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不要懷疑經典的餘味,不要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當希區柯克的信徒、懸疑驚悚片大師級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遇上了世界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那蝕骨奪魂的恐懼感,即使過去40多年,依然能直擊人的心靈,在你的靈魂深處鑿出一個裂縫。

毫無疑問,1976年上映的《魔女嘉莉》(Carrie),是80年代好萊塢最重要的一部恐怖片之一。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它是斯蒂芬·金首部改編成電影的恐怖片。《魔女嘉莉》的成功,掀起了改編斯蒂芬·金小說的電影化浪潮。眾多經典影片,如《綠色奇蹟》、《肖申克的救贖》、《閃靈》都先後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小說,而且大獲成功,在票房和評價上雙豐收。

時至今日,依然有眾多導演孜孜不倦地將斯蒂芬·金的小說搬上大銀幕,比如去年大熱的恐怖片《小丑回魂》。導演們深愛斯蒂芬·金的小說,原因很簡單,因為光看文字就能感覺到深度恐懼,導演需要做的只是用恰當的鏡頭語言,將文字轉化為聲畫,就能輕易嚇到不少觀眾。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在斯蒂芬·金的原著中,恐懼無處不在。從這個層面上而言,他的小說與電影之間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在文字上,他做到了貼近於現實、貼近於電影視覺的創作。

而在電影上,他大量的改編實例,減輕了好萊塢製作者們電影敘事文本的負擔,讓改編與原著的關係成了一種“可視化書寫的再書寫過程”,兩者共生互補,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在《魔女嘉莉》中,斯蒂芬·金大膽地在校園小說的框架中加入了驚悚、邪典的元素,並輔之以宗教隱喻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在驚悚的B級片風格中融入了心理向的氛圍營造,既奪眼球,又能走心,恐懼程度可想而知。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魔女嘉莉》先後三次被搬上大銀幕,可2002年與2013年的兩個版本都無法與1976年的首版相提並論。後兩部翻拍之作,只能算得上好萊塢的流水線作品,毫無新意不說,就連嚇人程度也僅僅停留在“一驚一乍”的聲效轟炸上,既不入心,更無法入腦。1976年版的《魔女嘉莉》長期入選各類“十大恐怖片”榜單中,是眾多同類型影片的模仿、教學之典範。

除了斯蒂芬·金小說的功勞,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可謂功不可沒。他的電影像是對影迷的挑逗,其中充滿了戲仿,特別是對他偶像希區柯克的致敬,同時又極具個人風格,作品裡往往有一種乖張詭異的美感,從不避諱血腥和暴力,善於將視覺表現力與高度控制的驚悚感結合,在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展現道德曖昧性與誘人的黑暗墮落情調。

更可怕的是,他是類型片的多面手,從黑幫巔峰《疤面煞星》,到動作片《碟中諜》,再到科幻片《火星任務》,他都能輕易把控,拍出帶有鮮明個人印記的佳作。以視聽語言見長的帕爾瑪也沒有辜負這個在當時極富創意與震懾力的文本。《魔女嘉莉》在場面調度與影像探索上營造出了華麗複雜的視聽效果和悚然無望的氣氛。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故事原本是個簡單的校園欺凌案件。擁有超能力的少女嘉莉,平時在學校受盡同學欺負,回到家還要受她陷入宗教狂熱的母親的各種規訓。為了擺脫暴力和規訓,走出自己內心的陰影,她決定接受帥氣男同學邀請,參加畢業舞會,完成自己的成年禮。

