的實驗研究擴展到了測量所得稅,以及其它因素對勞動供給的影響上,為微觀經濟學建立了更為堅實的實驗基礎。

2.35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三世和克萊夫·格蘭傑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三世(Robert Engle Ⅲ)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以表彰他們在經濟與金融時間數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恩格爾的ARCH模型和格蘭傑提出的“協整”概念拓展了時間序列在非平穩性、時變波動性方面的統計分析方法。

2.35.1 羅伯特·恩格爾三世

恩格爾194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1966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1969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66-1977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1975年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1999年轉到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任金融服務管理教授,現任美國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恩格爾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了描述經濟時間序列時變波動性的關鍵概念:“自迴歸條件異方差”(ARCH),並發展了一系列波動性模型及統計分析方法。傳統的計量經濟模型中假定隨機誤差是獨立同方差分佈,這限制了對經濟序列波動性的研究。為了研究經濟與金融序列的方差和協方差的時變特性,1982年恩格爾創造性地提出了自迴歸條件異方差(ARCH)模型。隨後在此基礎上創建出了新的模型,例如,用於資產定價的ARCH-M模型、描述條件方差波動持續性的IGARCH模型等。

2.35.2 克萊夫·格蘭傑

格蘭傑1934年出生於英國威爾士,早期就讀於諾丁漢大學經濟學與數學專業,1955年留校任教,1959年獲得諾丁漢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60年代早期去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學者,1974年移居美國,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院教授,現為西部經濟學會主席、美國經濟學會傑出會員。

格蘭傑對經濟學研究做出的貢獻在於,他發現了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特定組合可以呈現出穩定性,即“協整”現象,從而可以得出正確的統計推理。協整理論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在兩個或多個非平穩變量之間尋找其均衡的關係。格蘭傑發現,儘管多數經濟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但某些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卻是平穩的,經濟理論認為,某些經濟時間序列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格蘭傑應用數學和計量學理論,歸納出協整的概念及其方法,即包含非平穩隨機變量的宏觀經濟模型以某種方式構建,可以統計有效且具有經濟意義,為財富與經濟變量的動態內在關係的建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也改變了宏觀經濟實證模型的構建方式。

2.36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Finn Ky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經濟政策時間一致性和經濟週期背後的推動力”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們所研究實際經濟週期理論標誌著“第二代”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真正興起,他們是繼盧卡斯之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2.36.1 芬恩·基德蘭德

基德蘭德1943年出生於挪威,1968年從挪威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獲得經濟學學士,1973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現任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大學經濟學教授。

2.36.2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普雷斯科特194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1962年獲得斯沃斯莫爾學院數學學士,1967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卡內基·梅隆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2013年起任教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學術合作研究的主要貢獻有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和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第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主要觀點是:即使存在一個公認的社會目標函數,政府相機抉擇政策也不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因在於政策決策不是跟自然的博弈,而是跟具有預期理性的經濟人博弈。對於一個選擇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性政府而言,當其做出決策後,如果再給其重新選擇和調整政策的機會,

政府一般會重新選擇最優政策。當政府實施的政策與最初公佈的政策不一致時,政府再做出類似的約束性承諾就會遭遇信任危機,從而造成政策失效,因而政策制定應該基於單一規則而不是基於相機抉擇。第二,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引起經濟波動的不是貨幣因素而是實際因素。該理論將經濟週期動態的解釋為全要素生產力(TFP)的實際衝擊與各個時期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之間的互動反應,即生產可能性邊界及資源約束下,經濟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做出的經濟決策對產出造成的變動。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典型微觀經濟假定(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基礎上建立模型,指出投資和相對價格變動反映了技術進步率對經濟變動的影響,從而導致了經濟發生短期波動,由於模型推導出的宏觀經濟波動與消費、投資的變動非常吻合,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實際上論證了週期性波動正是由供給所引起的,從而解釋了經濟週期背後的推動力。

2.37 2005年:羅伯特·奧曼和托馬斯·謝林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和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以表彰他們在博弈論分析方面的重要貢獻。奧曼在決策制定理性觀點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對博弈論和其他許多經濟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謝林是博弈論領域的重要學者,對博弈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2.37.1 羅伯特·奧曼

奧曼1930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38年搬到美國紐約,1950年獲紐約城市學院數學學士,195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碩士學位和數學博士學位,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純數學博士學位,1956年起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

奧曼定義了博弈論中相關均衡的概念,即一種非協作型博弈中的均衡,比經典納什均衡更加靈活;2)交易者連續同級市場經濟模型;3)重複博弈的連續交互模型。

2.37.2 托馬斯·謝林

謝林1921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1944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學學士,1948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1951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1953年為馬歇爾計劃、白宮和總統行政辦公室工作,1953年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1958年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1969年任哈佛大學肯尼迪研究生院兼職教授,1978年轉到馬里蘭大學研究公共事務,

1992年當選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會長。

謝林發展了一套“直面現象”的而非數學模型的博弈理論,開創了對議價和策略行為的研究,為許多重大的現實問題提供瞭解決路徑。例如,他所作的“種族隔離的動態模型”,解釋了純白人居住區是怎樣迅速變為純黑人居住區的;此外,謝林還將全球變暖解釋為一個議價問題,即如果全世界能夠減少排放,貧窮國家將獲得大部分收益,而富裕國家將承擔大部分成本。

