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负荆请罪的故事好多人都知道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赵国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骁勇善战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斗力爆表”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由于功绩突出被封为上卿

在朝中地位极高

因为和蔺相如的一段“高调和解”往事

至今传为佳话


如今

一块“藏身”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断成两截的残碑

无声记录了一段惊人的秘密

更让人意外的是

记者从这块残碑里面

发掘出了一个至今没有人解读的抗战故事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五福峪村党支部书记马书生告诉记者,廉颇墓当年的封土堆很大。

10月18日9点许,在“万名干部下基层”淄博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博山3队队长张文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庄,主要是以种地瓜花椒为主,我们正准备开发旅游项目。这座山,层层梯田,是村里的人一辈辈修建起来的。”

每次来到五福峪村,张文都要爬上附近这几座山,不光是为了熟悉环境,准备旅游开发,更是为了探寻这个村庄的一个巨大秘密。“这里有廉颇之墓,村里人传说赵国名将廉颇曾葬身于此。”

神秘的廉颇墓碑

1995年的一天,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村民李义三正准备盖房子,忽然有人在地基下面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这石碑长约2米,宽约0.5米。“正好可以把它用来盖房子。”一名帮忙的村民说。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10月18日,一名村民擦拭石碑。

“这上面好像有字。”李义三仔细查看,一行清晰的大字展现出来,“赵上将军廉颇之墓”,这不就是那块村里非常有名的廉颇墓的石碑吗?

李义三告诉记者,“1968年,这块石碑被扔到这里,修了村里的水池。当时很多墓碑都被运到这里修水池子,这个石碑特别大,就有人想把它凿开,但因为石头太硬,只在上面凿了一道沟。”

因为李义三家修房,石碑从此得以重见天日。“绝对不能把墓碑修了房子,这是咱们村的宝贝,可不能破坏了。”

由于石碑身形巨大,很难移动,妨碍了李义三家的房屋施工,众人只好开来拖拉机,将其运往他处暂放。在拖拉机运输的过程中,石碑遭遇颠簸,不幸从凿上沟槽的地方断为两截。因为当时没有来得及辨认上面的文字,至今石碑上面尚有5个字因为断裂而不能辨识。

“幸亏李义三,如果不是他,这块石碑很难保护下来。”51岁的翟峰是五福峪村的村主任,他告诉记者,这块石碑过去曾经竖立在将军墓前面。“后来多次有人来找李义三购买,但李义三不为所动,坚持保护石碑。最近,听说村里要开发旅游,他就把石碑又交回村里保护。”

碑文所透露的信息

目前,墓碑已经被保护起来。记者在这块墓碑上读到了如下文字:

“尝观史书所载,虽以功业彪炳之士,其卒于何地,葬于何所,多付阙如。后之人每尝瞻拜其坟墓而不可得,诚憾事也。是乡之马家庄旁,有一古垄,榛莽荒秽,x传为廉颇墓云。夫廉颇将军,赵之名将也,外史曾载其卒于楚,乃语焉不详。此为齐境,墓胡为而在斯?若史官考稽失实耶,抑乡人传闻之误耶?此不可得而知,然史书不可尽信,古传岂谓无因?前之乡人,既修庙立像于天师之次,有祷辄应,灵迹昭然。今复不忍其墓之芜没,任樵采者摧毁而无忌,特因其旧迹xx修筑,且为立石以表之。是举也,使二千余年埋没之英魂,一旦昭垂于荒烟乱草之间,诚大有功于xx阙文也,岂曰小补之哉。”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廉颇墓附近断为两节的方形石柱。

石碑中间是八个大字:“赵上将军廉颇之墓”。墓碑左侧有“领袖人李春城、郑兴、王清桂、扬长温、公长禄、马在田、郑毓馨;邑人李方平撰文,里人杨长溎书丹,中华民国贰拾柒年岁在戊寅上浣立”等文字。

从内容来看,立碑者认为廉颇之墓的地点,尚且存疑,既不能迷信语焉不详的史书,也不能否定古代乡民的传说。为了让廉颇英魂有所归依,补上历史记载的遗漏,立碑于此。

记者看到这块碑是1938年立在这里的,距今已有81年。

廉颇死于五福峪?

