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粹的京劇,究竟“粹”在哪裡?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京劇作為國粹,到底“粹”在哪裡?

1,與其它地方劇種不同,京劇的發源地不在北京。所謂地方戲,它的發源地必然在當地。比如,越劇發源在江浙,黃梅戲發源在淮南。等等。而京劇最初始於徽班進京,也就是徽劇進京。後來漢調進京,即漢劇進京,徽漢合流,史稱皮黃戲,再加上吸收崑曲,秦腔,弋陽腔和其它眾多地方戲曲曲藝的精華,形成亂彈。亂彈是和流行於宮廷的典雅崑曲作對稱的。最後演變為京劇。民國時期,由於北京改為北平,所以一度也稱為平劇。解放後恢復京劇稱謂。有人說,京劇發源在安徽,湖北,形成於北京,發展在上海,天津,流行於全國各地。這話一點不錯。

作為國粹的京劇,究竟“粹”在哪裡?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2,與其它地方劇種不同,京劇的發聲不以當地方言為基礎。其它地方戲原則上都以當地方言為基礎。也就是說,地方戲的發聲與當地的方言相差不大。而京劇則完全不同。京劇中雖然也有京白,但是京劇中更多的是採用韻白。難怪有的北京當地人,聽了京劇後,認為北京人說話不和京劇中說的話一樣啊!很多北京人也聽不懂京劇。所以,用京腔京韻來描繪京劇,不很準確。京劇的韻白,其實是以湖廣音,中州韻為基礎的。有尖團字,上口音,合轍押韻,起伏跌宕,恰似吟誦一般。嚴格地講,京劇的韻白是藝術化的語言,既不是某地的方言,也不是生活中的語言。就好比,水墨畫,油畫不是照片,芭蕾舞的踮腳行進與日常行走不同一樣。京劇的韻白偶爾作為調侃娛樂可以,如果真的用於日常生活,拿腔拿調,不免滑稽可笑。這裡順便說一句,有人提議京劇取消韻白,雖然作為嘗試也未嘗不可。但是,徹底取消韻白,必將失去京劇原有的藝術特色,很難再稱為京劇。這倒可能會使京劇真的成了北京的地方戲了。這就和水墨畫一定要像照片,芭蕾舞不踮腳一樣。事實證明,有了白話文,現代詩,絕對不能取消或者取代文言文,格律詩。京劇也一樣。京劇要姓京,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京劇要完全採用北京話,普通話。另外,京劇除了有韻白,京白外,還有介乎於京白和韻白之間的風攪雪,蘇白(蘇州話),地方白等等。京劇的地方白不是臨時套用的,而是特定劇目的特定程式。

既然,京劇不是地方戲,那麼它為什麼又是國粹呢?究其原因,我認為有3條理由:

1,京劇作為國粹是舉世普遍公認的

京劇是國粹不是某個大人物封的,也不是哪個學術權威認定的。而是國人普遍認同,國際學術界共同接受的。世界上有三大表演體系,這就是前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德國的布萊西特體系和中國的梅蘭芳體系。前兩個都是西方的表演體系,而惟獨梅蘭芳體系是東方的。作為國人,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3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看完梅蘭芳的表演之後,曾發出這樣的感嘆:看了梅蘭芳的手,世上別人的手都可以跺掉了。可見京劇的表演是如此的精湛和深厚。這是其它任何劇種無法比擬的。

2,京劇作為國粹是歷史形成的

京劇雖然從形成到現在不過二百多年。但是,它博採眾長,兼容幷蓄,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基礎上的。所有的藝術都來自於民間,京劇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藝術僅僅停留在民間,沒有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加工潤色,充其量還是民間,民俗藝術(這不是貶低民間,民俗藝術)。大多數的地方戲就是如此。反過來說,如果一門藝術進入上層社會之後,僅僅停留在上層社會,不回到民間,那麼它就只能成為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宮廷藝術了。比如崑曲就是如此(這不是說崑曲不好)。而京劇卻恰恰相反。它來源於民間,加工於上層,然後又回到了民間。京劇鼎盛時期,不管是上流社會,還是黎民百姓,哼上幾段京劇成了時尚,成了流行。所以,京劇作為國粹,是不奇怪的。

3,京劇作為國粹是京劇獨特魅力所決定的。

京劇的魅力在哪裡?這恐怕一句兩句說不清,道不透。按我個人的理解,至少有以下3個方面:

(一)京劇的獨特性

有一句精闢的說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成為國粹,我想首先必須它是獨一無二的。京劇,中醫和國畫並稱為國粹,就是因為它們的獨特性。是其它國家所沒有的。

京劇的獨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京劇的寫意性和虛擬性,京劇不崇尚單純的真實。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三五人的表演。足可以反映出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千姿百態。這就是,三兩步走遍天下,四五人千軍萬馬。有人對一桌二椅的表演,三大件的伴奏總是提出非議,希望增加布景,道具和伴奏。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大製作,樣板戲。其實這恰恰是破壞了京劇的最核心精華。各門藝術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藝術的門類。相聲是兩個人之間的說學逗唱,而京劇就是靠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各行當演員的精湛表演把觀眾帶入故事,帶入人物的情緒之中。那種畫蛇添足式的增添,反而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分散演員的表演技能,削弱了京劇的獨特表演特色。比如,我們看,是黑夜中的3人摸打,如果真的把劇場的燈光全熄滅,觀眾還看什麼呢?只要演員模擬真實,觀眾也不會因為劇場燈光不暗,而不承認這是黑夜中的摸打。所以,京劇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某種程度上說,還是超於生活的。