2.38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以表彰他對宏觀經濟政策跨期權衡分析的重要貢獻。費爾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對經濟學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也為新凱恩斯主義奠定了基礎。

菲爾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於伊利伊州伊凡斯頓,1955年畢業於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59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協會副會長、布魯金斯經濟事務委員會資深顧問、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等。

費爾普斯對宏觀經濟學理論最為重要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通貨膨脹與失業關係的認識,奠定了費爾普斯在宏觀經濟理論方面的傑出地位。費爾普斯的另一理論貢獻在於他建立了工資與價格定價的非協同模型。該模型沿用了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觀點與方法,運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研究自然失業率、隱含工資合同、滯後效應與失業等重要問題,並試圖尋找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費爾普斯還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律”,即將勞動與資本比率視為一種最重要的經濟關係,並通過調整勞動與資本比率,確定一種可預期的經濟增長。費爾普斯在一篇關於“黃金律”的論文中,試圖分析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速度之間的關係,通過資本投入和增加研發支出等手段來達到技術進步,以及經濟中存在的創新和新發明等問題。

2.39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裡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Leonid Hurwicz)、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和羅傑·邁爾森(Roger Myerson),以表彰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赫維奇開創了“機制設計理論”的主要思想及框架,經濟學家馬斯金和邁爾森對其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2.39.1 萊昂尼德·赫維奇

赫維奇1917年出生于波蘭,後加入美國國籍,目前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他早年學習法律,畢業於華沙大學,然後進入倫敦經濟學院,並師從卡爾多和哈耶克學習經濟學。1939年來到日內瓦國際研究生院學習,然後轉學於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1941年,他先後擔任過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家薩繆爾森以及芝加哥大學蘭格的研究助理。1942至1944年,他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1946年為衣阿華州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1942-1961年,為考爾斯(Cowles)委員會的研究成員。1951年來到明尼蘇達大學,成為經濟學和數學教授。他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藝術與科學院和計量經濟學會成員和學會主席。

赫維奇開創了“機制設計理論”的主要思想及框架,並提出“顯示原理”概念,即帕累托最優機制。機制定義為一個交易者彼此交換信息並共同決定產出的連續的系統,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社會所有成員在自由選擇、自願交換、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決策條件下,會顯示自己真實的信息,從而實現均衡產出。顯示原理是機制設計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創新,它大大

簡化機制設計的複雜性,現在已經成為機制設計和激勵理論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

2.39.2 埃裡克·馬斯金

馬斯金1950年出生於紐約,1972年馬斯金獲得哈佛大學數學學士學位後。1976年,他獲得了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教1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8年。也是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隨後,馬斯金開始在劍橋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1977年開始,馬斯金回到美國並在麻省理工大學擔任教職。1981年開始,馬斯金成為了麻省理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1985年,馬斯金重返哈佛大學,並在這裡任教16年。2003年出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長。馬斯金現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社會研究學院講座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部主任。

馬斯金的主要貢獻在創立了“機制執行理論”,確保社會從一系列的選擇中做出最好的選擇。馬斯金將博弈論引入了機制設計和執行理論,認為機制設計並不需要一箇中央計劃者,在非合作博弈中,每個參與者在考慮自己利益時會按照機制設計者的意圖行動,從而實現機制目標。另外,他的學術貢獻也體現在將機制設計理論應用於當今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如稅收、債券和選舉過程等。

2.39.3 羅傑·邁爾森

邁爾森1951年出生在美國波士頓,1973年、1976年他分別獲得哈佛大學應用數學碩士、博士學位。1979年他進入西北大學任教,並於1982年成為管理經濟學教授。2001年起,他成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1983年起,他成為世界計量經濟學學會成員,1993年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成員。曾擔任《博弈與經濟行為》、《國際博弈理論雜誌》和《經濟理論雜誌》等學術期刊的編輯。

邁爾森對機制設計理論的重要貢獻體現在對顯示原理的一般化,即顯示原理不僅在代理人擁有私人信息時有效,而且在他們採取不可觀察的行動時也有效,以及將其應用到規制和拍賣等重要領域。

2.40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以表彰他關於“新貿易理論”發展及“區域經濟活動”領域做出的貢獻。克魯格曼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全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新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之一。

克魯格曼1953年出生美國紐約,197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977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獲取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於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及斯坦福大學任教。2000年起,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於1982-83年間,曾任職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88年,出版了《期望減少的年代》一書。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1991年,獲得克拉克獎章。1996年出版的《流行國際主義》準確預測亞洲金融危機而聲名大噪,是著名的經濟預言家。

克魯格曼的理論主要解釋了全球化趨勢下的自由貿易以及在世界範圍內城市化的問題,他的主要理論包括“新貿易理論”和“新地理經濟理論”。新貿易理論包含以下四方面內容:第一,承認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動因之一,但又認為相當一部分的國際貿易(特別是經濟特徵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規模報酬遞增所形成的國際分工。第二,某些歷史性偶然因素也是形成國際勞動分工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決定什麼地方生產什麼產品的過程中,歷史因素常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規模經濟會使得某個產業在該產業發源地發展壯大起來。第三,關稅等貿易保護政策的作用具有兩面性。如果貿易保護政策會使世界市場分割成許多小市場,那麼,各國不僅不能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而且也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但是,對單獨一國來說,貿易保護會使某個產業利潤增加,甚至會降低國內消費者價格。第四,承認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貿易的好處要大得多,但是又認為一國有可能利用出口補貼和臨時性關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際分工,使其有利於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

