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蘇武牧羊過的那麼苦,為什麼不吃羊?

摯潷畫畫紅塵


古代的時候,為了維持兩國邦交,都會派遣使者出使別國,因此也出現了一大批有氣節的使者,比如藺相如、晏子、蘇武這些人。以前上學的時候就學習過《蘇武牧羊》這個故事,除了敬佩蘇武的骨氣之外,我也一度很納悶,你說你養著那麼多羊,你餓了你就烤一隻吃唄?何苦差點給自己餓死呢?


蘇武牧羊的故事

漢朝時期,匈奴王單于表示臣服於漢,並尊大漢為丈人。為了表示和平,漢武帝派遣蘇武出使匈奴,給匈奴王單于送去賞賜,並將扣押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送還回去。起初任務完成很順利,即將準備返程時,卻出現了變故。

匈奴發生動亂,政權不穩,蘇武一行人牽連其中,被扣押在了匈奴領地,要求他們投降匈奴,蘇武不肯屈服。匈奴王單于派蘇武曾經的同僚衛律對蘇武進行勸說,許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蘇武毫不心動,並且大罵衛律賣國求榮,背主忘恩。

匈奴人見蘇武不受利誘,便想用嚴刑逼迫蘇武就範。寒冬時節,匈奴人將蘇武扔進了地窖之中,而且不給他水和食物,希望以此來逼迫蘇武投降匈奴。蘇武以雪和羊皮襖充飢,瀕死也絕不屈服。

單于敬重蘇武的氣節,但也不願意放他回漢朝,就將蘇武流放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一說是貝加爾湖附近,一說是甘肅白亭海)讓他去放羊,什麼時候羊生了小羊,才讓蘇武回朝。

蘇武牧羊時靠什麼活下來的?

蘇武被帶到流放地,一看果真是荒涼無比、人跡罕至,再一看自己那群羊,竟然全都是公羊,心中明白,單于這是不想讓自己回去了。但蘇武也沒有氣餒,天無絕人之路,總會有辦法的。

據《漢書·蘇武傳》記載:“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蘇武被流放之後,沒有人給他送吃的,飢餓時就只好挖掘野鼠,吃草和果實,喝點雪水,沒有禦寒的衣物就和羊群睡在一起,以此取暖。每天拿著自己的節杖放羊,幾年之後,蘇武鬚髮皆白,連節杖上的旄牛尾裝飾都脫落了。

但蘇武也不是一直這麼活下來的,在流放地五六年之後,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在打獵時遇見了蘇武,此時的蘇武能織網捕魚,又自己製作了弓箭打獵,於靬王十分敬愛蘇武,給了他一些衣服和食物。但好景不長,三年後,於靬王就病死了,沒有人再幫助蘇武了。而且在冬天的時候,蘇武的牛羊被丁令人盜走,蘇武又陷入了窮困的境地。

蘇武為什麼不吃羊?

關於這一點,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我便做了以下幾點猜想。

猜想一:蘇武其實已經吃羊了。蘇武在歷史上一直是正面形象,為他作傳的人也不會去關注他到底吃沒吃羊肉,所以蘇武很有可能是吃了羊肉的,畢竟人若是餓了,易子而食也是有的,還管什麼羊不羊的。但由於沒有任何的記錄,吃了也沒人知道。

猜想二:蘇武生活境況還不錯,用不著吃羊。據《蘇武全傳》記載,幾年之後,蘇武能織網捕魚、打獵充飢。說明蘇武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吃羊可能也不至於餓死,所以不會去動匈奴人的羊。

猜想三:蘇武氣節超然,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也是比較被接受的說法。蘇武牧的羊是屬於匈奴人的,若是吃了這羊,便是向匈奴人屈服了。蘇武作為使節,代表的可是整個大漢的臉面。寧願餓死,也不能丟了大漢朝的臉面。而且蘇武在外十九年也沒有投降匈奴,所以不吃羊肉的骨氣還是有的。

蘇武作為一名使節,刀斧脅身而不屈服,金銀在前而不被誘惑。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說的不就是蘇武嘛!果真是大丈夫行事,非常人可比!


