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都有哪些特点?

美之东方


徐悲鸿先生(1895年——1953年)是我国上世纪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对国画的改造影响了几代人,直到现在,学院派的国画教学方法仍然在沿用他当初创造的技法。这种技法的核心就是,吸收西方绘画元素,对国画的造型进行大幅度改造,使之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这些理念的诞生,源于他早年去法国留学8年,对西方古典绘画那种严谨的造型和精确的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

油画《凭桌》

徐悲鸿曾经说过: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他对绘画艺术的根本理解。在他眼里,绘画上的求真,一是要体现造型和结构的真实,二是要体现情感的真实,三是要用绘画反映真实的生活面貌。因此,反对模仿古人,遵循现实主义风格,追求写实性,用绘画服务于社会是他最基本的艺术理念。

油画《琴课》

事实上,徐悲鸿自始至终都在用绘画创作来践行着写实性的理念,不论是国画,还是油画和素描,徐悲鸿从没有脱离求真的精神,他认为,绘画跟写文章一样,要言之有物,不能画一些空洞的、虚构的,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意义上的画作。

国画《雄狮》

尤其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鼓舞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表现华夏民族那种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品质,徐悲鸿创作了大量的奔马、雄狮、雄鸡,还有《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壮士》、《九方皋》等作品,这些作品既融入了素描技巧,又吸收了国画特有的笔墨韵味,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国画《三奔马》

在具体的创作技法上,徐悲鸿主张创作国画时,不能沿用古人的技法,要学会创新,要大胆吸收油画中的光影效果和造型感觉,尤其在创作人物和动物国画时,要画出解剖结构的质感,能准确表现出肌肉和骨骼的结构,同时能对作品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这些创作理念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极大地提升了他在画坛的地位。


鸿鹄迎罡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徐悲鸿,是一位精通国画,油画,还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画家

个人拙见,徐悲鸿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为什么?

徐悲鸿的作品,没有国画高大上的四君子,也没有宁静淡泊的山水画

但是徐悲鸿,如同西方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米勒,杜米埃,中国画家蒋兆和一样,时刻心系平民老百姓,劳苦大众,心系国家,关心国家安危

徐悲鸿创作的油画《田横五百士》,画于中国时局动荡,国难时期,画家通过描绘田横的故事,歌颂中国人民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油画《奚我后》,描绘了古代灾荒中难民流亡的情景,抒发了老百姓被压迫,渴望被解救的心情

国画《九方皋》,呼吁国家重视人才。

徐悲鸿是中国最早到欧洲学习西方油画的画家之一

徐悲鸿在法国认真学习西方油画,学成之后把西方油画的观念,精髓,长处,技法和工具带回中国。

徐悲鸿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在于,改良了中国传统绘画。

同时,徐悲鸿的油画,比如《田横五百士》,个人拙见,继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神采,画家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突出田横与壮士之间的交流,田横身穿红色调的衣服,显得很突出,突出了画面主角的地位。

徐悲鸿的油画,不仅仅继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神采,表达中国民族的气节。



但是,去欧洲学习油画归国之后,徐悲鸿也没有丢弃中国传统国画的创作,把中西绘画融会贯通。

徐悲鸿的国画创作,尤以画马名扬天下。

自古以来,骏马一直被寓意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生命力。

如曹操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抒发壮志雄心的意志。

个人拙见,徐悲鸿画笔下的骏马,无论是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特别是画家画笔下的《奔马图》,画家以浓墨表现鬃毛的浓密,淡墨挥洒飞扬的气势,其强健的生命力,正是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民族气节和精神




徐悲鸿在创作奔马图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科学绘画结合的精神,仔细研究过马的解剖,骨骼,肌肉,甚至对马的脾气都了如指掌

徐悲鸿创作《奔马图》,融入西方科学的理性基础,水墨表达马的形体结构,同时又不失去中国画水墨的韵味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刚劲有力的笔法,奔腾的气势仿佛要破纸而出,骏马昂首奋蹄,鬃毛飞扬,腾空跃起,仿佛一匹骏马,在草原上热血沸腾,纵情驰骋,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刚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气息。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吗?