新地理經濟理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運輸成本在塑造國際貿易和區域間貿易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第二,市場規模與規模報酬遞增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選擇生產地點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與當地資源相比,本地市場效應至少是地區人口密度差異和地區專業化的一個主要解釋變量。第三,規模大的市場能吸引更多的廠商,而廠商的增多則會擴大市場規模,這樣的累積過程會導致企業集聚,這一過程中某些歷史性偶然因素在選擇生產地點方面可能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2.41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姆森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奧利弗·威廉姆森因“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尤其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則因“經濟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方面的成就”獲獎。兩者同屬新制度經濟學派、經濟治理領域,他們的研究共同證明了經濟學分析可以解釋大多數社會組織形式。

2.41.1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於1933年出生,2012年去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在政治學、政治經濟學、行政學、公共政策、發展研究等領域都享有很高聲譽。自1965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她一直在印第安納大學任教,並創建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度多樣性研究中心,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1)、美國政治學協會主席、公共選擇學會主席等。

奧斯特羅姆的主要貢獻是她提出的自主治理理論和與其丈夫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共同創立的多中心理論,並在系統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將制度分析應用於公共選擇研究中。在奧斯特羅姆的著作中,她從影響理性人策略選擇的四個內部變數(預期收益、預期成本、內在規範和貼現率),制度供給、可信承諾和相互監督問題與自主治理的具體原則等三方面闡述了自主治理理論。多中心理論認為公共事務可以有多種組織和多種機制。

奧斯特羅姆指出基於以往分析公共事務的三個理論模型,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和集體行動邏輯,所得出的解決方案不是國家的就是市場的,但

政府或市場不應該是解決公共問題的唯一途徑,不同的事物都可以有一種以上的管理機制,關鍵取決於管理效果、效益和公平。因此她提出通過自治組織管理公共物品的新途徑,且認為這一途徑不是唯一的。她的創新之處在於認為公共當局是多元體制的,由互動的公共機構構成,這些公共機構並非受到單一控制,而是在自發地創造秩序。公共當局也是競爭者和合作者,因此得出了更為廣泛的公共當局之間相互調適的觀點。在這一領域,奧斯特羅姆創造性地綜合了政治學和經濟學。

2.41.2 奧利弗·威廉姆森

奧利弗·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於美國,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60年)和卡內基-德梅隆大學的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曾師從科斯(1991年諾獎得主)和西蒙(1978年諾獎得主),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和“耶魯組織與管理學院”擔任院長等職位,自1998年以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愛德華·F·凱澤”名譽企業管理學教授、經濟學教授和法學教授。

奧利弗·威廉姆森通過引入分析工具,完成了對缺乏分析的舊制度經濟學的革新。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被譽為重新發現“科斯定理”的人。他彙總了包括組織理論、法學和經濟學等學科交叉的成果,以交易為基本分析單位,對不同組織方式的交易費用進行具體的經濟學分析,來研究企業和市場之間相互替代的制度問題,並系統地推廣了科斯理論。科斯定理表明,當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市場交易不一定能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而威廉姆森則對什麼情況下市場交易成本會提高到使市場失效的水平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一切足以引起提高市場交易費用的其他因素,如交易中充滿的不確定性、市場交易角色數目很小時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的高依賴性和使用專用性資產的廠商對交易夥伴的高依賴性,都是通過人(即合作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轉化為交易費用的上升。通過這樣的分析,在選擇市場交易還是公司內部交易時(企業和市場之間的相互替代),可以定義企業的邊界。基於這些理論,他的研究更趨於實際,使用交易成本思路來分析和解決公司治理中的理論與現實問題。他的研究為企業戰略、企業組織結構設計和

政府干預提供了指導意義,也推動了公共治理和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

2.42 2010年:彼得·戴蒙德、戴爾·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戴爾·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共享。這三名經濟學家因在解釋“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以及對“存在搜尋摩擦的市場”的分析在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奠基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三人建立的勞動力市場模型(DMP模型)解釋了“失業率和空缺崗位是如何形成的”。

2.42.1 彼得·戴蒙德

彼得·戴蒙德生於1940年,在23歲時就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63-1966年)任教三年後,在麻省理工學院(1966年至今)擔任教職至今。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協會主席。

戴蒙德在25歲發表的第一篇經典論文《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國家債務》中,考慮到經濟個體存在差異性,對拉姆齊模型進行了改造,納入不同代際的不同經濟選擇,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疊模型,

更貼近於現實生活,戴蒙德的研究對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強的政策指導意義,這篇論文一舉奠定了戴蒙德在公共財政領域中的地位。1971年,戴蒙德和米爾利斯合作發表的《最優稅制與公共生產:(I)生產效率、(II)稅收規則》使最優稅制理論終成體系,證明了考慮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最優生產效率是存在的,提出了使經濟處於帕累託有效狀態的“拉姆齊-戴蒙德-米爾利斯稅收法則”。同年,戴蒙德基於勞動力市場上求職過程中勞資雙方存在搜尋適合對象的時間資源成本和即便適合但因工資未能達成一致而求職失敗的現象,發現了與傳統理論不符的供求出現無效率匹配或根本無法匹配的市場結局,提出了搜尋理論,即使是些微的搜尋成本,都會造成與傳統“競爭平衡”模式完全不同的配對結果。

