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在傳統的陸地戰場上,坦克無疑是“王中之王”,其厚厚地鋼甲能夠抵禦著“槍林彈雨”的猛烈襲擊;但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因作戰需要,必須要考慮到一些特殊戰場環境,例如地面橋樑被毀或者被河水阻隔該怎麼辦的問題。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由此可見,坦克不可能只在陸地上“耍威風”。實際上,當世界第一輛投入實戰的坦克,應用在歐洲戰場上的時候,人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坦克要想生存並且佔據優勢,就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在1933年之前,蘇軍裝備了T-37坦克,隨後,又相繼裝備了水陸坦克T-38和T-40兩種型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曾使用過此類坦克。

截至目前,世界各國的現役坦克在設計製造之時,都將考慮到了坦克遇水這個核心問題。一般情況而言,坦克裝甲車輛通常採用浮渡的方式。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例如,輕型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等由於具備兩棲機動能力,故而可以採用浮渡方式。其中的典型要屬LVTP-7裝甲車和ZBD05兩棲步兵戰車。

因為兩棲裝甲車輛在水上航行時(浮渡),主要靠推進螺旋槳推進,有的則靠履帶轉動划水前進。常規的履帶划水航行可達5~6.5公里/小時,而噴水推進器可達13.5公里/小時,通過數據可以發現,LVTP-7裝甲車採用了噴水推進裝置,還算是較為先進的。

而我國產的ZBD05兩棲步兵戰車,其在水中的航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45公里;曾有人做過預測,穿過海峽差不多三小時就足夠了。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強勁的速度,是因為ZBD05兩棲步兵戰車車尾有兩個大口徑的涵洞式水泵噴水推進器,還採用了刃形附屬滑板式設計,取代63a的排水型設計,減少了阻力。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那麼,為何坦克能夠在海上航行而不沉沒呢?在大喵看來,這並不是什麼難題。

依照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理:浸入靜止流體(氣體或液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於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方向豎直向上並通過所排開流體的形心。由此可見,坦克和裝甲車浮渡原理相同。

由於車體較小,坦克遠不如潛艇那樣龐大,並且處於處處漏水的部分連通構型,所以重量不能過大,否則很難保證具有正浮力。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區別於輪船和潛艇,坦克作為浸入式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減重來實現浮渡;一般水陸兩用裝甲車輛的裝甲都較薄,甚至有些裝甲車車體就是鋁合金焊接結構。質量輕、重力才會減小。與此同時,還有第二個注意點,那就是氣密性。一般水陸坦克的通氣口等均開在車頂,否則一旦灌水,就有全車沉沒的風險。可想而知,要保證良好的浮力,車輛密封性能尤為重要。當然,這僅僅是理論是的分析,真實情況到底是如何操作實施的呢?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大喵認為,三個專業的名詞能夠很清晰地解答:入水角(出水角)、浮力儲備、穩性。

入水角(出水角)是指車輛在戰鬥全重狀態下,自行安全下水和出水登陸所能克服的最大岸邊坡道角度。

一般情況下,在車輛入水過程中,車體前部先浸入水中,而車體後部仍在岸上,然後才逐漸地全部入水。否則角度把握不準,就有可能“一頭扎進水裡沉沒”。

因為在水中航行,車輛必須要有超強的抗風浪能力,這樣才能行駛的安全性越好,這就涉及到了浮力儲備。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現代兩棲車輛的浮力儲備約為戰鬥全重的18%~30%,當浮力儲備越大時,車輛存在一個極限吃水線就越大;如果吃水線超過極限吃水線時,那麼車輛就有沉沒的危險了。特別要注意的是,當車輛處於極限吃水線時,載重量與車輛戰鬥全重之比稱為浮力儲備係數。這是衡量坦克裝甲的浮渡能力的一個標準。

其次,車輛的重力與浮力形成的穩定力矩使車輛自行恢復到初始平衡位置的能力稱為穩性。與此同時,車輛的穩性包括縱向穩性和橫向穩性。車輛穩性好,則抗風浪能力強。本質上就是我們常說的,保持物理固有運動屬性的一種狀態。歸根結底一點,就是不能讓海浪進入通氣口。

全裝甲坦克為啥能在海上航行?

在大喵看來,在採用外掛浮帳、浮箱或者氣囊,採用增大浮力的方式進行浮渡:或者使用專用的潛渡裝置從水下渡過江河,身為“陸戰之王”的主戰坦克,可以威風凜凜地來去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