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來源愛我揭西,特此鳴謝,重在分享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河婆古鎮是當今的揭西縣城,位於廣東省蓮花山脈東部,潮汕平原西北部,西南與陸河縣、普寧市接壤,西北與五華縣、豐順縣毗鄰。山巒層疊,林深密野,水流湍急,洶湧澎湃,溪流密佈,源遠流長。西面有海豐溪從廟角石獅麻出口,沖積成為馬頭洋。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西北有橫江溪從下灘鵓鴣山出口,沖積成下灘、溪角洋、三家洋、廟壠洋的一片低窪平原。只有老虎崬一條伸向西南的山脈陸架(今黨校、醫院),橫伸兩河之間匯合處,成為兩河的“中流砥柱”。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相傳在很早以前,中華大地經過歲月風雲,人口南遷。閩南粵東開發以後,人口逐漸增加。河婆是通往海陸豐、五華必經之地。四溪匯成榕江,江河水流通暢,成為水陸交通樞紐。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有一位姓何的老大婆,在雙水匯合的河邊崗地上,搭寮開茶店賣小食,方便來往人群歇息。何老大婆為人善良,服務周到,年復一年,遠近來往過客,受到何叔婆的熱情接待,無不敬佩。何叔婆的名聲及生意,不斷興旺起來。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隨著地理環境的改變,人群往來,道路交通的發展,適應生活物質供求所需,逐漸建起商店、住宅。因而又是在兩河之間的匯合處岸上,日久人們習慣把所稱所說的何叔婆,從姓何的字旁改為顧名思義河流的河婆。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河婆的地理環境
俱有歷史悠久及海外知名度極高的山城古鎮——河婆,一九六五年七月建縣時改為揭西縣城。全縣總面積為1365平方公里,北迴歸線二十三度點九十九分(230。99’)正好經過縣城、老虎崬、大廟山一線。現有總人口為91多萬,港澳臺海外56萬多人。河婆鎮為揭西縣城,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人口集中,經濟繁榮的山區盆地及河套平原。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河婆鎮位於東面有金山,背靠金山洞,大嶺下群山;西面有廟山,背面有下硿,五雲洞;南面有銀山,背依蓮花山,望海崬;北面有獨山,背依良田鄉大北山海拔1112米的糞箕石崬,海拔1125米的三縣崬和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中間東面有一座三百多公尺高,獨立山峰的老虎崬山脈分界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上面把陸豐溪、橫江溪匯合沖積成馬頭洋、下灘洋、溪角洋、三家洋大片平原。東面由獅山象山相吻合,把緊了狹隘的水口“獅口潭”。下游有龍潭溪、石肚溪沖積成員埔洋、南森洋、曲湖洋。由東面正座的金山尖峰,向兩邊伸展。於右邊急轉彎曲的河流順金山下的鎖鏈石,擋住狹口流入“魚梁潭”。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河婆六約古代稱為霖田都,按地區村落劃分為獅頭約、象門約、員埔約、馬路約、南山約、龍潭約。其中南山約、龍潭約為細溪,其他約為大溪。

河婆出入交通道路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上世紀的一九三二年,汕頭汽車股份公司,用燒炭蒸氣發動機推動行駛的客車(上斜坡,客人下車,齊推動上坡)從汕頭石汽車站,通往普寧、河婆至五華公路。車站設在下圩對面,南和市河邊。抗日戰爭時期,為防日軍侵入,把整條公路廢橋樑、挖深坑,變為田園人行小道。