2.42.2 戴爾·莫滕森

戴爾·莫滕森生於1939年,於2014年去世,美國國籍,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一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除勞動經濟學外,他最知名的學術成果是在工作搜尋和失業理論的突出貢獻,並進一步研究了勞工移動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問題。

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對戴蒙德的搜尋理論進行了進一步拓展,並應用到勞動市場中,建立了著名的DMP模型(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 Model)。

DMP模型中,工人在僱傭後的即期工資收入和失去工作的預期損失中取捨,廠商在維持空缺職位的直接成本和僱用工人填補空缺職位的增加價值中取捨,通過對搜尋摩擦的假設來評估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因素對失業率、失業平均持續時間、職位空缺數量以及實際工資水平的影響。諾獎評委會在頒獎時強調,戴蒙德等人的理論不僅適用於理解“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職位空缺和工資”,更是“適用於勞動力市場外的其它領域,可用於整個房地產市場在經濟學以及家庭經濟學等”。

2.42.3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具有英國、塞浦路斯雙重國籍,於1948年出生於塞浦路斯,在倫敦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3年)和在南安普頓大學學習三年(1974-1976年)後,一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

皮薩里德斯的研究方向集中於宏觀經濟學的勞工、經濟增長和經濟政策等多個領域,最知名的學術成就是針對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間交互作用的搜尋和匹配理論。他推動了失業匹配函數的建立以及基於這一函數進行經驗估算和在經濟的結構性增長方面的研究。

2.43 2011年:托馬斯·薩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2011年,紐約大學的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因建立了基於理性預期的宏觀經濟動態模型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對宏觀經濟中的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導。

2.43.1 托馬斯·薩金特

托馬斯·薩金特,1943年出生,美國國籍,196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執教於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2003年至今在紐約大學任教,併兼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自1987年始)。

70年代初以來,薩金特作為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和新古典學派的代表,研究領域主要有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等,在宏觀經濟模型中預期的作用、動態經濟理論與時間序列分析的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和華勒斯共同研究和發展出了理性預期均衡的馬鞍路徑穩定性特徵化及政策無效性命題。薩金特展示瞭如何用結構宏觀計量經濟學來分析經濟政策的永久性調整,他在著作《征服美國通貨膨脹》中研究了二十世紀六十到七十年代的通脹上行,以及實行經濟政策系統性調整後通脹率的下降,認為經濟事態的變化反映了經濟體中的個人對於經濟政策的預期的更新,而非政策本身的變化。

2.43.2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出生於1942年,具有美國國籍,196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68-1970年),隨後前往明尼蘇達大學任教二十年(1970-1990年),此後一直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是美國藝術和科學研究院的院士(1988年)和美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

西姆斯的貢獻集中於對應用宏觀經濟學和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他創立了“向量自迴歸”(VAR)模型來研究短期經濟政策的改變對宏觀經濟的作用,這類統計模型將所有變量的若干階滯後變量作為迴歸元,來估計聯合內生變量的動態關係,對比傳統模型具有更好的預測能力。這一模型使得西姆斯能更好地在動態環境中模擬經濟政策臨時性變化,如利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這一創造性貢獻已成為宏觀經濟分析的基本工具,被廣泛地被應用於政策制定。

2.44 2012年:阿爾文·羅斯和勞埃德·沙普利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文·羅斯(Alvin Roth)和勞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以表彰他們在“穩定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實踐”上的卓越貢獻。傳統的經濟理論研究以價格機制為中心的市場如何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而兩位經濟學家研究了在價格機制無法發揮作用時應當如何匹配資源的問題,並設計出了優化資源配置的匹配算法。

2.44.1 阿爾文·羅斯

阿爾文·羅斯於1951年出生於美國,1974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學位後,先後在伊利諾伊大學和匹茲堡大學執教。1998年,羅斯來到哈佛大學任教,並於2012年重新回到斯坦福大學工作,並一直保留著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的榮譽。

羅斯對經濟理論的貢獻主要圍繞市場設計做出。在沙普利的穩定配置理論問世20年後,擅長於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的羅斯發現了國家住院醫生配置計劃(NRMP)所使用的算法等價於蓋爾-沙普利算法,“穩定”是理解特定市場機制成功的關鍵因素,才實現了穩定配置理論的現實應用,如羅斯幫助設計的紐約公立學校匹配系統(挑選學生的機制)和英格蘭腎臟移植計劃(換腎機制)。

2.44.2 勞埃德·沙普利

勞埃德·沙普利出生於1923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前往中國支援抗日戰爭,期間還因破解了前蘇聯的氣象密碼而獲得銅質勳章。戰爭結束後,沙普利返回哈佛繼續學業,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在美國著名的“戰略思想庫”蘭德公司工作一年後選擇繼續深造,於1954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此後返回蘭德公司工作(1954-1981年),自1981年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直至退休。2016年,沙普利去世,享年93歲。