作為國粹的京劇,究竟“粹”在哪裡?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京劇的程式化和行當化。沒有規範,就沒有藝術。規範不嚴的藝術,談不上有生命力和傳承性。西洋的芭蕾舞要踮腳,是這樣,京劇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同樣如此。京劇的唱要有唱的規矩,做要有做的章法。打也要有打的套路。人物的年齡,性格,地位等還要由行當來區分。這些都是京劇所特有的。或者說比起其它劇種來說,京劇是最全面的。拿京劇的臉譜來說,它幾乎成了一門單獨學科了。有人提出打破程式,突破行當,摒棄京劇的各種規範。我本人認為,凡事都要一個度,也就是梅大師所說的移步不換形。京劇的程式和行當只有在不斷美化和改進中完善,而不能另起爐灶,否則,京劇的本質特徵就蕩然無存了。

(二)京劇的綜合性

外國人看京劇,如果是,肯定會說是歌劇,而要是看了肯定會說是話劇,看了肯定會說是舞劇,看了肯定會說是啞劇。那麼到底京劇是什麼呢?如果套用上面的說法都不對。它是集歌,舞,演於一爐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有人把京劇列為戲劇的一種,其實這是錯誤的。戲劇是電影發明前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藝術。狹義上講就是話劇。話劇屬於寫實的藝術形式。而京劇則更多的是寫意。它倒和意大利的歌劇有點類似。而意大利的歌劇只重於唱,沒有什麼對白,更沒有做工和武打。所以說,京劇涵蓋的範圍很大,綜合性更強。現在西方流行的音樂劇和京劇有點相近,但是音樂劇又往往偏重於演員以外的佈景,道具和氛圍,同時音樂劇的表演也沒有成熟固定的規範和套路。有點隨心所欲。有待日後慢慢發展。我們之所以說京劇是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第一:京劇的劇目眾多。雖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劇目大概不過兩三百出,而且還在不斷流失。而實際上京劇前輩留下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五千多出。千錘百煉的劇目也在成百上千。這不僅是其它地方戲不能比擬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二:京劇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謂博大精深。無論是深宮內院,還是一介寒舍,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無論是勇猛武士,還是小家碧玉,無論是波瀾壯闊的戰爭廝殺,還是悱惻纏綿的家庭瑣事,無一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正劇,喜劇,悲劇,應有盡有。這和其它地方戲只擅長演某類戲根本不同。

第三:京劇的行當程式齊整完滿。生旦淨醜,樣樣齊全。拿唱腔來說,板式腔調,豐富多彩,變化萬千。

第四:京劇的流派紛呈,目不暇接。人們熟悉的就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除了這些,其它流派還數不勝數。流派中的傳人還不乏佼佼者,風格各異。比如,梅派中,言慧珠和杜近芳,程派中,趙榮琛和王吟秋,都各有千秋。除此之外,由於京劇流行的地域不同,還形成了京朝派和海派之分。南麒北馬關東唐,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其它地方戲所不能的。

(三)京劇的大眾性

有人始終認為京劇是高雅藝術,不是平民百姓娛樂的。其實恰恰相反,京劇的大眾性十分強。京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大眾性的特點尤為明顯。京劇的票友是位列其它地方戲首位的。京劇的票房遍佈全國各地。京劇的票友從老到少,從南到北,從華人到外國友人,各行各業,不分男女,沒有尊悲,無計其數。有人這樣說過,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京劇票房。可見,京劇的魅力和影響。堪稱日不落大戲。如果一個電影,一個話劇上演百場,好象已經是很了不得的事了。但是,京劇的經典劇目,如,,演出了多少場已經無法統計。京劇不像電影,要票戲,有諸多不便。而京劇只要一把京胡,一條嗓子,就完全可以自娛自樂了。京劇的自樂形式既可以彩唱,也可以做唱,還可以清唱。

作為國粹的京劇,究竟“粹”在哪裡?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照我以上的分析,京劇是國粹,理應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才對啊!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京劇總感到有點衰弱,不景氣呢?我想,這裡的原因很多,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原因。

但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自6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的歷史傳承有很大誤區。京劇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衝擊。其中,大量京劇劇目的流失,優秀演員的嚴重匱乏是最為主要的原因。你的劇目那麼少,有何吸引力?你演員演得那麼差,誰還會認你是國粹?有人就直接了當地指出:京劇是國粹,而你唱的就不是國粹。為什麼京劇劇目會大量流失,演員會嚴重匱乏的呢?除了政治和其它因素外,我想,京劇在培養人才上有很多缺陷。我們不能一概否認過去科班教育的模式。如果京劇演員都要培養成碩士,博士,那就大錯特錯了。培養一個碩士,博士,10年足矣,而要培養一個像梅蘭芳,李少春這樣的京劇大家,談何容易?過去科班的學習,注重的是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有所謂,3年胳膊,7年腿,10年嗓的說法。現在為了搞大製作,有的基本功還沒煉好,就排大戲。這樣的演出當然不可能出精品,出人才。京劇的特點之一,就是難。有了嗓子不一定有武功,有了武功不一定有嗓子。文武功夫不是隨隨便便能煉得出的。有的演員顧了唱,就忘了演,更不要說是塑造人物了,這是為什麼?這就好比一手畫方,一手畫圓。只有當你的畫方,畫圓都成熟了。這樣你再去發揮,效果才能出來。所以,培養演員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紮紮實實煉好基本功。特別是首先要學好優秀的傳統劇目。

作為國粹的京劇,究竟“粹”在哪裡?衰弱的原因是什麼?


而對於觀眾來說,京劇既然是我們的國粹,就應該大力扶植,大力弘揚。京劇不是白開水,是茶,是酒,需要慢慢品味。品多了,才會真正知曉其中的味道。

(文章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