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最近,沂河邊一位13歲男孩想要跳河自盡。

因為學習壓力大,男孩整天悶悶不樂。母親便帶著他去醫院進行疏導。結果,孩子消失。最終被民警發現於沂河邊。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個時代,父母的期待越來越高,孩子的處境也越來越難。父母的期待就像泰山一樣壓在孩子的心頭,最終令孩子走上了抑鬱症的道路。

山西運城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瑾稱:門診每年接診的精神患者6000多名,其中一半為青少年和小孩,最小的患者年僅9歲。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情緒障礙的比例逐漸增高,主要原因是父母高期待引起孩子的壓力過大。

在高期待父母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尊心過強,凡事爭強好勝的性格。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與其用各種高標準要求孩子,不如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

正如畢淑敏所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父母的高期待中藏著孩子所承受不起的壓力,而壓力,只會毀掉孩子。

1

高期待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

前不久,甘肅蘭州一位10歲的哥哥帶著妹妹離家出走,被高速上的巡邏民警發現。

哥哥哭著說:“學習壓力大,還被媽媽打,所以離家出走了。”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真正令孩子窒息的壓力並不是來自學業,而是來自父母。

《少年說》中一期節目曾在網上引起網友的熱議。

女孩在節目中大聲地哭訴: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我的假期,每一天的安排,她都會制定一個時間表;什麼時間吃飯、寫作業、上培訓班、睡覺…都有嚴格精準的要求。可是我做不到!!!

似乎每一個從孩提時代走過的人,都有過似曾相識的經歷。我們按照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然後努力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父母這樣做有錯嗎?和很多父母一樣,這位女孩的媽媽也表示很無辜,自己只是希望孩子能少走彎路,將來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人的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到社會學概念。“鏡像自我理論”證明:自我是人與人互動的產物,自我意識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產物。人的性格、才能都不是先天遺傳而來的本能,而是在周圍環境中,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步。

當孩子在父母那裡只得到了批評和過高的期望時,就會內化成自我認知,甚至是自我厭惡。

一個對自己失望、厭惡和懷疑的孩子,又將如何面對自己以後的人生?

2

高期待也是父母的毒藥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和孩子互相打分的視頻。

記者問媽媽們:“如果滿分是10分,您給您的孩子打幾分?”

媽媽們開始一個個細數起孩子的缺點,然後開始猶豫地回答:“5分吧”,“7分”,“8分吧”。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對於父母而言,對孩子的期待越高,給孩子的評分就越低。

當父母對孩子的這份期待遠遠超出孩子的能力時,這種失望就會在父母的心裡形成失衡。

不久前,杭州一所重點小學的老師,因兒子考試得了72分而留遺書,吃安眠藥自殺。所幸發現的及時,保住了性命。

但她卻被診斷為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秦女士對兒子要求特別高,兒子上小學以後,她要求兒子永遠考100分。

就算兒子考98分,她都要訓斥:“我班上的孩子一般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由於孩子時常達不到秦女士的要求,她便覺得自己非常失敗,還因此患上抑鬱症。

父母期望孩子擁有更好的人生,期望孩子達到自己預設的高度。過高的期待,也會讓父母跌入深淵。

3

武志紅說:“孩子就只須承擔他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擔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1.把苛責變成鼓勵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曾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良好的期待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4分鐘的泰國短片:《努力一點點》。

男孩的教練告訴男孩母親,男孩的頭球技術基本為零。

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並沒有苛責男孩,而是告訴他:“沒關係,努力去超過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了,一點點就可以了。”

男孩在母親的鼓勵下進步,最後還為球隊拿到了比賽分數。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面對孩子的不足,母親不去給孩子灌輸焦慮的思想,而是採取鼓勵,效果反而是好的。

作家林清玄曾說:“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而表達愛最好的方法是歡喜,獎勵與讚賞。”

把苛責變成鼓勵,在孩子經歷失敗和挫折的時候,把你怎麼這麼笨變成你很棒,繼續努力。

把放大鏡放到孩子細微的進步上,在孩子每一次進步時,對他進行獎勵和讚賞而不是視為理所當然。

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很單純,他需要的,只是來自父母的一句誇獎。

2.與其讓孩子獨自承受高期待,不如陪孩子一起成長。

前段時間原媽媽和兒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新聞刷屏了。

兒子在三年級前,原媽媽都是那個陪在兒子身邊盯著兒子寫作業,希望兒子考入名校,對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普通的母親,但是陪讀效果不理想。

兒子三年級的時候,原媽媽發現他很焦慮,於是改變了陪讀的狀態。她不再看他寫作業,而是拿起書坐在他旁邊陪他看書,以排解兒子的焦慮。

久而久之,陪讀成了一起讀書。如今,母子倆一起考上研究生。

13歲孩子欲跳河輕生:不要讓你的高期待,毀了孩子的一生

原媽媽用這種方式陪著自己的孩子,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父母可以放下手機和電腦,拿起書陪在孩子旁邊,跟他一起學習成長。

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無效社交,陪孩子一起做親子游戲,去動物園,去旅行……

成長當然不只是學習,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這些事情父母都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完成。

成長,就像是一場與困難挑戰的戰鬥,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就是戰友,為了同一個目標,肩並肩戰鬥。

3.尊重孩子

電影《黑天鵝》中有一句臺詞:“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90後作家林卓宇,5歲開始文學創作,12歲出版著作,15歲成為湖南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先後獲得200多個文學獎項,被稱為“90後作家掌門人”。

談及對兒子的教育時,林媽媽表示自己從不強迫孩子學什麼,過多的條條框框容易泯滅孩子的天性。

他喜歡閱讀,就給他買很多書;他愛寫作,就支持他寫作,但並不刻意把他往寫作上引;他喜歡旅遊,喜歡花草,就帶著他出去玩,在家裡特意給他騰地方種花草。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自由生長,父母把握好大方向就好。

佛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裡健康的一個條件。”

父母應該懂得尊重孩子的秘密,不要隨便去窺視孩子的日記本;應該懂得尊重孩子的決定和想法,不要隨便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他才會朝著自己對的方向奔跑。

《奇葩說》中蔡康永曾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

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這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

每個孩子和父母期待的都不一樣,但是請疼愛和讚美孩子最初的模樣。

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影響。

學會為孩子的每一次進步感到驕傲,而不是用過高的期望毀滅了孩子的一生。

這才是每一個父母人生的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