史論縱橫


蘇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被囚匈奴十九年,凜然不失民族氣節。他被匈奴人放逐於北海牧羊,生活極其困難,有時甚至以老鼠、野菜充飢。有人會問,蘇武不是有一大群羊嗎?為什麼他寧可吃老鼠,也不吃羊呢?

第一,蘇武被匈奴扣押,牧羊於北海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單于試圖與大漢帝國和解,結束戰爭,便派使節出使大漢。漢武帝也派蘇武為正使,張勝為副使,率領大漢使團出使匈奴。

這本是一次和平外交,然而卻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張勝參與匈奴一起謀反事件,企圖劫持單于的母親。這起謀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由於張勝的魯莽,整個大漢使團遭殃,蘇武也被牽連,被匈奴單于囚禁。

匈奴單于軟硬兼施,企圖逼迫蘇武投降匈奴,遭到蘇武大義凜然的拒絕。單于下令將蘇武流放到荒涼的北海(貝加爾湖),讓他放牧一群公羊,還說:“等到公羊產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到中國。”

蘇武從此被囚於北海,與冰雪為伴。北海是荒涼之地,也是匈奴流放犯人的地方,糧食經常無法按時供應,蘇武就在野地裡挖掘老鼠洞,逮著野鼠後烤著吃,有時也以野草充飢,就這樣飽一頓,飢一頓的。

既然蘇武牧羊,為什麼他不宰一隻羊來吃,而寧可吃老鼠、野菜呢?

第二,蘇武是漢使,代表國家的形象

蘇武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漢帝國的使臣,代表著自己國家的形象。


儘管蘇武並不知道張勝參與匈奴的謀反事件,但是作為大漢使團的團長與正使,應該說還是負有一定的責任。蘇武使團的任務,是推動漢、匈兩國的和平,而不是要顛覆匈奴的政權,對於部下參與的謀反事件,蘇武至少是有失察之過。

我們如果站在匈奴的立場來看這一事件,大漢使團出國訪問,竟然有人想乘機顛覆匈奴政權,可以想象匈奴單于是何等憤怒。從蘇武個人來說,他雖然對部下所做所為失察之過,但他並未參與試圖顛覆匈奴政權的陰謀。特別是陰謀的參與者、大漢使團的副使張勝後來為了保命,投降匈奴,這一事件的具體細節,匈奴方面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排除蘇武的嫌疑。因此,蘇武是遭到匈奴方面極不公正的待遇。

面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面對荒涼的北海與生活的窘迫,蘇武沒有忘記自己的漢使身份。匈奴人逼他牧羊,倘若他出於激憤,在糧食不濟時,宰幾隻羊來下肚,固然快意恩仇,可是這麼一來,匈奴人會怎麼看待漢使呢?他們還會對漢使有一種敬重之感嗎?使臣出了國門,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國家的形象。蘇武要是為自己的溫飽,隨隨便便把宰殺所放牧的羊只,那還會給人留下凜然大義的印象麼?既然大漢帝國自命為禮義之邦,漢使更應維護大國的文明形象。

第三,直到李陵到來,蘇武才改善生活

苦難輝煌。

倘若蘇武被軟禁,依然能過著舒服的生活,那麼就襯托不出他崇高偉大的民族節氣。時窮節乃現,越是苦難,越能突顯一個人金子般的品格。

蘇武被囚匈奴十九年裡,絕大多數時間生活是極其艱辛的。直到他被放逐北海十餘年後,匈奴單于派李陵到北海勸降蘇武,李陵硬著頭皮前往。李陵擺下酒筵,與蘇武對飲。這大概是蘇武被囚後,吃過的最豐盛的一餐。對於李陵的勸降,蘇武大義凜然地拒絕了。他寧可吃野菜,也不會放棄內心的信念。

他對李陵說:“自從離開中國以後,蘇武已把自己當作一個死人了。如果大王(李陵被封為右校王)一定要勸降蘇武,我與大王暢飲之後,便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喟然嘆道:“古代忠義之士,也沒有超過子卿兄的。李陵與衛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於天!”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決別而去。