沙普利對於經濟理論和博弈論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將合作博弈一般解“核”的概念引入研究中,引領了合作博弈論的發展;另一方面是基於合作博弈論的框架,提出了公平分配的沙普利值公式(即按照付出與所得相等的原則進行分配)、穩定配置理論以及雙邊市場中的蓋爾-沙普利算法,奠定了匹配市場的資源配置問題的理論基礎他的研究重點是如何使雙方不願打破當前的匹配狀態,以保持匹配的穩定性。在他發表的《大學錄取和婚姻穩定性》論文中,以男女婚配這一雙邊市場為例,沙普利和蓋爾提出了蓋爾-沙普利算法,即延遲接受算法,每輪配對中都由所有男人對該輪中的第一選擇發出婚約邀請,女人在接受到的邀請中選擇,則在有限輪次配對後,可以找到穩定的配置;男人發出邀請的最終配對結果對男方而言是最優的;且僅當男人和女人的最優配對結果一致時,才有唯一的配置,因而證明了穩定配置的存在性、最優性和唯一性。

2.45 2013年:尤金·法瑪、拉爾斯·漢森和羅伯特·席勒

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Eugene F. Fama)、拉爾斯·漢森(Lars Hansen)和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因“對資產定價的實證分析”而一起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們目前對資產價格理解的基礎,資產價格一方面依賴波動風險和風險態度,另一方面也與行為偏差和市場摩擦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席勒的學術觀點和法瑪和漢森截然不同,評獎委員會在這一年將獎項授予學術觀點完全不同的三位經濟學家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2.45.1 尤金·法瑪

尤金·法瑪1939年出生,美籍意大利裔移民,1964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至今,先後擔任過多本經濟學著名期刊的編輯,是美國經濟協會、美國金融協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美國金融學會會員。

法瑪被譽為“現代金融之父”,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領域是投資組合管理和資產定價,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1970年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

“有效市場假說”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佔據重要地位,假說以市場參與者具有足夠理性以及能夠迅速反應作為前提,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中,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中,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1992年,法瑪與肯尼思·弗倫奇共同提出“法瑪-弗倫奇三因子模型”,改進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模型基於對美國股市歷史回報率的實證研究,解釋了股票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受哪些風險溢價因素影響,實證結果表明規模溢價、市淨率溢價以及市場平均回報對股票市場回報的影響在統計學意義上是顯著的。

2.45.2 拉爾斯·漢森

拉爾斯·漢森1952年出生於美國,1974年在猶他州立大學獲學士學位,1978年獲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自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學任教至今。

漢森與法瑪同屬芝加哥學派,他的主要貢獻是研究出一種適用於檢測資產定價的合理性的統計方法,即

1982年提出的廣義矩方法(GMM)。GMM是基於模型實際參數滿足一定矩條件而形成的一種參數估計方法,不需要知道隨機誤差項的準確分佈,允許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因而所得到的參數估計量比其他參數估計方法更有效。漢森將GMM應用到眾多領域,包括勞動經濟學、國際金融、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分析經濟模型,如今GMM已在經濟和金融研究中廣泛應用。漢森的另一大貢獻是與薩金特一同發展與擴充穩定控制理論,他基於這一理論研究風險在定價和決策中的作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他的研究方向逐漸轉向對“系統性風險”評估及其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2.45.3 羅伯特·席勒

羅伯特·席勒1946年出生於美國,於197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80年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員,目前就職於耶魯大學,也是Macro Markets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經濟學家,曾任美國經濟學會副主席(2005)和東部經濟學會主席(2006-2007年)。

席勒被認為是新凱恩斯學派的成員之一,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不動產、統計方法以及市場道德判斷、公共選擇等研究領域都有顯著成績。

1993年,席勒在《宏觀市場:建立管理社會最大經濟風險的機制》一書中提出多種新型風險管理合同,如國民收入或不動產期貨合同,在風險管理領域掀起一場適應社會發展及生活水平發展的革命。

與尤金·法瑪的理性人假設和市場有效的學術觀點截然不同,席勒堅信市場存在缺陷,股票價格除了由股票價值決定外,還受到投資者心理與行為的重大影響。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泡沫是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而席勒認為市場泡沫一方面由加速其產生的因素造成,另一方面由它的放大機制,包括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席勒1989年在《市場波動》一書中運用數學分析和行為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投機市場中的價格波動;2000年他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對1982年以來美國的股市繁榮展開深入分析。基於對投機泡沫的分析,尤其是對證券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席勒準確預言2000年股市泡沫和2008年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2.46 2014年:讓·梯若爾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讓·梯若爾(Jean Tirole)因對“市場力量和調控的研究”而獲獎。梯若爾在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均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讓·梯若爾出生於1953年,法國國籍,1978年獲得巴黎第九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後,趕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並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同時在巴黎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兼職教授,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梯若爾善於將經濟學領域的最重要的成果整合成系統的理論框架。梯若爾早期研究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先後發表《理性預期下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和《資產泡沫和世代交疊模型》。在宏觀經濟學領域有所建樹後,梯若爾轉向產業組織理論領域的研究,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與產業組織理論結合,整合當時學界將博弈論納入的零散模型、構造新產業組織理論的框架,於1988年出版著作《產業組織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從重視市場結構轉向重視市場行為,從靜態研究轉向動態研究,對原有產業組織理論產生變革式影響,認為現代企業可以不依靠市場,而通過許多非市場的制度安排,如合謀、組織結構調整等來解決問題。在產業組織理論領域奠定影響後,梯若爾與德魯·弗登伯格合著的《博弈論》

