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區高級工程師張美鈞:大興安嶺一棵“不老鬆”

新林區高級工程師張美鈞:大興安嶺一棵“不老松”

雖然已經退休20年了,但在大興安嶺提起張美鈞這個名字,人們都會想到他發明的“三防”整地造林法和精心培育的西伯利亞紅松,極大地加快了森林資源恢復速度。他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省勞動模範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譽為“林業鐵人”。

今年78歲的張美鈞,退休前是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林場營林高級工程師,他在深山僻壤的碧洲林場生活了30多年,度過艱辛而又漫長的歲月。談起營造林,張美鈞侃侃而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不忘初心,當年從山東農學院畢業立志到大興安嶺的那天起,我就決定將自己的青春、理想、事業奉獻給大森林,初心不改。”

1992年5月的一天,林業部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內部資料,上面寫道:“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林場營林高級工程師張美鈞,結合工作實踐,總結、試驗成功了‘三防’整地造林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此辦法打破了沿襲多年的造林方法,可提高成活率30.5%,提高保存率32%……”

很快林業部批示:“此造林方法在北緯52度地區比較適宜,應該大面積推廣。”一項科研成果引起林業部的重視,是張美鈞沒有想到的。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結合營林生產實際,他就悄悄開始了這項課題的研究。

地處高緯度的大興安嶺,每年都要進行大面積人工造林。但由於這裡山高林密、土壤瘠薄,且常常春天干旱、夏季雨水集中、冬季奇寒,人工造林受其三害影響,一直成活率極低。張美鈞的課題就是要攻克這一難關。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一次次跑山考察,一遍遍反覆試驗,終於發現,問題出在整地上。原來,傳統的造林整地方法是採用饅頭穴,緩坡滯水,致苗木成活率很低。僅以碧洲林場為例,每年造林成活率只能達到50%。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這一現狀?張美鈞經過多次試驗,在苗木前設個貯水炕,苗木後牆設個阻水梗,使造林成活率奇蹟般地上升。1986年,張美鈞系統總結了該項目後,這方法被列入大興安嶺林區的整地造林規程,在各地開花、結果。吉林、內蒙古的牙克石等林業生產單位先後推廣了這一整地造林方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自1978年走上營林戰線以來,張美鈞先後成功研究了十餘項這樣的科研成果,解決了諸多營林生產難題,加快了恢復森林資源的速度。

“長得這麼茂密了,都成林了……”2016年夏日的一個上午,大興安嶺新林林業局碧洲林場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內,一位古稀老人指著茂密的紅松林不停地讚歎。一旁的遊人和年輕的護林員們不會想到,這片濃密的森林都出自他一人之手。這個人就是張美鈞,是他親手讓西伯利亞紅松在大興安嶺生根發芽。

事情還得從1978年金秋說起,當地媒體刊登了一條新聞——在漠河北極村發現了生長在大興安嶺唯一一棵紅松,這個消息讓張美鈞欣喜欲狂。紅松樹種優良,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大興安嶺如果也能像小興安嶺那樣漫山遍野滾動著紅松的綠濤,那將給國家增加多少財富啊!他決心引種紅松,儘快更新樹種,改變林木結構,讓大興安嶺這座綠色寶庫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經過幾年的充分準備,張美鈞進行了樹種育苗實驗、苗木造林實驗、不同海拔高度適應性實驗等,最終苗木成活率達到100%。實驗成功後,他想,同小興安嶺紅松一樣成林需要80年到100年,30年才能結果。為縮短結果時間,他查閱了大量技術資料,如果用5年到10年樟子松與西伯利亞紅松嫁接,嫁接後的紅松不僅有西伯利亞紅松的耐寒、出材率高、經濟價值高的特點,同時還保持樟子松的耐旱等優點,更適合大興安嶺地區氣候和地理條件,並可以提前結果。1995年初,張美鈞向林場建議,建立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林業局和碧洲林場的領導聽聞後十分重視這件事,專門撥款4萬元支持他到俄羅斯考察。他從新西伯利亞揹回1500棵西伯利亞紅松枝條,嫁接的1500棵苗木成活1250棵,保存率83.5%以上,嫁接苗木長勢良好,嫁接獲得成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建立了我國唯一的西伯利亞紅松種源基地。

退休後,張美鈞一直對自己培育的紅松林念念不忘。2016年是張美鈞退休20週年,他決定從現住地山東回到這裡,親眼見見闊別20年的紅松林,指導林場營林人員的培育工作。當他看到滿山遍野的紅松棵棵挺拔向上,展現勃勃綠色生機的時候,感慨萬千。

如今,張美鈞精心培育的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佔地面積50公頃,已成為新林林業局培育種源、科研宣教、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產業發展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