在蘇武面前,李陵為自己的投降感到恥辱。他聽說蘇武生活艱難,想送一些牛羊給蘇武,但自己沒有顏面去見蘇武,就讓自己的匈奴妻子,帶著數十頭的牛羊到北海,接濟蘇武。由於有李陵的接濟,蘇武的生活境況有了很大的好轉。直到漢昭帝時代,匈奴又一次向大漢表達和解的意願,蘇武才得以被釋放回國。

我對蘇武有一段評價:

蘇武與張騫一樣,是漢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民族精神之碑。血濺虜廷,威武不能屈其節,飲雪吞氈,厄境不能移其志;牧羊北海,人生有幾個十九年春秋,冰雪霜白其發,風沙落其節旄;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死有所不避,生只為報國恩;天地茫茫,萬物卑微,惟其精神可超越生命而千年不朽矣。


君山話史




蘇武牧羊不吃羊,這事有記載,是記載於班固的《漢書·李廣蘇建傳》裡,原文寫道: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什麼意思?說蘇武到了北海(貝加爾湖)邊上放羊,沒有糧食,只好挖掘老鼠洞,吃裡面老鼠搬回窩裡的草根、果實,蘇武這整得厲害,只是老鼠們肯定恨死了蘇武。

按理來說,蘇武是在放羊啊,餓了宰個羊不就完事了嗎?怎麼把自己整得這麼狼狽?

蘇武不吃羊,說明他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



蘇武是個人才,匈奴單于很欣賞,希望蘇武能投降,只是蘇武是個硬漢子,硬得像鐵,非常有原則,其它好說,投降根本不可能。

單于氣壞了,既然你蘇武硬氣,那就去北海(貝加爾湖)邊放羊吧,除非那一群公羊下了羊羔,否則就不要回來了,當然,投降是可以回來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單于這一招猛啊,公羊能下崽,怎麼可能?所以,單于是希望蘇武屈服了,為了讓蘇武屈服,單于不給糧食,不給幫助。



這是考驗蘇武的重要時刻,是屈服還是堅持原則,這是個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蘇武做出任何委曲求全的行為,都會讓單于覺得是蘇武在逐漸放棄。此時,如果吃了單于的羊,就等同於收了單于的“禮”,就等於開始放棄了原則。

所以,吃個羊很容易,但意義就不簡單了,如果蘇武吃了羊,就相當於向單于低了頭,所以硬漢蘇武可以捱餓,但羊肯定是不吃的,這在蘇武看來,就是原則問題。

那不吃羊,蘇武如何能過下去痛苦不堪,飢寒交迫的日子?

蘇武不吃羊,是因為還有其它辦法獲取食物



有人說了,在生命面臨嚴重威脅的時候,吃羊才是上策,畢竟活下來更重要。這個觀點,確實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有其它代替辦法呢?還選擇吃羊嗎?

從蘇武牧羊的故事看,蘇武是有其它生存辦法的,首先他嘗試過挖老鼠洞的辦法;其次,他學會了打獵捕魚,這點非常重要,這是野外生存的必備能力,恭喜蘇武,他學會了;第三,有人經常給他幫忙,像朋友一樣,這個人是單于的弟弟,他不是來說降的,他像朋友一樣給予了蘇武照顧。關於單于弟弟對蘇武的照顧,班固在漢書裡有詳細記載:

