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死在骊山,西周首都被洗劫一空,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都城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周王室在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周平王在诸侯的扶持下登基。这时候,对于诸侯来说,周王室已经式微,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春秋初期诸侯国

春秋初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当时实力最强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

这里的“霸”,并不是现代汉语中代表强势的意思。

那时候的“霸”字通伯,之所以称“霸”,代表他们是诸侯里的尊长,负责配合周王室调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春秋五霸

齐桓公称霸,遇事必须召集诸侯会盟,连周王室也得派使者参会。所以,与其说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不如说其是盟主更为贴切些。

齐桓公是如何当上春秋时代霸主的?

古往今来,真正的强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威慑敌国的强大武力
  2. 无法被撼动的经济实力

威慑敌国的强大武力,能够保证国内经济和生产环境的相对稳定;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能够成为稳固国防的重要保障。

二者互为充要条件,缺一不可。

国家经济的强大,必然源自一套能够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对内能为国民提供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对外进行经济渗透,影响他国的政治。

齐桓公做了什么,让齐国的经济崛起了呢?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提到: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

齐桓公是第一代春秋霸主,其实,他本人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干,反倒是个整日在后宫娱乐的花花公子。

但是,人家运气好啊。

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只因为一辈子只做对了一件事:拜管仲为相。

正是管仲,将齐桓公一步步推向春秋霸主的宝座。

管夷吾治国——制度改革

我们都知道成语“管鲍之交”,管仲少时与鲍叔牙交好,经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得以成为齐国之相。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管鲍之交”成为历史佳话

春秋时期,实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所以周王室式微,诸侯得以慢慢做大。但诸侯国同样也是分封制,公子小白(齐桓公)也要受制于拥立他的贵族。

当时在齐国,高、国两姓世袭贵族的势力最大,齐桓公的一切生活开支,外交经费,主要都是这两家贵族出。

所以,两家的经济负担很重,但为了参与政治活动,两家必须得掏钱。

管仲为了获取高、国两姓贵族对自己改革的支持,免除了两家对齐国公室的供奉。从此,王室支出全都依靠税收。

有人会说,你管仲这是对旧势力妥协啊。看看人家商鞅变法的改革,直接革贵族的命。

是这样吗?

商鞅的下场你也看到了。旧势力之所以有势力,怎么能够那么容易被你拿下?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商鞅采取激进的变法,受到贵族势力反噬,终受车裂之刑

改革的真谛在于,以最小的损失寻找前进的路径,这就需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妥协。妥协也并不代表投降,而是避免一刀切、用力过猛,引发社会动荡。

管仲让给旧势力一些利益,换取了高、国两家的政治话语权(因为齐国公室依赖两家的经济支撑)。

管夷吾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深知百姓之疾苦。所以他的治国策略的核心理念就是“民富则国强”

《史记·管晏列传》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意思是:“只有仓库里的粮食堆满了,老百姓才会重视礼节;只有老百姓丰衣足食了,他们才会知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守礼度,亲属内部才会团结。不讲礼义廉耻,国家必然灭亡。上面发下的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头一样,一定要使它顺乎民心。”所以,他的言论通俗而易于推行。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给他们;老百姓不需要的,就废掉它。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头,一定要使它顺乎民心

国家之间贫富的差异在于制度,包容性的制度造就繁荣,榨取式的制度短期内会带来国力增长,但长期终究会带来衰退。

管仲的“富民政策”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家不滥用权力,营造出一个轻赋税徭役的环境。管仲相信,人民会自己努力去创造财富。

因为齐国的自耕农主要负担是徭役,就是征发劳动力耕种贵族的公田。有兴趣了解周代井田制的朋友可以参考文章《 》,里面有对井田制的详细介绍。

管仲免除了自耕农沉重的徭役负担,将公田分给自耕农,还废除了商品税、人头税。

那么问题来了,税都免了,齐桓公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谁来出?

别着急,往下看。

管仲治国——“官山海”对资源进行国有化

所谓“官山海”就是将山和海都变成官家的,说白了就是将盐和铁收归国有,搞盐铁专卖。

古代农耕社会,盐和铁是老百姓生活最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一个是身体必须,一个是农业生产必须。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

齐国靠海又多山,盐铁自然是主要产业。只要垄断盐铁销售,在价格上稍微增加一点,就比收人头税多出很多。

既然社会对盐铁的需求那么大,在盐铁产业链下生存的人,必定也不在少数。

你官家突然一下子将这产业垄断了,会不会引起社会矛盾?