艺术狂人2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先生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

说到徐老国画的特点,其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国画中,创造了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总体来看,徐悲鸿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特点都不尽相同:

  一是留学期间:应该算是一种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在日本期间,他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期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应该说那时他已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是留学回国后,算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他回国后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徐悲鸿绘画作品的成熟阶段,他完成了着名的大型国画《九方皋》,堪称经典。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

三是抗战时期,突出中国画线的表现力。抗战时期,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积极、奋争的情绪。这个时期可以说就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他运用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融汇了西方画素描的写实技巧,以前无古人的手法创作了一批经典之作。这个时期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升华时期,他的作品突出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马,由于意蕴深刻、神形兼备而驰誉世界。

四是后期(1946~1953年),他的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艺术教育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新中国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综合来看,在我国这个艺术家辈出的国度,徐悲鸿可谓一个时代的符号,尤其是他画的马已然成为他的一个独特符号。

徐悲鸿的马题材作品在他整个创作作品中虽然不是很大比例,却影响巨大,成了徐悲鸿的代名词,说到徐悲鸿一定会谈到他的马,可见先生画马的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徐悲鸿先生的画有很多,题材广泛,在油画,素描,国画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绘画这一领域,徐悲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坚持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所以在他的国画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徐悲鸿所处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而他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如果要讲到艺术表现力,徐先生应该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本身,突显出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可以说,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画家都是极其尊重现实主义和道法自然的,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正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启示。

我们欣赏徐悲鸿的国画作品,就能深深感受到其笔墨运用和情感宣泄就是一种本我的自然流露,通过无拘无束的勾写,得以构成他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的挥洒风格,这使得他笔下的骏马无不精神、无不突显个性。

总之,徐悲鸿一生为艺术尽心尽力,“六经责我开生面”,在创新美术道路上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完全称得上中国书画界的一个艺术符号。


壹品山水


徐悲鸿绘画都有哪些特点?我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中,徐悲鸿是继清代郎世宁之后又一位把中西绘画艺术结合的艺术大师,他所处的年代不受政治观念的左右,国内动荡不安,艺术处于百家争鸣,各界追求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技术,价值取向,绘画也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油画,所以对国内绘画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徐悲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巧妙地把东西文化柔合在一起,把中国绘画向写实推进了很大的一步,更进一步地让中国单纯的写意画、工笔画相结合,尊定了中西绘画史又一里程碑,影响了几代人的绘画观念!徐悲鸿极具代表性国画作品奔马图,把马的各种特性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让后人叹为观止!





東山草堂珍玩


徐悲鸿作为一名最为大众所熟悉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巴黎,绘画艺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既擅长动物、花鸟、人物画,又兼长于油画、素描、书法和绘画理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 徐悲鸿19岁时在上海留影

早在20世纪30年代,其艺术成就已令人瞩目,市场表现已十分强劲。他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其中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一千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香港、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还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战乱。

▲ 1923年,徐悲鸿以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展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九方皋》,1931年,纸本设色,纵139厘米,横351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不过徐悲鸿的素描和西方素描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虽然徐悲鸿的素描同样注重透视、结构和明暗处理,但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为规范的虚实、轻重和顿挫的技巧。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徐悲鸿绘画作品的成熟阶段,他完成了着名的大型国画《九方皋》,在这幅作品中,徐悲鸿跳出了国画勾线填色的法则,采用融贯中西的画法,作品成熟大气,堪称经典。徐悲鸿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此阶段徐悲鸿的中国画技艺远远超过了其油画。

▲徐悲鸿《愚公移山》1940年布面 油画 46×107.5 cm

▲ 徐悲鸿《八骏图》

(三)抗战时期(1937~1945年):突出中国画线的表现力。抗战时期,徐悲鸿的画作充满了积极、奋争的情绪。这个时期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他运用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融汇了西方画素描的写实技巧,以前无古人的手法创作了一批经典之作。比如《群狮》《群马》《愚公移山》等,徐悲鸿在作品中用奔腾的骏马,跳跃的雄狮表达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渴求。这个时期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升华时期,他的作品突出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


威狮国际


徐悲鸿先生生卒(1895~1953),他的名作,多诞生在抗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充溢着家国情怀。以画为喻,借画言志,是他绘画之一大特色。

《八骏图》作于1948年解放前夕,徐悲鸿先生将此画赠予陈纳德将军(其中又有一段佳话)。八骏是西周穆王座骑,周穆王统一四夷,在他乘八骏西游昆仑时,与西王母相见。徐悲鸿先生借这段传奇,不仅将八骏之神蕴跃然纸上,而且他赋予了八骏崭新的催人奋进之状貌,让人观画后为之震撼。天马行空的自由自在,“八”与八年抗战的巧合之数,风驰电掣的摧枯拉朽,这些想象,都仿佛是新政权建立的某种预言。

《愚公移山》同样蕴藉了作者大无畏的气概。这气概非个人,非小家,乃民族,乃中国。愚公故事的欢喜结局,亦是徐悲鸿此画所传倡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徐公绘画之特点,前人之述备矣。然其画稿创作前的心路历程,其投入大众点播火种的忘我精神,更可以纪念怀想。予读至诸师对徐悲鸿先生画作专业评点,羡慕赞叹,望尘莫及。此零碎几段,算是旁门左道,供诸师一哂。