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



可以說,蘇武後期的生存主要是靠了自己技能的提高,以及單于弟弟給予的各種幫助,所以吃羊的必要性基本沒有了。

如果沒有任何辦法了,吃羊的概率還是有的,但既然有替代的辦法,何必違反原則,何必吃羊?畢竟那羊的所有權不歸他。

長期放羊,蘇武和羊有了感情,殺羊、吃羊有點下不了手



一個人和動物接觸久了,就會將其當成是自己的夥伴,大多數很難下得了手,其原因就是有了感情。

很多放羊的人對於自己放的羊下不了手,需要吃羊肉時,常常委託別人殺羊,而且殺哪個羊還經常會舉棋不定,畢竟都是自己一手放的。

牧羊人殺自己的羊下不了手,但賣羊時卻壓力大減,畢竟可以不直接面對羊的被殺或老死。

不排除,蘇武牧羊幾年,和這些羊也成了“好朋友”,在那個美麗的北海邊,沒有朋友,只有羊群,心中有冤屈,心中有思念,只能向羊傾訴,久而久之,一個人和一群羊成了朋友,一個人細細地訴說,一群羊安靜的聽,這些羊時而抬頭看看牧羊人,時而低頭吃吃草,這是一副多美的風景。

對於這樣的一群“夥伴”,蘇武如何下得了手?好難,好難!

人和動物一起生活在藍天下,都是屬於上天的生靈,只是人的智慧發展得更快,進化得更好,於是成為了萬物之靈,而那些動物則成為了人類靈活駕馭的生靈,有些動物則成為了人類桌上的餐品。

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相信,人和動物之間也能建立感情,也能有交流。



回過頭,我們再說蘇武,他能夠不吃羊,無非如下幾種原因:一是保持自己的原則,不吃羊,不低頭;二是他有其它的獲食方法,自然無須吃羊;三是不排除和羊有了感情,下不了手。


藍風破曉


蘇武不吃羊不知道出處在哪裡,查了班固《蘇武傳》,也沒說他不吃羊,吃不吃羊肯定和氣節無關,大概是羊的味道他不喜歡?

有人說蘇武不吃羊代表了他的氣節。蘇武的氣節當然不容置疑,但是不吃羊就能代表氣節麼?為什麼很少提到蘇武娶了匈奴老婆?

蘇武在貝加爾湖畔牧羊十九年,娶了匈奴老婆(胡妻),還生了兒子蘇通國。蘇武回漢後陷入政治鬥爭,兒子被處死,漢宣帝即位後可憐蘇武,讓他把兒子蘇通過從匈奴贖回。

漢宣帝:“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蘇武:“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

相似的,西漢大外交家,旅行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河西走廊被匈奴逮住留在匈奴營地,也一樣娶了匈奴妻子,並且帶著妻子回到長安,絲毫沒有影響他的仕途和名聲。

所謂死不食周粟,不食蠻羊,這是解釋不通的。歷史就應該實事求是講故事,人為剔除很多歷史細節,去塑造一個書本上的英雄,並不是歷史的全部。


西雙版納的茶花


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去時正值壯年,一頭烏髮,歸來時頭髮、鬍鬚全白,妻子早就改嫁,家人也已經離散。


十九年的孤獨是常人無法忍受的,遠離家園的蘇武以堅強不屈的毅力承受著身體的摧殘,精神的折磨。

十九年的威逼利誘從未使他屈服,縱然妻離子散、白髮如雪,也不曾動搖過其忠於漢朝的決心。

所以,他最終歸來了,漢昭帝至始六年,前81年,蘇武帶著一身傲氣和志氣,回到了漢朝。這身志氣雖然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中原文明不同於草原文明的根本內涵就是——骨氣,氣節,它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尺度、信仰追求。這種信仰和追求就是自已心中的道。

背離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生不如死。文天祥是這樣的人、陸秀夫是這樣的人、而蘇武更是這樣的人。

既然不投降匈奴,就絕對不能接受匈奴的任何恩惠,羊是匈奴的,吃了羊,就說明接受了匈奴的恩惠。所以說,北海岸邊的羊只能放,不能吃,即使吃,也要吃漢朝的養!

堅守自己的信仰,就是捍衛自己國家的形象,餓死是小,失節事大。所以,蘇武寧願挖老鼠洞裡的草種子吃、寧願棉絮就著雪吞下去充飢,也不會去吃匈奴的羊。



自己能有今日之榮耀,全靠武帝栽培,因此,一定要肝腦塗地,報答皇帝的大恩。即使是刀劍加身,湯煮鍋烹,必當無怨無悔。

一臣不事二主,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遺憾。


品讀春秋001


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的這段經歷,到底有多苦?以至於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充飢,難道不能吃羊麼?