眼看一切順利,走上領獎臺,即將拿到“最美皇后”桂冠的她,萬萬沒想到一場陰謀正如影隨形。在眾目睽睽之下,舞臺之上,她再度遭受對她抱有偏見的同學捉弄和嘲笑,忍無可忍的嘉莉在極度憤怒之下,完全失控,用她的超能力血洗了整個校園,浪漫的晚會頓成血海地獄。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整場舞會的鏡頭段落尤以圓周旋轉鏡頭和分屏聞名,放至今日仍舊令人感到震撼。戲份希區柯克的旋轉鏡頭持續了幾分鐘,而且不斷加速,同時背景聲逐漸減弱,嘉莉對於世界的好感抵達頂點。可夢幻的眩暈之後,導演殘忍地祭出了現實的痛擊。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高潮時刻,嘉莉幸福而不安的表情,和房樑上一桶搖搖欲墜的豬血,以及一隻握著豬血桶繩子的手的特寫不停地來回切換,加上一組剛剛發現陰謀,卻來不及制止的朋友的平行剪輯,整個將戲劇性張力被流暢且豐富的剪輯拉伸到了極致。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鮮血灑下,鐵桶還砸暈了嘉莉的“王子”,一組凜冽誇張的分鏡頭馬上跟上,銀幕被分割成多個單獨畫面,不斷旋轉並使之重疊,猶如一個萬花筒,每個人的嘲笑在萬花筒中變成了一種醜態,且不斷被放大,以加速度的方式,精準地呈現出嘉莉內心憤怒之火點燃過程。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就在會場大門先後重重關閉的一剎那,三個特寫鏡頭的連切凌厲閃過,前面十多分鐘的溫柔與美好,被短短几秒鐘的冷血所掩蓋,導演“手起刀落”,親手撕碎了嘉莉和觀眾親手編織的夢幻。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這場令人記憶猶新的恐怖場景完美地奉行了希區柯克的“炸彈理論”,即先告知觀眾,角色的腳底下藏有炸彈,觀眾知曉一切,而片中角色卻不知道。時鐘不斷倒計時,角色安然自若,觀眾卻焦慮難安,因為你知道會爆炸,但卻無法預料導演將在哪一刻去引爆。這一“先知”狀態,無疑會讓觀眾如坐針氈,緊張到難以自控。

《魔女嘉莉》中,無論是舞臺上方將要倒下的,裝滿豬血的鐵桶,還是影片第三幕,躲在門後,拿著利刃的母親,都是“炸彈理論”手法的表現方式。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此外,在很多常規敘事鏡頭裡,布萊恩·德·帕爾瑪極為重視機位的角度,常常使用俯拍和仰拍,表現人物地位和氣勢上的差距,比如舉著利刃的母親在仰拍下顯得咄咄逼人,而縮卷在角落的嘉莉則以俯拍的角度呈現出膽怯和弱勢。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整部影片的機位設置和場景調度,完全可以看作鏡頭語言的教學樣片,供後人不斷學習,篡取其中精華。如果說第一幕是校園欺凌 ,第二幕是暴力的昇華,那麼第三幕則是大膽的宗教隱喻。

影片中,嘉莉的母親是其壓力的重要來源。鮮血的隱喻貫穿全片。第一場戲,嘉莉因為第一次來月事而遭到女生們的嘲笑和捉弄。回家後又受到母親的惡語相向:“那條蛇叫做罪惡,罪惡之手就是交媾”。嘉莉的母親是狂熱的宗教信徒。拒絕孩子和別的男孩交往,把月事看作災難,把“交媾”看作汙穢。當她意識到嘉莉擁有的超能力時,她又將其看作“撒旦的力量”。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可嘉莉說那就是自己,不是什麼魔鬼,也並非汙穢,而是愛情的美好與純潔。這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峙,也是單純的現在與沉重的過去的較量。嘉莉的母親年輕時和其丈夫虔誠到禁慾。可兩人都無法抵禦性的誘惑,丈夫在一次醉酒後“玷汙”了她,後來生下了嘉莉,兩人卻因此分道揚鑣。母親對嘉莉又愛又恨,情感複雜。

片尾,參加了舞會,對嘉莉完全失去控制力的母親決定大下殺手。被捅了一刀的嘉莉用超能力反擊,飛起的刀叉射進了母親的身體並盯在門上,這姿勢和刀叉所插入的身體位置和家中耶穌的神像如出一轍。

校園驚悚片巔峰之作,40年過去依然恐懼蝕骨,最後一秒都在嚇人

作為“神靈”的母親被“魔鬼”嘉莉殺害,魔鬼打敗了神靈,弒母的嘉莉遭到了天譴,天上落下了摧毀一切的“石頭雨”,嘉莉和她的母親一同葬身火海,被拉入地獄之中。

一切終於告一段落,可到了最後一秒,布萊恩·德·帕爾瑪都不放過觀眾。那個幽默和驚嚇並重的結局,以敘詭式反轉的方式,給影迷留下了深入骨髓的驚悚,從廢墟伸出的血手,女孩發狂的驚叫,被後人不斷地模仿重複,至今餘音繚繞,恐懼蝕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