华雨堂堂主


人人皆知的徐悲鸿,

在中国现代的美术方面影响巨大且深远到如今,说及他的文字与言论是非常非常之多,包括吴冠中先生也多次声色俱厉地批判过他的绘画不足之处,

本人虽一介草民但也有过对他的些许微词,自然我是“票友”式的文字水平耶。

我对徐悲鸿的认知感情历经多变且比较复杂,原先是崇拜的不得了,后来就渐渐地不怎么热衷啦,

但顺着年龄增加和认知水平提高后,复杂的心理又矛盾了起来;

“非中有是,是中有非”(柯文辉言)虽然非评价徐悲鸿的八个字,

但却道出了我心中经常思索的评价徐悲鸿之大概;

我想一分为二也客观地谈点自己的认为与观者聊聊,仅示商榷。

如果从中国文字的寓意来看,

徐悲鸿的名字总给人有种酸甜凄美的隐隐感,

“悲”字在人名里的使用几乎非常少见,

因为这个字的用意是惨淡哀痛之表达

联系在一起的词语无非是哀伤凄惨的含义多些。

鸿是鸭科动物,人们习惯地把大雁或黑嘴雁叫鸿雁。

北宋诗人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是千古名句,是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又怀旧夏日巢燕的归来。

鸿雁为了觅食避寒,苦度严冬,被迫南迁,飞行时排列成‘一’或‘人’字形,边飞边叫,徐徐向前(悲鸿不就是姓徐吗)。

古人云:“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等句,是诗歌中表现既传书也悲情的鸿雁,悲鸿这字俩都在此都有所出处,说到此我不仅有点疑问:

难道一个人的名字也预告着人的生存里必有其艰难和不幸?

他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由此可以窥见徐悲鸿的心灵里有着崇高的使命感,

我也确实被这句话感动过,至今还是对悲鸿先生抱有崇敬。

1895年7月,徐悲鸿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9岁的徐悲鸿就从父习画,13岁父子辗转于乡村卖画为生。

虽然到法国留洋学艺术,但苦寒交迫的经历使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了解多多。

回国后,救亡抗日举办义卖画展、创作、教育诸工作皆繁忙,

感情的波澜之折磨与生活的清苦都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影响;

后来,尽管有廖静文在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因为,不能吃盐,

他就用青菜蘸着用水冲淡了的酱油就饭吃。

他节衣缩食、艰苦度日,

但收藏的古代书画千余件和其它的包括图册、碑帖

共1万多件,却全都捐献给了国家。

这样的写实素描确实令初学者与老套写实绘画的人赞叹,但就是这样的素描压致在中国画的教学里确实有害于中国画美感的民族独特!

新中国前后的中国美术教育似乎都在徐悲鸿所创立的教学基础上日复一日,称他为“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画改革的先驱者。”尽管名副其实,但还是免不了些许的微词也还有一定的道理;我觉得几个他的“著名”都不假,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若真要上升到中国文化的本真时就需要打个问号了。晚年的叶浅予先生认为:用素描教学生中国画是误导;欲恢复东方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创作中结合技巧完善的表现,免得僵化性的模仿自然。他说“这好比是龙袍改成西装,龙袍没了,西装也不像个样子”。正像人们说的“中国绘画不同于具象更不是抽象,中国画的实质是意象”。意象的本真即写意的美感且发源于自己的感悟;虽然用素描的写生法好像也出了几个名家,延续到文革以来的不少人又前赴后继着,可回过头来往深层次里看,这样的素描式国画几乎是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绘画美感,其实是中国国画艺术表现进程的倒退着,其结果就导致了像叶浅予先生说的“不伦不类”样,中国画恰恰因这样的革新样而丢弃了中国文化的独有高妙处,搞得中国画的写意美感竟荡然无存,时至今日,还有人把照片式的创作当宝典,可见其“革新国画”谬误的影响连绵不断,岂不是徐悲鸿先生的一大悲?!虽然他欲图搞创新,但其骨子里还是有传统美感的遗传基因,他的国画《奔马图》系列“与许多书法作品却具有着当今中国书画的高度,尤其是《马》的作品诸多更是名不虚传;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的绘画地步,当今又有几人能够胜过?!