事實上,蘇武牧羊這段故事,放在蘇武這類朝廷官員身上,自然是苦的,但是如果放在普通牧羊的身上,卻並非如此。既沒有必要誇大蘇武的苦,也沒必要貶低蘇武牧羊這份精神,這是不同的概念。

蘇武牧羊,為什麼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而不能吃羊?

這個實在是很好理解的,因為這個事兒發生在蘇武牧羊的第一年。當時蘇武剛被派去北海放羊,羊的數量本身就沒有多少,還有匈奴人盯著,怎麼敢吃羊呢?不吃羊,又要生存,自然就要找其他吃的,所以很自然地要找身邊就近更容易找到的草籽充飢,這是一種人類生存的本能,這也是蘇武牧羊最苦的一段時間。

蘇武牧羊這些年都靠什麼生活?

蘇武剛到北海那段時間確實苦不堪言,但是隨著與周邊牧民的不斷接觸,再加上匈奴人看管得也放鬆了,蘇武的生活也是在不斷好轉的。

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漢書.蘇武傳》

於靬王是單于的弟弟,聽說蘇武會製做獵網和箭繳,所以找蘇武幫忙,回頭給蘇武送衣送糧。可問題是,於靬王怎麼會知道蘇武有這個本事呢?自然是蘇武這些本事已經在當地人那裡闖出名聲了,而這也自然是蘇武這幾年來的一種換取食物的一種手段。此時,有了於靬王送的馬畜、衣服、食物,還有氈賬、酒具等等,蘇武的生活已經越來越好了,只可惜,好景不長,蘇武的牛羊被丁零人偷走了。不過,相對而言,蘇武的生活無論如何也不會降回最初的標準了。

後來,李陵來勸降蘇武的時候,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還是給蘇武留下了不少牛羊、財物。

蘇武在匈奴的妻兒

蘇武在北海放羊時間久了,終歸還是吸引了不少當地人的注意,後來還有個女子留在了蘇武的身邊,併為蘇武生下了一個兒子,蘇武為其取名蘇通國。可見其思念故國之情。

不過,蘇通國剛降生不久,蘇武便結束了長達十九年的放牧生涯,得以迴歸漢朝,而此時的漢朝皇帝已經換成了漢昭帝。又過了幾年,漢昭帝去世,漢宣帝即位,蘇武作為朝中老臣,也越來越受尊重。

可他的兒子蘇元卻因為捲入上官桀等人的謀反事件而被殺,漢宣帝可憐蘇武,便詢問諸位大臣,“蘇武在匈奴那麼久,難道就沒生子麼?”蘇武聞聽以後,這才通過漢宣帝的岳父許廣漢,將其匈奴妻兒的事講述給漢宣帝。

漢宣帝通過漢使將蘇通國接回了漢朝,但那個匈奴女子卻永遠地跟蘇武天各一方了。

水言水語

蘇武牧羊的故事,傳了這麼久,其精神確實可嘉,持節十九年依然屹立不倒,愛國之情何其之重。


然而,也不必將蘇武牧羊的十九載說得要多苦有多苦,要多難有多難,那是極為不人性化的。蘇武雖然身負政治任務,但是他一樣是人,一樣要生存,一樣有屬於他自己的生活。

正因為有匈奴的這番經歷,蘇武才看淡了生死,看淡了財富。因此,在他回到漢朝以後,經常會把皇帝賜給他的財物分給兄弟和舊友,家中並不積蓄財產,也是與他牧羊北海的經歷分不開的。


水一白聊歷史


現在,農村也有給人放羊的人,堪稱當代蘇武。雖說工資少的可憐,但落得個快活自在,倘佯在青山綠水間,吸著清新的空氣,藍天,白雲,紅花,翠草,你看多美?

錢掙的少了,身體悠閒了,心就累了。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若這羊是你的,什麼時候要吃,宰殺了,燉上就是。你若為別人放羊一生,也許這一生你也不會吃到羊肉。

沒聽說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嗎?