既然不能轻易否定古代传说,那么五福峪村究竟流传着一个怎样的传说呢?巧合的是,记者找到了这块碑撰文李方平的后人——博山区政协丁慎华先生。“李方平是我的亲舅老爷,这段文字就出自他手。”

丁慎华告诉记者,关于

五福峪的别名“五斧峪”的出处,源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廉颇死于五福峪”的传说故事

相传,战国后期,赵国大将廉颇领兵抗秦退至淄河滩以南,连过“白家地”(败家地)“史家堰”(失甲堰)、“北蚕场”(悲惨场),来到 “五斧山”中的“五斧峪”,因“一镰(廉)难敌五斧”,犯了大将的名讳,又没有问到核桃峪(活逃峪),而是问到了东边的“死老婆峪”(死老颇峪),遂拔剑自刎于如今的马家庄附近的核桃峪峪口。因为廉颇是忠良将,死后又化神保护一方百姓,人们认为这是“五斧”犯了廉颇之名讳,遂将村名“五斧峪”改为“五福峪”,也把西面的“五斧山”改为“五福山”了。不知何年,还在翟家庄东面的元宝山下修了南庙,特意供奉“廉颇老爷”神像。

“民国二十七年,乡民特意把马家庄东的一堆‘古垄’传为廉颇墓,由邻村郑家庄秀才李方平撰文,里人杨长溎书丹,立了这块廉颇墓碑。”丁慎华告诉记者。

探寻廉颇之墓

既然石碑是因墓而立,那么墓碑所载曾经的“古垄”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张文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又来到廉颇墓前。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两节断裂的方形石柱可以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方形石柱上刻有精美的图案。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方形石柱的顶端。


“这个地方2000余年来,无人敢动,一直保存完好,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树像卫士一样日夜在为廉颇守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为了养猪积肥,运土垫栏才逐渐削平,现在此处被辟为民居。民间传说,早年每当在夜深人静或雷雨大作之时,在远处还能听到从坟堆里传来的刀剑碰击和鼓角争鸣之声。”翟峰告诉记者。

实际上,早在多年以前,村民们在翟家庄东南面的元宝山(今称南封山)下修建了庙宇,称为南庙,专门供奉着“廉颇老爷”神像。

“这里还跟五福峪村的村名由来有关。”丁慎华告诉记者,据《续修博山县志》载,在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附近13个自然村要合并成一个乡,但是乡名如何命名,13个村的人意见发生了分歧。其中就有人提出清朝道光年间贡生“秀才模子”孙崇祚写的一首诗:“那知曲折几弯环,洞壑烟岚不世间。转过溪头歘纵目,豁然涌出岳阳山。”

“大家都说这是写的五福峪的风光,诗名为《五斧峪》,于是就认可乡名从此叫做‘五福峪’了。”丁慎华从当地志书寻找到了几丝隐藏的线索。

为何竖立廉颇墓碑?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当年廉颇墓的巨大封土堆被逐渐移平后,上面建起了民居。

既然传说存在了那么久,庙宇里也供奉了“廉颇老爷”神像,为什么直到1938年,乡民们才突然提出要重修廉颇墓,竖立廉颇墓碑呢?

“你看看,碑文上的这些人,撰文、书丹,个个都不简单,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李方平是我的亲舅老爷,是最后一个前清的秀才,书丹人杨长溎,是当时五福峪村学历最高者,曾在益都上学,1940年到1942年曾任博山县武装动员委员会主任。领袖人之一郑兴,更是曾任五福峪村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第一总队参谋长。”丁慎华告诉记者。

“墓碑立于抗战期间,根据当地廉颇的传说,立碑是为了凝聚士气,形成抗战共识。”10月19日,鲁大考古学教授李炳勇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再次梳理碑文,这上面每一个人都是五福峪村当时的知识分子。在1938年,这个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从村里的传说中,找到了历史上抗击侵略者的代表——廉颇。这些知识分子通过为廉颇立碑,宣示世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

看来,廉颇墓碑并非乡民们一时心血来潮而立,这块碑文背后原来竟藏有如此深意。那些老一辈的良苦用心,曾经被埋没和忽视,甚至曾被破坏,但如今随着这段历史再度被挖掘,众人开始重新体会五福峪村老一辈知识分子立碑的深意。

五福峪村的廉颇墓碑,不仅透露了廉颇葬身何处这样一段有争议的历史,更讲述了一个老一辈知识分子们号召村民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故事。

丁慎华告诉记者,五福峪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是老革命根据地,“正因如此,与周边邻村相比,这个村有‘三多’:新中国成立前参军入伍的人数最多,烈士最多,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共产党员最多。


惊人!村民盖房子挖出墓碑!墓主鼎鼎有名!位置就在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五福峪村


廉颇葬于何处,现有在“石家庄赵县扬家郭”说;在“寿州(安徽寿春)北四里”说;在“邯郸县新安故城中”说;在“邢台清河西三十里”说;在“邯郸磁县北五十里赵拨庄”说;还有“山东青州廉颇墓”说等。

(鲁中晨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