常玉把东西方绘画艺术之美巧妙地融合一起而有了具体画面之独有表现。他的绘画具有中国盆景式样隽永美感和古朴简练;这样的绘画艺术也获得了许多中外专业画人的肯定,在世界油画的历史上表现了中国人的视觉美感而非同一般。

潘玉良也用西方的油画材料来表现着中国人的美感意识,借西方油画的表现媒介而说出自己民族的美妙话语。她在学习西方现代油画语言的转换到表现中国绘画美感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文化艺术视觉审美的情感之表达。她与常玉一样,善于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优秀之处,并对各种新颖的绘画形式都有所涉及,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的绘画语言乃至于倾向中国民族风的各种样式都有机地融合着。常玉是注重着自己的内心之表达,但把两种文化艺术之美结合起来最佳的非潘玉良莫属。常玉投入绘画语言里的东方美之探索,潘玉良则不断地吸取感觉的变化着而致力于民族文化美的表现(见拙文《“赌一”无二的潘玉良》《常久的颜如玉》)。徐悲鸿却热衷于写实老套技法的专研,没有努力于学术表现层面的语言性追求,其老师又是法国二流的写实绘画名家,这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油画语言在现代性探索方面与常玉和潘玉良之间有着艺术水平的差异;回国后,徐悲鸿的写实技法又用于中国时局须抗日救亡的宣传,“匹夫有责”的热血沸腾就必然会使他适应着民族存亡的大气候。从文化的纯粹意义上讲,一旦绘画艺术竭力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其实就是艺术悲剧的诞生之源,徐悲鸿是个热血男儿,岂能坐视不管,这也是他不能幸免的具体原因之一。如果从绘画艺术的纯粹角度之分析来看,油画《田横五百士》、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画作不过就是历史性图片的述说性展现多于艺术语言的鲜有而已;就好比博物馆的讲解员在叙述着古代某个事件的解说辞一般,可惜他说出的视觉语言且是不伦不类的外国腔啊;即:绘画语言不仅没有常玉的东方式隽永美感和古朴简练,更缺乏潘玉良的中国民族审美的融合表现;即使画出了相当大的尺幅,但依然是西方老套写实造型语言的重复;在国画里加入了素描的写实光影,其中国文化的独有美妙就荡然无存。人说:“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之语,我实在不敢苟同此言的评定性,倒是后半句的还有点符合他的艺术实践哩;我们不能以他的名气来以一概全的无尺度地崇仰他,也不否认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中国文化美感的血液,这样的民族基因在他的书法和《奔马图》作品里也绽露无遗。我们看一件艺术作品的高度,必定应从文化的本真上去感应,当我十多年前在画册上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书法时,当即就被其字的美妙大气且优雅所摄魂,尽管那时我并不懂书法;后来我读了画册里的文字介绍才知道他的书法受到过高人的指点,据说这高人正是中国的大名家康有为等。

人物的造型不中不外,动作别扭且不符合生活的自然状态,完全是拼凑的一堆外国模特人,连村姑也是巴比松的乡下妞。这也是他晕着探索的一个例子


云祥囚一斋主


徐悲鸿先生以振聋发聩之声,倡导画家以人物为主,描绘现实生活、改变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画中没有人物活动的落后状态。他身体力行,拿起如椽巨笔,绘制了很多锐意革新的杰作。

徐悲鸿马的造型,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马的头部、胸部、臀部、马鬃和马尾这几个部分的造型选用西方马匹的体格特征,强调马的雄壮、健美等倾向于崇高美的特质,而马颈、马的四肢、马腹、马腰这几个部位,在造型上则有意拉细、拉长,使之变得轻盈、飘逸、挺拔、秀雅,透露出谦谦君子,玉树临风式的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蕴。再加上徐氏独有的以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规律进行笔墨组织的独特语言,率笔勾勒加大写意渲染造型,每一笔每一墨,既符合体积、比例、质感、透视、空间等西方造型规律,有又东方笔墨情趣和独立的审美意蕴,从而达到雅俗共赏。

在绘画方面,存在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西画影响的矛盾,新思想内容与旧形式的矛盾,革新、保守、折衷、盲目搬用或简单揉合等各种倾向的矛盾。徐悲鸿先生虽学通中西,但他创作的主导思想始终坚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坚持革新创造,反对盲从、保守;坚持发扬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同时吸取外来有益因素,以发展、丰富传统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他画马的实践中,创造性地体现了这些精神、原则,既充分地发挥了“以形写神”和中国水墨写意画富有生动节奏变化的笔墨技巧,又做到豪放与精微相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时代的脉搏。所以他画马的成就也鲜明反映了他的值得重视的创作道路。


艺术品收藏鉴赏


个人认为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与其豪爽温雅的性格有关。记得我爷爷常提起在北京国立艺专与徐悲鸿先生一起教书的时候,每逢假日便会携家人去大酒缸喝酒,豪饮一天。他们两人也互赠画卷,徐悲鸿先生所画的鹰,寥寥几笔,便将一只站于枝头的雄鹰画活了。


视觉Hermit


这幅画写着悲鸿二字,评论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