1991年面世,成為博弈論領域中的經典著作。在研究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弈論的同時,梯若爾又進軍激勵理論的新應用領域——新規制經濟學,探索將信息經濟學與激勵理論應用於壟斷行業的規制理論,和拉豐於1993年出版的著作《政府採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完成了新規制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並奠定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學術領導者地位。此後他們繼續推進對壟斷行業的規制政策的激勵效應的分析,建立了一個規範的評價體系,並將研究結論總結成書《電信競爭》(2000年),推進了電信及網絡產業的競爭與規制問題的分析和政策的制訂。

2.47 2015年:安格斯·迪頓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因在“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的經濟理論貢獻”而獲獎。他提供了定量測算家庭福利水平的工具,這一工具有助於更準確地定義和測量貧困,對政策制定有重要意義。

迪頓出生於1945年的蘇格蘭,具有英美雙重國籍,在劍橋大學獲得了自己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布里斯托大學任計量經濟學教授七年(1976-

1983年)後,來到美國發展,在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執教至今,曾任世界銀行研究審核委員會主席(2005-2006年)和全美經濟學會主席(2007年)。

迪頓在家庭行為、經濟發展和價格波動以及貧困、健康以及福祉問題三個領域的研究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家庭行為方面,迪頓升級了學界對於個人需求、消費選擇和儲蓄行為的理解。1980年,迪頓與米爾鮑爾合作發表的《近乎完美的需求系統模型》以柯布-道格拉斯、斯通和高曼的傳統理論為基礎,利用鹿特丹支出模型和對數轉換模型的函數逼近方法,引入了與偏好最大化一致的需求等式的實踐系統(迪頓-米爾鮑爾系統),提供了衡量消費者對價格和收入反應的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福利經濟學、政策制定等經濟分析中,迪頓對於儲蓄行為的研究,包括跨期儲蓄和勞動供給、緩衝庫存儲蓄以及跨期選擇、保險金和不平等之間的關係等三篇文章也對後來的相關研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經濟發展和價格波動方面,迪頓通過生活標準測度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開展了一系列關於發展政策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經濟發展理論機制的評估和對世界商品價格波動的研究。

迪頓早期通過計量工具對收入、儲蓄、價格等微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後來轉向貧困、健康以及福祉問題。迪頓對於如何定義和測量貧困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對於世界銀行的貧困計算方法、貧困線的設定提出了質疑,認為貧困線的不恰當設定會導致在對比貧富國家時會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並以印度為研究對象,重新考慮了貧困發生率和其他貧困指數的標準,修訂後的貧困估計與印度實際經濟環境走向相符,並發現衡量通貨膨脹時可能出現的錯誤確實會對貧困線的設定產生影響。迪頓近年來在健康問題領域上做出的研究成功挑戰了一些傳統觀點,如傳統觀點認為健康狀態與收入相關,但迪頓證明了“收入不平等並不會直接對健康構成危害”。另外,迪頓的研究表明,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與人均GDP之間幾乎呈現正相關關係,即國家越富裕,人民越幸福。迪頓的這些研究都對公共干預政策的制定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48 2016年:奧利弗·哈特和本特·霍爾姆斯特倫

2016年,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 Holmstrom)因對契約理論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契約理論研究在特定交易環境下不同合同人之間的經濟行為與結果,理論模型往往簡化了複雜的現實交易,因此契約理論學派往往是從不同側重點來分析特定交易。哈特確立的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霍爾姆斯特倫的契約和激勵理論有助於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契約和制度以及合同設計中的潛在缺陷,研究在制定合同時如何平衡組織和個人的供應和需求、風險與動機,他們對最優契約安排的分析使許多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得以完善。

2.48.1 奧利弗·哈特

奧利弗·哈特1948年出生於英國,後加入美國國籍。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數學學士學位期間,對經濟學產生濃厚興趣,於是畢業後轉投經濟學,在獲得了英國華威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1972年)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年)。博士畢業後,哈特回到英國,在艾塞克斯大學擔任講師。1984年,哈特在麻省理工學院訪問一年後留在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擔任教授,並從此在美國定居。自1993年開始,哈特任教於哈佛大學,是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員、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英國國家學術院會員、美國法律和經濟學協會會長以及美國經濟學會副會長。

哈特早期的研究主要針對金融市場不完全理論中的壟斷與收購問題,在艾塞克斯大學擔任講師的前三年內,他發表了六篇關於不完全市場和金融市場均衡的著作。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哈特的研究重心轉移到了企業理論上,與桑福德·格羅斯曼、約翰·穆爾等合作發表了《所有權的成本與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理論》和《產權與企業的本質》這兩篇論文,提出了關於契約剩餘控制權的概念,以兩企業模型為例闡述了剩餘控制權在契約存在不完全性時的重要意義,從不完全契約的角度構建了企業產權分析的新框架GHM模型,涉及專用性投資的事前、事後收益和最優所有權結構的選擇等問題。在哈佛任教期間,哈特在《企業、契約與財務結構》一書中將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分析框架系統化,進一步發展了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產權理論。他最主要的貢獻是系統科學地解釋了“不完全合同”存在的原因,一是由於不可能預測所有的可能情況,二是即使能夠預測,契約難以明確寫清所有可能情況中的權利與義務,三是即便在契約中寫清所有的可能情況中的權利與義務,出現契約糾紛時法院等外部機構也很難對契約各方約定的條款進行證實。