这时候,就体现出管仲那刚柔并进的改革手段的高明之处了:

管仲为了避免官方对盐铁行业进行垄断,造成矛盾激化,规定了官方只垄断盐铁的销售环节,仍旧将生产环节留给盐商和铁商。

这种不断人财路的做法,也是盐商和铁商能够接受的。

因为,古代受到交通物流的限制,长途运输的成本往往比产品本身的利润还要高。所以,盐铁商生产出的产品,其销售半径一般不会超过百里。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铁器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必需品

管仲的政策执行后,由官方统一收购盐铁商的产品。

从此,盐铁商们只专心生产就行了,不用再担心销售和库存的问题;官方搞盐铁专卖,由于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运输成本相比个人也大大降低了。

因此,这“官办民营”的方式,其实是双方双赢的一个政策。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体现在它的货币上

一个真正的强国,必须要拥有强大的货币体系。

无论弱国怎么防范,强国的货币都一定会流入它的地盘,影响它的经济秩序。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齐国刀币

从出土的春秋时代文物来看,春秋货币影响力最大的应该是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分别对应着齐国、晋国、和越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晋国布币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越国蚁鼻钱

从货币体系来说,春秋时期的真正强国应该是齐国、晋国、越国,分别对应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

齐国的铸币叫“齐刀”,原型是捕鱼工具,叫“小刀”,由于各时代“小刀”的铸造标准不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并不统一。

管仲拜相后,开始铸造“造邦刀”,这种新的刀币比市场上流通的“小刀”重,刀缘圆润,文字工整。

这既体现了国家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也向展示了国家货币的信誉。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造邦刀

为了用造邦刀替换掉市场流通的“小刀”,管仲在灾荒时期向农民低价出售粮食,规定允许用旧“小刀”购买;在秋收时期,又以造邦刀高价购买农民手里的余粮。

就这样,管仲以让利的方式,平稳的完成了货币的替换,官方对铸币实现了垄断。

不战而屈人之兵——齐桓公的“刀”

手里有了成熟的货币体系,齐桓公的“造邦刀”,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衡山利器,天下无双”,齐桓公的“造邦刀”,第一个指向了盛产兵器的衡山国。

以战争的方式谋取利益,其成本永远是最高的。以管仲的智慧,当然不愿意这么干。

管仲的策略是,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抬高市场价格。等各路诸侯到前来衡山国争相采购兵器时,衡山国的兵器供应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看到兵器市场如此火爆的局面,衡山国国君即将发财的心情,早就安耐不住了。

于是,衡山国君命令:“既然天下争购我们的兵器,那价格就提高二十倍。”

暴利的趋势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

衡山国的百姓一看,造兵器有这么大的利润,谁还辛苦的种地啊。因此,农民纷纷扔下手中的锄头,回家打铁。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锻造兵器

这正是管仲希望看到的局面,让衡山国的“发财梦”先继续做下去,他把目光转向了赵国。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管仲画像

同样的策略,齐国派人去赵国大量高价采购粮食,让粮食市场在短期内水涨船高。

于是,包括衡山国的各路诸侯为了发一笔横财,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余粮出售给齐国。

就在天下诸侯欢呼雀跃地数钱时,齐国突然停止了粮食采购与兵器采购。同时,在夏收前,齐桓公出兵衡山国。

衡山国君这下可傻眼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需要大量的军粮。国内的粮食已经卖的差不多了,其他诸侯的情况也差不多,天下的余粮都到了齐国。

现在衡山国人手里攥着钱,却无处买粮食,更要命的是,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

就这样,衡山国君面对齐国的大兵压境,只能乖乖地投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衡山之谋”。

高额的利润,一定会冲昏人的头脑。国家的精英也不能免俗,看到暴利往往会第一个向前冲。等到全国人都去干一件事后,暴利行业的泡沫也会被挤破。

不战而屈人之兵,齐桓公所凭借的是,锋利的“造邦刀”。

五年中,齐国用这种方法先后收拾了鲁、代、吕等诸侯,齐桓公一步步地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达文有话说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制度决定。同样是富国强兵的制度,管仲和商鞅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与方法。

管仲采取“藏富于民”的包容性制度,就像在社会种下一颗饱含活力的种子,相信终有一天,它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而商鞅采取的是一套“一切为王权服务”的榨取制度。这种制度下,国家利益完全由精英阶层掌控。

受到榨取更多利益的诱惑,精英阶级可能会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鼓励经济增长,毕竟蛋糕做大了,也意味着他们分得更多。

但是,榨取制度下社会缺乏技术创新的刺激,很难长期维持增长。因此,经济也终将失去动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 齐桓公的“刀”

图 | 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长期拥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精英阶层,习惯了不劳而获。即使在困难时期,他们也不会约束手中的权力。

就这样,帝国往往在权力争夺中崩塌。

更可悲的是,权力就像魔戒一样,一旦拥有主人,就会驱使他堕落。原本是暴政的反对派,在推翻暴政之后,往往也变成了暴君。

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制度惯性,因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可以互相强化。

可惜,管仲没看到自己的制度改革得以成熟运转那一天,就撒手人寰。管仲死后不久,齐桓公也被他的宠臣易牙饿死于寝宫。

齐国也在日复一日的权力斗争中,逐渐衰败,再也没有重现当年霸主的荣耀。

和齐国不同,历代秦王却能将商鞅的制度奉行到底。嬴政横扫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但是,秦朝最终也因为权力的反噬而亡国。

后代帝王虽然意识到了前车之鉴,但也终将难逃被权力吞噬的命运。直到满清覆灭,中国历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轮转了两千年。

看似热闹,其实,却是在原地打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