從普寧步行來河婆,由裡湖、石牌經東面金山洞左側,過甘石徑、坪上到河婆。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從揭陽上河婆,一條由棉湖金和石牛埔、白虎廟過馬駱徑,曲湖、過路塘到河婆。另一條從五經富、長灘、樹頭洋到南山,經龍潭過豬坑徑到河婆。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從河婆圩向西行過坪門徑,經五雲洞到硜下圩,到河田、陸豐縣。另一條經長排路、下埔村佛子一凹到田心壩、到陸豐。
從河婆到鄉肚入橫江圩(後建為橫江水庫),橫江圩一路入硿口(鐵扇關門)金坑上良田肚。另一路上七輋徑、狗爬壢、經大板田到五華安流圩。
自古以來及至抗日戰爭時期,河婆山區的道路都是羊腸小道。陸路只靠肩挑來圩或擔到各地。那時只有少數用木板做的雞公車載少量近途的貨,道路沙石多,出門就爬坡,高低不平難行走。河婆圩因近河邊,方便運輸,以水運為主。從遠處望,只見露天的白帆,木船成群結隊在河面行駛,成為主要運輸工具。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當時從揭陽到河婆,在榕江行駛的船,共有二百多條。由棉湖到河婆三日一圩短途載貨的,叫圩船,共有二十隻。每日從河婆到硜下圩載柴炭出來,有近二十隻。到橫江圩載出河婆,有十多隻。其他大部份的船在河婆載柴炭到揭陽、潮州各地。
舊河婆城區街道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河婆圩曾經出現過上、下圩南和市、公平市、南關城等圩。隨溪順流東北沿岸建住宅街道商店。從東經過客潭村來圩,由圩門街到下圩米街坪。該坪為正方形,約面積二千五百平方米。四周商號店門面向米街坪,每逢一、四、七圩日賣蕃茨米等雜糧之地,有幾位中人過秤買賣。米街坪露天,神民節日為下圩蔡姓做戲活動的場所。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草蓆街與油坊街之間一大橫巷,出溪邊大南門(現糧局)。有北坑祠三座祠堂門向河唇連接長形的空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每逢圩日,山區村民把柴炭、盆桶、竹木、糞箕、笠蔴、爪耙及蕃茨米等擔來集市。該為上圩米街坪,每年四月初一,上、下圩做戲時,為張姓活動場所。上米街坪坎下是上圩大沙壩。圩日的牛崗,飲食灘排成數行,熱鬧非常。每年冬季,架起兩行來往的木橋。下米街坪出下圩大石坣河面,架起兩行木橋通往對岸南和市汽車站及河婆中學,為南向通行大道。


濟襄橋對岸有隆昌號一座屋,幾間商店及木杉行,有石牌坊一個,灰窰兩座。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從帝爺街往龍潭方向走田園路,約一百多米到“大同醫院”,醫院後面是基督教牧師樓(現武裝部)。路下以東是彭克猷醫生設立的“中華醫院”。再往下是“西山公祠”,接下上湖寨對面的張屋場村及“公平市”的遺址。與坑背寨、桃屋寨、楓樹寮相連。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從溪角水溝流出大同醫院至公平市前面的大水溝,溝深坎高約四米高,公社化時從厚埔寨鴉鵲坡興建水利,引出經埔尾村開大深溝引水到“中華醫院”前面。利用坎高溝深,建起“河婆公社水輪機發電廠”。代替以前一九四一年,河婆以電燈股份公司設在下圩糖子街開辦的火力發電廠,以供給河婆圩照明之用。一九六五年水溝填平作廢。隨城鎮建設,現在水溝覆蓋成大街,兩旁開發建起商店,大街直通濱江公園。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河婆的圩日趕集

每月農曆一、四、七日為河婆三日一圩,農村各地一切農副產品,山區出產的土特產,逢圩日趕來上市,經營買賣,都以圩日為主。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特別是從遠處的水東、上砂、下砂各鄉鎮山區村民。早上啟程,成群結隊,翻山越嶺,擔著上砂鍋廠出的鐵鍋,從高圳十八彎山區經五雲洞來河婆。水東山區擔柴炭從佛子一凹,出長排路來河婆。上午趕來集市賣貨後,中午食碗點心,買些日用品回家。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近河婆各村的村民,大都在家吃午飯後,手提竹籃步行來圩買賣。人群趕集,街道狹小擠得慢步移行,門庭若市,大攤小檔,國產、洋貨擺滿商店,飲食行業,生意興隆。