哈特中後期研究專注於對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1996年到2007年,哈特的研究提出不完全契約理論後,哈特等人圍繞著經典不完全契約理論形成了許多有實踐價值的思想,圍繞企業債務償付、破產程序、治理結構以及契約參照點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和拓展。2008年,哈特與穆爾發表的《作為參照點的契約》解決了GHM模型的兩大缺陷:過於強調事前投資在企業一體化過程中的作用和事後效率的假設無法解釋組織中的權威、授權和科層等制度問題,因此他放棄了事後效率的假設,引入了行為分析,從行為經濟學視角考察契約關係並提出了參照點契約理論,認為契約為締約各方的交易關係提供參照點。

2.48.2 本特·霍爾姆斯特倫

本特·霍爾姆斯特倫1949年出生於芬蘭,1978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西北大學(1979-1982年)、耶魯大學(1983-1994年)和麻省理工學院(199

4年至今)執教。他擁有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和芬蘭漢肯經濟學院的名譽博士學位,曾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2001年)和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主席(2011年)。

霍爾姆斯特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企業理論,尤其是在契約和激勵理論的研究,包括組織和激勵設計、執行補償、資本管理、勞動契約等領域。他在西北大學執教期間,使用基本的委託人-代理人模型,提出基於“信息量原則”將代理人的薪酬與績效相關的信息聯繫起來,從而制定一份最佳契約。在後續的研究中,他將理論應用於實際情境中,對如何設計企業高管的薪酬結構、團隊中的成員偷懶情況等問題進行研究,在契約理論領域貢獻豐厚。

2.49 2017年:理查德·塞勒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而獲獎。塞勒將心理學假設融入到經濟分析中,通過探討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及缺乏自制力等個人特質會如何影響個人選擇,從而影響市場。

塞勒1954年出生於美國,在羅徹斯特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羅徹斯特大學(1971-1978年)和康奈爾大學(1978-

1995年)執教,自1995年至今在芝加哥大學任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兼職,並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

塞勒致力於心理學與經濟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理論方面,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實際應用方面,他對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與投資等行為經濟案例進行了闡釋。

早期,塞勒對經濟學中的反常行為進行了研究,並進一步探索如何運用前景理論解釋人類行為,但直到特沃斯基和卡內曼發表的《前景理論:風險決策分析》為他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啟蒙,塞勒開始運用預期理論中的價值函數替代傳統經濟學中的效用函數,才確定在反常行為的研究中繼續深入。在1987至1990年間,塞勒運用心理學、金融學、勞動經濟學和博弈論等眾多交叉學科領域知識,發表多篇關於反常現象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他發現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存在缺陷,現實生活中個人往往憑直覺做出選擇,理性人假設過於簡化個體的差異性,因此對傳統的理性人假設做出了批判。基於前期的研究,塞勒針對經濟學現有理論體系的缺陷,在這些領域貢獻了大量理論成果,提出了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儲蓄理論等概念,認為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涉及跨期選擇的情形下,個人可能會違反理性選擇假說;消費者在不同來源收入下的儲蓄傾向和消費傾向不同。

2000年後,塞勒逐漸將他的理論應用到分析消費者行為和政府政策和對社會現象的解釋中。塞勒基於人類特性所提出的助推和選擇設計等思想,使得政府的管理模式得以革新以及變得更為有效。

2.50 2018年: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耶魯大學的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羅默(Paul M. Romer),表彰他們在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研究中的貢獻。諾德豪斯是環境經濟學的開拓者,奠定“綠色GDP”核算的理論基礎,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美國經濟週期,提出“機會主義週期理論”,與薩繆爾森合著教科書《經濟學》為公眾所熟知。羅默是內生增長理論的創建者,提出“憲章城市”理論,集學者、創業者、世行官員身份於一身。

2.50.1 威廉·諾德豪斯

諾德豪斯1941年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1967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薩繆爾森和索洛等經濟學大師,1977-1979

年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並曾在國家科學院的多個委員會任職。1986年-1988年擔任耶魯大學教務長,此後長期在耶魯大學任教,現為耶魯大學的“斯特林經濟學教授”

諾德豪斯的學術貢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了氣候-經濟綜合評估模型。該模型研究經濟活動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雙向反饋循環,能夠模擬經濟和氣候在不同的自然、市場與政策假設下如何共同演化,進而在不同的全球場景和政策干預中做出最優選擇。該模型包括碳循環、氣候和經濟增長三個模塊,共同組成了一個簡單、動態交互的世界模型,有兩大版本:區域綜合氣候-經濟(RICE)模型以及動態綜合氣候-經濟(DICE)模型。模型能夠模擬出保持現狀或者採用不同政策干預產生的結果,有助於將市場經濟引向平衡社會成本與收益的合理碳排放水平。二是建立了機會主義週期理論。諾德豪斯於1975年發表了《政治經濟週期》,被引次數高達4786。文中提出了“機會主義週期理論”,認為政黨政治會對經濟週期產生顯著影響。諾德豪斯指出,組成

