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最近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凌晨 1 点后。

也知道如此身体吃不消,但是每晚总觉得不甘心。这种不甘心,是因为感觉如果一天的时间不留点给自己,就觉得很废。

一般来说,自己的时间是从 23 点以后开始。

因为这个点后,需要跟我联系的人基本都睡了。自己可以没有愧疚感地将手机调整为「勿扰模式」,然后全身心地做一些自己的事。

世界的打开一般是一首歌。也不会刻意地去找,而是打开收音机,就手动调频。这时候有一个期待:如果刚好这首歌已经放了一半,那就多听一首。

接下来会根据歌的情绪起伏,决定写点什么。

如果是《红绿灯》(郑融)一类,那就写点心情和故事;而如果是《抚仙湖》(李健)一类,那就选择理性的选题。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这个动作,是与自己的性格握手言和。

在读书阶段,有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老师介绍过一个「情绪幅度」的概念,大意是有的人情绪幅度很窄,而另一类人则容易发生剧烈震动。

这之后,她问我们:大家觉得哪种性格更好?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窄的,因为这显得更职业化,决策更理性。

我则保持了沉默。

这之后,老师点评道:其实,性格没有优缺点,它只是一个特点。

接下来,她举了个例子:如果是演员,那就不适合窄幅的性格,因为他们需要去调动情绪、释放情绪。

这段话后,自己很是释然。

刚才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自己其实属于震动型性格:开心的时候像夏天,伤心的时候像冬天。

这之后,我开始去努力适配自己的性格。

既然它容易受到影响,那就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它。比如清晨,一定会听热闹的歌,自己真的也会振奋起来;又比如面对他人,一定要努力地挤出笑容,收获还礼的微笑,自己也会真的开心。

而在写东西的之前,也会利用歌的风格来调试状态。

码字的时间一般维持在 1 个小时左右,对应的数量则是一千五上下。

也不会追求一定要成品,因为打磨的工作一般放在周末。文章这种东西,在某种情绪下很容易走向极端,或者性冷淡,或者咆哮体。

——而过了几天,重看当时的文字,会以更加理性的状态来思考行文,此时打磨出来的文字会更加温和。

是的,我不喜欢去迎合极端情绪,因为我知道情绪的威力,它会灼伤他人,也会让自己不安。

文章写完后,基本上已经到了 12 点。

这时候会先洗澡。因为一旦完成某件事后,人会因为有出品而激动。就像有台风的水面,不适合继续航行,不如躲到港口暂停一会。

洗澡时候会选择一些安静的歌,比如《极美》(孙燕姿)《我喜欢你时的内心活动》(陈绮贞)。

洗完后一般是凌晨 15 分,这时候可以开始下一站:也就是看书。

现在很习惯用 iPad 来阅读。

因为看到好的内容,马上就可以截图,然后加上批注。如此一来,笔记也就生成。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最近的阅读书目有两个系列。

一类是《行为设计学》系列。

它讨论了人的行为特点,比如体验设计、创意设计等。这些与工作本身、研究生专业(营销)和公众号运营都相关,所以看起来会很有感觉。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另一类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英汉对照管理丛书》。

它是之前搜《办公室政治》时偶然间发现的,这个系列内容都不会太深,算是各种入门,比如《做个好教练》《身体语言》,更重要的是,内容都很实用。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读书时,也不会像前几年,总是想要快速地浏览完,恨不得一天刷一本。

现在的心境是,只要有一两点让自己眼前一亮,那就会暂停,写下一些笔记。虽然说看得慢了,但是人会更有满足感。

毕竟,这时候的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功利性的要获得什么,更多的是想要让自己心安。

感觉自己还在成长,而不是止步不前,放弃自己。

一般看到 1 点,闹钟便会响起,准备入睡。

这就是睡前两个小时的安排。

第二天早上 7 点半起床,也睡了 6 个半小时。

有朋友听完这个安排,感慨说有点累。

但对自己而言,累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

如果觉得自己满足于当下,而没有负罪感的时候,那证明自己真的已经堕落了。

晚安好梦。

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睡前打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