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化,別忘了“中國心”

“教育”國際化,別忘了“中國心”

資料圖

送孩子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內讀國際學校,部分家長是因為無法讓孩子入讀當地的公立學校,只能選擇國際學校,還有很多家長是因為認同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讓孩子接觸不一樣的教學環境。他們選擇就讀國際課程更多是一種主動選擇。家庭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推動留學潮蓬勃興起,高中國際項目需求群體應運而生。

因為國內外課程體系的不同,確定送孩子出國留學後,很多家長會提前讓孩子入讀國際高中學校。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均擁有超過100個高中國際項目。分析估計,北京、上海兩地2018年約有8%至10%的適齡學生(包括非本地籍學生)就讀高中國際項目。僅以上海為例,如按照2018年上海參加中考人數7.1萬人計算,當年約有5000到7000名學生入讀高中國際項目。

從經濟實力和教育需求看,國際高中都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機遇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到2018年11月,全國高中國際項目達到821個,其中民辦國際學校426所(佔比52%),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74個(佔比33%),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1所(佔比15%)。僅2018年,全國新增經批准或認證的國際學校有87所,年增長率達11.85%,顯示了強勁的增速。

目前,家長們對於高中國際項目的評價較多地著眼於升學,即畢業生被大學錄取的情況,即拿到了多少錄取通知書,最終被哪些海外名校錄取。但是,一項持續18個月、深入全國多所國際高中的調研卻揭示,開設國際課程的最大收穫體現在能夠合理地教育和評價一個學生。

國際課程以專題為綱,根據專題的需求對課本內容進行多維度取捨與組合,並輔以其他手段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語文課為例,教師依然可以在繼續使用國內教材的前提下,以單元為單位,設定主題,根據主題把教材中相近或相似的內容及作品重新組合,摒棄教科書原有的順序,輔以學生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小組交流,從而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內容,提高分析和辨別的能力。

國際課程體系的評價方式設置了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換句話說,在國際高中,學生能較早地從思維方式到學習習慣接軌“國際化”。

儘管國際學校的優點不少,不過,教育對個體來說是全方位兼顧的系統工程。培養未來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備的教育體系。在早一步形成國際化視野的同時,

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給未成年人增加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會,這些教育內容對一個青年學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非常重要。調研發現,優秀的高中國際項目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個人生涯與職業輔導,重視學生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強調“中國心”的培養。從辦學者角度看,“立德樹人”是根本,“五育並舉”不可偏頗。比如北京第80中學國際部,就把國際課程班學生管理納入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整體德育管理,參加每週升旗儀式和國旗下的講話、紅五月班級歌唱比賽等常規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學校對國際部學生提出“讀五十本中國好書和具備一項中國傳統文化技能”的學習要求,還專門開設了中國文化系列特色課程,諸如京劇、剪紙、水墨繪畫、中華美食、中國文化主題研學等,幫助學生提高主動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的熱情,使他們成為具有中國民族自豪感的學子。

教育,是在培養未來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推動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學習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博採眾長,

推動我國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既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有利於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又有一顆愛國心的人才。這是優秀國際學校應當具備的情懷和擔當,也是家長選擇國際學校時應該重視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