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若霆|印度,一釘到底的RCEP“釘子戶”

11月4日,歷經7年馬拉松式談判,涵蓋16個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有了重大進展。當天,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在泰國曼谷發表聯合聲明,宣佈除印度以外的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並將致力於確保明年簽署協議。不過,這一重大進展仍然留下一個小小的缺憾:由於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在“臨門一腳”之時決定放棄,暫不加入RCEP。

RCEP由東盟十國在2012年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如果算上印度,RCEP將成為涵蓋世界一半人口經濟總量佔全球32.2%的世界最大自貿區。

談判正式始於2012年11月,實際上,在過去7年的20多輪談判中,印度一直扮演著“釘子戶”的角色。即便是在最後時刻,印度對RCEP的態度也是一變再變:一個月前,印度同意在關稅問題上作出讓步,11月2日印度總理莫迪如期參加RCEP領導人會議,3日傳出印度要增加談判條件的消息,4日印度直接宣佈暫不加入RCEP。莫迪說:“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重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我並未得到一個積極的答案,因此我的良心不讓我加入RCEP。”

令莫迪不能愧對良心的,是印度的農民、商人、專家、工人、消費者、利益團體,還有產業結構水平。RCEP生效後,各成員國之間的商品進口關稅要大幅削減90%左右,印度擔心來自制造業大國中日韓的商品以及來自農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農產品,會對印度造成嚴重衝擊。

在11月6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印度在貨物貿易方面確實有一些逆差,但在服務貿易方面是有順差的。整體來說,印度的經常項目項下有逆差,但逆差只佔到GDP的1.7%,在國際公認的安全區域4%以內,其國際收支是健康的。王受文說,RCEP還有專門的區域保障措施,進口國降低關稅後,如果進口增長很多,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就可以把關稅恢復到原來的最惠國待遇水平。這實際上是一種安全閥,能解決對國內產業衝擊的擔心。

可是,印度仍然很擔心。以製造業為例,印度這幾年雖然發展迅速,但大部分都是以小作坊和中小企業為主,其本身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就弱,在與外國高品質商品的競爭中,只能依靠關稅門檻來確保自身利益。而且,以越南為代表的東盟國家,近年來正成為承接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主要國家,其勞動力水平和數量也具備優勢,來自東盟的商品也會對印度中小企業造成一定衝擊。

今年8月底的數據顯示,印度二季度經濟增速僅為5%,遠低於市場預期,創下2013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度經濟結構性問題引發的增幅持續放緩,已經成為影響印度政治的主要因素。雖然莫迪今年5月成功連任,但能否在第二任期再現第一任期時的經濟成績單仍是未知數。近期,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哈里亞納邦的地方選舉中表現不佳,國大黨等在野黨陣營更是在4日開會,討論於5日集體啟動反對加入RCEP的行動。迫於國內巨大壓力,莫迪在最後一刻對RCEP“踩剎車”。

拒絕了RCEP之後,印度緊接著表示將在農業、紡織業等領域推動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當前,印度還與美國存在貿易摩擦,雙方也在磋商雙邊貿易協定事宜。此外,印度早些年前已與日韓和東盟等國家或地區組織達成雙邊貿易協定,但近年來,受到國內中小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和團體的壓力,印度陸續要求重新評估與東盟甚至與日韓的貿易協定,理由依然是印度存在貿易逆差。多頭出擊,印度要想在上述雙、多邊自貿談判中同時佔據優勢恐怕很難。

早在今年3月,英國方面就曾直言,印度很重要,但不是英國“脫歐”後擬簽署自貿協定的“第一梯隊”國家。這對近年來經濟總量“趕英超法”的印度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警醒。這次暫不加入RCEP,對印度來說,當這個“釘子戶”的代價實在有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