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到過雲南大理的人都應該知道大理有四絕:風、畫、雪、月,

即現代文學翻譯家曹靖華所賦詩: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這四絕之首的下關就是大理市下關鎮。在下關鎮太和村西有一座古城遺址,它就是南詔太和城遺址,其中的南詔就是古代的南詔國,該國成立的時候與中華唐朝同時期。

南詔太和城遺址內矗立著一塊古碑,叫“南詔德化碑”,有“雲南第一碑”之稱。史書記載當時的南詔國國主閣羅鳳在天寶戰爭中大敗唐軍後,讓人們詳細記述天寶戰爭的前因後果,並刻文於巨型石碑上,矗立在南詔國宮中,為唐軍將士“祭而葬之”,這就是德化碑。

此碑反映出南詔國主作為勝利者以低姿態傾心歸附唐王朝的思想此舉頗有儒家的仁義思想。結合

《新唐書·南詔傳》記載閣羅鳳的話:“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嗣容歸之。”我們可以大膽的下結論,那就是南詔國在其歷史發展中一定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那麼作為中華主流思想的儒學對南詔國有何影響呢?我們對其傳播過程及方式分析分析。

一、儒學在南詔國的傳播過程

南詔國建立與738年,此時中原王朝正處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當時洱海地區有六個較強的小國,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其中蒙舍詔在六詔中最南部。

蒙舍詔後來藉助唐王朝的力量,先後滅了其它五詔及西洱河地區諸部,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南詔國”,這就給後來南詔國與唐王朝互有來往奠定了基礎,俗話說的好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唐王朝幫助南詔國統一洱海地區,這個人情是需要還的。但是,唐王朝讓南詔國還人情的手段是高明的,與其向南詔國要金要銀,還不如向其輸出漢文化,左右其思想,讓其變成唐王朝的附屬國。這也正是唐太宗的懷柔思想的延續:"夷人亦人耳,其情與中華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亂。"唐朝對南詔國的懷柔政策使得儒學在南詔國的歷史進程中得到廣泛傳播。

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南詔國在向唐王朝進貢時,上層貴族目睹了唐朝的繁榮,親身體驗了唐皇權制度和中原禮樂文明。因此當時的南詔統治階級對中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特別欽佩和認同,甘願受其洗禮和薰陶,由此自覺地歸附唐朝,自上而下自覺地學習儒學,這就是儒學的魅力。

此後儒學在南詔國的傳播,經歷了天寶戰爭後深入傳播、蒼山會盟後系統化傳播、蒙世隆繼位後的普及化傳播等階段。由此可見,儒學在傳播過程中並不因國家政策的號召而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自上而下逐步向百姓群體普及的過程,在傳播過程中既不急躁也不中斷,完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它獨特的魅力為其他民族同胞所接納。

儒學在南詔國的普及化使得南詔國有了自己的儒學教育體系及儒學學者,儒學在南詔的傳播有了突破性,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二、儒學在南詔國的傳播方式

儒學在南詔國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南唐兩個之間政權往來方式,即在統治階級之間傳播;中原儒士對南詔貴族子弟進行教育方式,即在上層階級之間傳播;人民群眾文化交流方式,即中原大規模人口南遷形成文化交流;儒釋傳教方式,即釋教在傳教的同時對信徒傳播儒家思想。

根據《雲南通志》的記載:“漢制,郡縣設學,雲南之有學校,從東漢初年開始。”就是說在東漢時期就在在雲南建立了學校傳授儒家教育。但由於東漢後期中原地區戰亂不斷,雲南與中原中央政權缺乏穩定有效的聯繫,致使儒學在雲南地區的傳播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直到南詔時期儒學教育才成為儒學傳播的重要方式。

南詔國之所以能在唐初興盛起來,與它世世代代自上而下向中原先進文化積極求學進取的精神有關。

在當時,對於仍處於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型的南詔國來說,儒學文化為其打開了世界的大門。

儒家文化的思想和禮制能在南詔傳播,很大程度歸功於南詔文化的開放性和對儒家文化的欽佩,甚至在南唐交惡期間,南詔國依然拜儒學大家鄭回為國師教育南詔弟子,就連佛家子弟在宣揚佛法時都樂於向社會各階層推廣普及儒學。

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三、儒學在南詔國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無疑領先於周邊民族地區,包括當時相對落後的南昭國。從唐初期對周邊國家“懷柔”的民族政策可以知道,唐朝對南詔的管轄不提倡用武力統治,而是通過儒家文化在南詔的傳播,使南詔政權始終追隨唐朝,使南詔人民習慣於詩、書、禮、樂,從而達到控制南詔國的目的。

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恰巧的是,南詔國對唐朝的儒學文化仰慕的不得了,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表示要積極主動學習儒家文化。郎有情,妾有意。中華儒學文化就是在唐朝統治階層積極輸出儒學,南詔人積極開放接受儒學的背景下順利地向南詔地區進行傳播的。

儒學在南詔大的傳播促進了南詔國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等,且儒學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道德規範和道德教育,為洱海地區的穩定奠定了文化基礎。儒家文化的精神深深地印在雲南地區的民族文化中,這是雲南後世各民族關係團結、和諧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儒學南詔的傳播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結語

從儒學在南詔國的傳播過程及傳播方式,讓我們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與力量,

不流血不流淚就能讓“異族”人民主動向漢文化靠攏,這正與《孫子兵法》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唐朝的“懷柔”到“雲南第一碑”,儒學是如何在南詔國開花結果

同時,南詔地區文化的開放性同樣值得學習,窮則變,變則通,文化不是墨守成規,而是開放兼容。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