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跟隨新豔秋大師學唱 京劇 程派《荒山淚》


追本溯源:跟隨新豔秋大師學唱 京劇 程派《荒山淚》


(注:以上為新豔秋大師的唱段,我自己的學唱作品將在下篇文章中發佈)


好久沒有學習新的唱段了。

我對京劇的興趣,象是一道道拋物線,一時衝向高峰,一時陷入低谷,高高低低,循環反覆。

興趣低落的時候,聽自己的唱段會厭惡,專家的也不樂意聽。或許兩三個月的時間,會徹底放下,不聽不唱。這時候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偽戲迷。

某一天興趣突然又回來了,懟住一個唱段死磕,聽上800遍也不覺得煩。旁人會覺得我有點神經病,這時候我覺得,我對京劇還是熱愛的!

從2020年伊始,到現在三個多月,從我自己的家庭,到咱們自己的國家,都有一些經歷。我們守在家裡。老人們孩子們夫妻們,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相守在一起。

這是變故,是困難,但也是機會。

孩子們為了理想,為了工作,為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離我們漸行漸遠,以後再找一個長相廝守的機會,不太容易了。

說實在的,我很珍惜這段時間。雖然很忙碌,要準備一日三餐,要絞盡腦汁變著花樣做各種美食,但是看著家人們滿足的笑臉,就覺得,這才是生活啊!

疫情帶來災難,也帶給我們思考。

我們可否,讓生活的節奏稍微慢一點,當我們向外面的世界衝的時候,適當回頭,看一看咱們的父母家人。

人生,其實拼搏奮鬥不是全部,一家人幸福的生活,才是目的呀。

在這段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裡,利用做家務的空閒時間,我學習了這段新豔秋版本的《荒山淚》。

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版本的《荒山淚》呢?

我自學程派,學過張火丁的,遲小秋的,劉桂娟的。

有一些戲友會給我提出很好的建議,他們說我應該多去聽大師們的唱段,多聽程硯秋的。

說的人多了,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的戲迷推崇這種老式的唱法,到底老式唱腔的魅力在哪裡呢?

正好,全面K歌伴奏系統裡有新豔秋版本的《荒山淚》,音質清晰,伴奏的質量也尚可。

況且,據老戲迷們說:新豔秋的演唱,是最接近程硯秋的演唱風格的。網絡上,程硯秋的唱段音質都不太好,學起來困難,既然如此,我就學新豔秋的,等於間接學習程派祖師爺的風格了。

學習的過程很長,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聽,跟著學唱。

第二個階段,大體跟著旋律能唱下來了,開始做筆記,進行唱段分析。這個過程也很長,要跟著錄音,一遍一遍地記錄字聲,字音,尖團字,上口音,節拍,氣口等等。把能聽到的細節儘可能多地標註出來。然後根據整理出來的筆記資料,有針對性地再練唱。

第三個階段,是錄製階段。

平時的練唱,沒什麼火氣,覺得唱起來還容易。到開始錄製的時候,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我按照平時的唱法錄了一遍,一聽,什麼鬼,橫衝直撞的,完全和新豔秋的風格不搭調。

這時我意識到,現代的程派唱法,和新豔秋這種老式的唱法,是不同的,不同到底在哪裡呢?

如果是戲曲界的專業人士,一定能從技術層面闡述區別到底在哪裡,工尺,板式,歸韻,咬字等等聲腔的毫微處,一定有一套標準的區別道理。這些專業的知識我一竅不通。我僅僅憑我耳朵聽到的,說一說我感受到的不同。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比較,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老式唱法更自然,演唱者像是在和觀眾傾訴,是一種說話式的演唱。

現代程派的唱法,偏重共鳴音,有點象聽歌劇,經常聽起來有種“詠歎調”的感覺。

老式的唱法,大師們切韻沒有那麼狠,比較自然。口型也小,比較平靜優雅。

現代唱法,切韻非常重,演員有時候看起來咬牙切齒的,經常不由自主被演員的嘴吸引,而忘記關注演員其他的表演。

老式的唱法,舉重若輕,輕巧細膩,女性色彩更濃厚。

現代的唱法,韻重聲寬氣足,演員很使勁兒明顯,多了些慷爽,少了些嬌柔。

以上僅僅是感官上的區別,是一個業餘的,非專業人士的戲迷所感受到的不同。

我不參與對當代程派演員的流派紛爭的討論。對我來說,她們每一個都是專家,是老師,身上都有著程派的傳承的使命。值得尊重。

明白這些不同,具體到我自己該怎麼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新豔秋的這段《荒山淚》之“夜織”。應該是她高齡時錄製的,調門低,聲線弱,氣息也不足。要想模仿這種唱法非常困難。

所以我鐵定不能模仿她的聲線,那我到底該怎麼唱呢?

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有以下心得:

第一個:“收著唱”。

我記得不知什麼時候看專家的視頻,有一個說法,說程派要“收著唱”。不把音色全放開,不把勁頭全使出來,而是儘量用“內斂”的方法和勁頭(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我曾經嘗試用明亮爽麗的方式演唱,聽起來很古怪,所以我嘗試用“收著唱”的方法,來學習演唱這個唱段。也正好中和了我以往學唱程派的“氣大聲粗”的毛病。

第二個:改變口型。

這個唱段調門比較低,也平靜,又要“收著唱”,但是唱段的質感和力度要怎麼表現呢?

現代程派的唱法,口型大,口腔共鳴比較重,聲音的質感和力度很容易就能表現出來。但是新豔秋們的老式唱法,口型小,口腔共鳴沒那麼明顯,要把唱腔的力度表現出來,就只能改變嘴型,嘴唇向後扯,嘴唇力度緊張起來,然後引導聲音進入頭部共鳴,咬字的力度就出來了,聲音經過頭部共鳴,聲音的力度也就有了。

第三點:控制好低音區,低音要穩,不要抖!

第四點:控制好彈性的節奏。

第五點:注意滑音,新豔秋的唱腔特色,滑音比較有特點,需要揣摩。

第六點:道白要有氣口。

最後,大師們的唱腔,有一種特別古雅的味道,就是一種感覺和韻味,涉及到許多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節,某些滑音的弧度,某些勁頭的使用,某種延遲感,還有氣息在嘴裡的流動。

說到底都是“口功”,是嘴上的功夫,是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長到身上的功夫,這就是大師們的神韻。

以上是我學習這個唱段,感受到的心得體會。

我的體會是針對我自己的,對別人有沒有用我不知道,如果能給戲友們帶來一些啟發,是我很開心的一件事。

學戲不容易,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自學的戲迷,瞎子摸象,全靠揣摩。

只求高興,不求功成。

下一篇文章,是我學習這個唱段的學習筆記。

我自己學唱的作品,也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貼出來,大家可以參詳參詳,看看我有沒有抓住大師的一點神髓。


願春暖花開 災星盡去。

願國泰民安 天下大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