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海陸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海陸豐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海陸豐人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蠔、蝦、魚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斗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蠔)、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蠔、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汕尾及海豐小食,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鹹丸、 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水餈、油餈、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陸豐小食,由於地理位置比較靠近潮汕頗受影響,不僅在原有的海陸豐特色美食(與海豐大部分同款)上還融合少許潮汕飲食風格,陸豐常見美食有:炸墨魚餅,蠔烙,菜頭丸、牛肉丸,牛肉餅,甲子魚丸,,碣石甕煤(粥),海鮮煤(粥),五果湯,陸豐腸粉,水晶餃,水晶包,雞蛋餅,菜頭餜,鹹包(豆芽包),煎芋餜,炸墨斗丸,糯米兜(糯米炒蝦香菇等),碗粿,姜薯湯,甜面,甜丸,甜面猴,炒卷餜,蝦餜,地豆酥,麥鴿,桑餜等等很多。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近年來,隨著海陸豐經濟的不斷髮展,海陸豐城鄉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多數海陸豐人對食品要求和飲食結構等也越來越有了講究,基本上跳出“食能裹腹”的低層次飲食要求,呈現出求鮮、求質、求快的新飲食趨勢。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由於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和疾病預防意識的增強,海陸豐人更加重視食品的新鮮度,重視保持其實質,使它能原汁、原味。譬如對海產品而言,不僅要求其“鮮猛”,而且講求其“鮮活”,要活蹦活跳的。即使是“鮮猛”、“鮮活”的食品比較貴,他們還是願意多付點錢,以求嚐嚐“鮮”。

在“鮮”之後,海陸豐人重視“質”,尤其是如今的餐飲業根據食客的需要,甚為注重食物的內質及質感,由以往的“數量型”變為“質量型”。在食物的採購、製作上特別注重嫩、酥、松、軟、柔、滑、脆等口感,讓人在品嚐之後,口齒留香。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因為追求營養豐富,所以“雜”也是海陸豐人所喜歡的。根據營養學原理:人體健康需要一種平衡營養,而平衡營養就需要“雜”的食品,越雜就越豐富。那種單一的過精的食品將越來越會被人冷落;而有選擇地把那些營養擋配豐富的食品操在一起,便會越來越受人青睞。由此,“雜菇煲”、“雜菜煲”、 “雜魚煲”等同一類的“雜”熱銷酒店食肆:“果仁五丁”、“金尖(黃花菜)木耳腐竹煲”等異類的“雜”釣著人們的食慾。特別是冬春時節,火鍋更是讓人喜愛,這除了“熱氣騰騰”之外,其好吃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它集多種美味於一體。陸豐的鹹茶也是如此。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土”的食品也逐漸獲得了海陸豐人的好感。尤其是近些年來,“餐館聚會家庭化、家庭宴會餐館化”,這使許多餐館一改過去的“貴族化”,變成“平民化”,推出具有“土”味的大眾菜、家常菜,如紅薯、嫩薯葉、豆苗、豆腐、 “豬腳墨魚甫雞”、“紅豆豬尾湯”等大大方方登上“雅席”,使得食客感覺像在家裡進餐一樣,具有親切感;同時使食客對過去的生活和日子產生懷戀、或者體驗的心理。

或許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食品讓海陸豐人享受夠了,在“菜籃子”工程充實之後,海陸豐人偏向於吃到少汙染甚至沒有汙染的天然性的“綠色食品”。許多充滿維生素、葉綠素、纖維素的青菜成了人們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就連餐館的“早點、茶點”也推出一盤盤的青菜,供食客選擇。“綠”也成了海陸豐人飲食的一大特色。

汕尾人文地理—海陸豐飲食文化的歷史演變

凡到過海陸豐的外地客人,都曾經被當地熱情好客的主人邀到家裡,端上一碗碗清香爽口、具有地方風味的鹹茶,吃後回味無窮,留下深刻的印象。

來自海陸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