政府的政黨和官員都是理性自利的經濟個體,其機會主義行為是經濟週期波動的重要來源之一。對於執政黨和在任官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下屆連任。而選民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根據通脹和失業等經濟表現選擇是否支持,二是較為短視,近期的經濟表現對其投票決策影響更大。因此執政黨和在任官員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在選舉之前通過財政擴張等方式刺激經濟來吸引選票,在選舉之後再進行政策緊縮彌補赤字抑制通脹。定期選舉和政黨操縱導致經濟出現週期性的擴張和收縮,從而使經濟呈現出顯著的政治週期。

2.50.2 保羅·羅默

羅默1955年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父親羅伊·羅默曾任科羅拉多州州長。羅默於1983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羅徹斯特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和紐約大學任教。2001年創立以“知識付費”為主要模式的Aplia,彙集各類科目與權威教科書相對接的網上預習、複習、網上測驗等功能。羅默曾任總裁,後將Aplia出售給Cengage Learning。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羅默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現任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

羅默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創立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1986年,羅默在《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型》中提出特殊的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知識和人力資本不僅能使自身形成遞增收益,而且能使資本和勞動等要素也產生遞增收益,從而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保證了經濟的長期增長。1990年,羅默在《內生技術進步》中又提出了他的第二內生增長模型,即四要素三部門模型,進一步完善了內生增長理論。羅默認為,(1)增長率隨著研究的人力資本的增加而增加,大力投資於教育和研究開發有利於經濟增長;(2)人力資本的規模是至關重要的,居民的文化程度對產出的收益遞增必不可少。(3)由於知識的溢出效應和專利的壟斷性,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政府可通過向研究者、中間產品的購買者、最終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補貼的政策,實施有期限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提高經濟增長率和社會福利水平。(4)開放有利於增加知識和技術的生產與積累。

2.51 2019年:阿比吉特·班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邁克爾·克雷默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三位獲獎者都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人物,他們將實驗方法引入發展經濟學,使得這一曾經失去關注的學科重現生機,其科學方法更是大大增強了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2.51.1 阿比吉特·班納吉

班納吉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1961年出生於印度孟買,曾就讀於印度加爾各答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1988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發展經濟學分析研究局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會員、古根海姆基金會及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研究員、世界銀行和印度政府

等多家機構的榮譽顧問,獲得2009年印孚瑟斯獎等多個獎項。

2.51.2 埃絲特·迪弗洛

迪弗洛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197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曾就讀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99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獲得2009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2010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等多項榮譽。其中克拉克獎被稱為“小諾貝爾經濟學獎”,僅頒發給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家,41位得主中有13位榮獲諾獎,其餘亦是熱門候選人。迪弗洛是第二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得主,也是最年輕的得主,年僅46歲,而平均獲獎年齡為67歲。

埃絲特·迪弗洛的博士生導師是阿比吉特·巴納吉,二人是夫妻也是同事,育有兩個孩子,可謂是“一門雙諾獎”。班納吉和迪弗洛合作緊密,共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合作出版暢銷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並於2003年聯合創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J-PAL確保扶貧政策的制定基於科學依據,其研究和政策拓展工作遍及從肯尼亞到印度尼西亞再到法國等多個國家,惠及超過4億人。

2.51.3 邁克爾•克雷默

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發展中社會蓋茨教授。1964年出生於美國,曾就讀於哈佛大學,1992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獲麥克阿瑟獎學金和總統學院獎學金,被提名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幫助制定了疫苗的預先市場承諾(AMC),以刺激對疫苗研究和發展中國家疫苗分發的私人投資。於2010年成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發展創新風險投資(DIV)的創始科學總監。

三位得獎者不僅僅是研究同一個領域,而且是親密的合作伙伴。許多有影響力的論文、專著等都是其中兩位或三位得獎者共同撰寫的。他們的研究最大的成績是其基於實驗的新方法使發展經濟學蓬勃發展。二戰後,發展經濟學因殖民地獨立運動一度成為顯學,但是由於脫離實際而逐漸沒落。班納吉、迪弗洛和克雷默使其重新煥發生機,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更是大大提高了我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在研究方法上,三位得獎者創新研究範式。深入發展中國家的鄉村,進行田野實驗,在經濟學分析中引入生物醫學中常用的隨機對照試驗方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比較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差異,進行科學評估。在研究內容上,他們針對發展中國家最常遇見的教育、健康、採用新技術、小額信貸等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試驗研究,得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減貧措施。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鑑。

他們的研究對公共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關於補習教育的研究為印度大規模的助教計劃提供了依據,目前已惠及超過500萬印度兒童;關於寄生蟲藥物的研究發現驅蟲為學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但是父母對價格非常敏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建議向8億多學齡兒童免費分發驅蟲藥物;發現印度政府為治理政府僱員無故曠工而設計的一套生物信息識別系統在設計上存在缺陷,可以偽造記錄,因此及時叫停該系統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等。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思想全景(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