沒聽說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嗎?

.蘇武放牧在苦寒之地,為匈奴放羊,那是為了生存,活著才生希望。

人在生存受到危脅,食不裹腹時,莫談氣節。

匈奴是為了羞侮這個漢使,讓他受盡苦頭,他們快意蘇武的飢寒交迫,至於吃羊肉,那是別想了。

蘇武就是想變節,匈奴也不會給他機會,儘管口中不斷誘降他,蘇武是聰明人,此中關節不會想不到。若他真的變節,匈奴也會瞧不起他,他們敬佩頂天立地的漢子,若是蘇武投降變節了,匈奴或許早將他殺了。各人觀點。


管錢莊


這個問題無解。因為蘇武吃沒吃羊無法弄清,他也許吃過,也許沒吃過。反正漢武帝時蘇武回到漢朝了,還見了皇帝。皇帝沒去過塞外啊,武帝也好奇嘛,所以得聽蘇武的詳細工作彙報啊,一看蘇武這麼多年在塞外,雖條件艱苦,但還是紅光滿面,身體倍兒棒,其實就跟蘇武經常吃羊肉有關。蘇武做羊肉拿手,給皇帝做的蘇武羹嘛,就是現在的紅燜羊肉。這是一種說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反正高曉松老師是這麼講的。我估計歷史系教授也弄不清。所以馬爺說歷史很多時候沒有真相,你不要總試圖去弄清歷史真相,歷史只殘存一個道理,你弄清這個道理比弄清那個真相更有意義,你知道蘇武留胡節不辱就行了,蘇武寧可捨生取義,大義高於自己的生命。至於他吃沒吃過胡羊根本不重要。

這是傅抱石畫的蘇武牧羊圖。



天使帝國112233445566


蘇武怎麼可能不吃羊!蘇武牧羊只是形容他的生活狀態與條件艱苦,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名幫地主家幹活的牧羊童,只出工不賺口糧。在匈奴地區,羊肉與奶酪就是當地的米麵糧油,沒有吃羊肉是不可能活下去的。

當時的匈奴單于只是把蘇武流放逼迫他投降,並沒有想弄死蘇武。蘇武是漢朝的使臣,匈奴單于當時想要招募蘇武讓他投降,因為這樣可以打臉漢朝。但是蘇武拒絕了,蘇武給了匈奴單于兩條選擇,要麼殺了他要麼放了他,投降是不可能的。匈奴單于則偏偏不願意殺他也不願意放他走,這才有了蘇武流放貝加爾湖的故事,也算是給了他第三條選擇。匈奴人把蘇武放到貝加爾湖地區的目的就是想要通過惡劣的氣候來讓蘇武屈服而投降,要弄死他早就弄死了。

其次,蘇武在當地生活了那麼多年,也得到了匈奴平民好多幫助。所謂是英雄無國界,匈奴人敬佩蘇武。漢匈之間戰爭不斷,彼此之間仇殺不少,但是對英雄卻是互相敬佩,比如李廣就讓匈奴人特別敬佩,所有人都與跟李廣交手為榮。蘇武在當時也享受的了這種待遇,貝加爾湖的惡劣氣候是連匈奴人自己都受不了的,匈奴人只有在夏天的時候(5~7月)才會跑到那裡放牧,其他時間都是不在那裡的。蘇武能夠在那麼惡劣的地方生活下去戰勝大自然,在匈奴人眼裡也是英雄。


優己


以前在牧區呆過,知道舊時牛羊是屬於頭人的,牧民租賃牛羊,牛羊生產的附屬品比如奶,牛羊毛等按比例分成上交,還要服勞役,生產的小牛羊歸頭人所有,一旦死亡還要賠償。所以牧民的生活比較苦,自己打野味吃。如同種地的不能吃上自己種的糧食,蓋樓的不能住上自己蓋的樓一樣。蘇武牧羊指其被奴役的艱辛及屈辱,不是分給他羊自給自足,每天殺羊吃肉的!肯定有牧羊的工作任務,羊少了會被懲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