周圍農村,各有不同特色的加工副業工藝,製成品都擔來市場銷售。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例如河皮塘村做的爪耙、糞箕、客潭寨做的笠麻,五雲洞織的簑衣、廟壠寨編的禾稈草鞋、尖田尾寨鑿的棕屐、楓樹寮村的菜秧、東心埔孵的鴨子、下灘嶺皮頭寨養的豬仔,都在圩日趕來上市。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還有南聯、龍潭一帶的蕃茨、麻麥粟豆,供應市場上的需要。上圩大沙壩的牛崗,按木橋方向排成來往的順序,把一大片約有近百條的牛犢,交易得非常熱鬧。另通往街道方向排成兩邊數行的小攤,其兩旁是用竹籮面擺上食品盤碗,中間放鍋爐,有炒粄條、粄湯、炸豆角、白豆乾燜豬肉、賣牛肉丸、層糕粄、碗子粄,由您選食。到上埠頭的豬仔崗,也非常熱鬧。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河婆風情及特色食品

河婆不但在上圩大沙壩擺有各樣小食品,在街上較寬闊角落之處,小財主也捨不得丟,擺起生意來。酒樓多,小攤多,在生意的競爭下,從食品的配料加工技術上,各顯神通創出新風味,因此經過長久的人員流通,成為河婆的有名品牌食品。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最負盛名的是河婆牛肉丸,在解放前河婆民間的順口溜:“河婆牛肉丸,

坡頭蓮子糖,公平大烏蠅(蒼蠅滿街,大而黑,隨鹹魚擔來到牛皮壢,進退兩難),安流屎缸蚊(蚊細咬人痛),潮劇老源正”。不論在本地或外鄉,河婆牛肉丸都很盛名。其加工製法:用鮮肉片放在肉砧上,用特製的扁長方形肉丸刀兩把,不停搥在肉砧上,加上配料圤茨粉等,將肉片搥成肉漿,然後用肉漿在手上製作後,放進熱水燙熟浮起撩到盆內散涼。肉丸的彈性手壓如橡皮球感,掉倒地下反彈起來,入口切牙像海綿似的蘇脆口感,不斷吃出肉鮮清香的獨特味道。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另一道菜,河婆釀豆腐同樣出名。在河婆範圍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用自己收成的黃豆或烏豆(即黑豆),加工豆腐乾準備釀豆腐過節。釀豆腐為端午節的主要食品,其主要的就是豆腐中間的肉,以老式的標準材料,瘦豬肉、大蒜仁、大茴米、大烏魚、茨粉,食圤在菜砧上剁成米糊漿狀,用筷子把幹堅的豆腐切面中間壓一小溝,把肉料塞入溝內。以花生油或豬油在鍋內沸熱、放入釀好的豆腐,鍋內便散發出香噴噴的味道。把鍋內豆腐炸成黃赤色時,挾起盤中,蘸上生蒜仁搥圤的圤水,口感酥香,也可用鮮脈菜包而入口,味道更加鮮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人多地少的河婆,每年四月八月糧食欠缺,都稱為荒月。“有二、四、八月,人情斷絕”的俗語。除早冬兩季水稻收成外,把水田、旱地、山埔都種蕃茨。以隔年禾地種的為四月過冬茨,接上早蕃茨,秋冬茨三種。每家以秋冬茨食到明年二三月。以蕃茨為主糧,流傳“碗裡十二條蕃茨絲扛一個飯粒。”的俗語。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外地上砂人來河婆做客時,各地對蕃茨的食法不同。形容說“河婆簡有都柬有,蕃茨愛 又愛鎦,一月半月閒教得,一年半年命都收”的順口溜。上砂人對蕃茨的食法不同,先把蕃茨切片放在大蒸桶底下,上面覄蓋著各家厚薄不同的從小缸浸泡的熟飯粒撒放在上面。大火蒸熟後,提飯時上下扦倒碗裡用餐。

河婆的人文盛世
河婆每年春節,各姓村寨青年,有人力條件的便組織起來辦金獅班、大鑼鼓班,到本地或外地賀年參拜。從除夕開始,到各村賀年參拜、設點開棚,各展顯出少林武功,正月半前後結束。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到月半年宵節,各地迎神出遊參拜。以後集中放大鞭炮、煙花炮竹,騰雲駕霧,場面熱鬧。河婆上圩到下圩,從農村迎來的神,數十面鑼鼓,有節有奏,列隊遊行鼓樂齊鳴,浩浩蕩蕩,非常壯觀。長街大巷,各隊列遊,秩序井然,十分壯觀。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從上圩米街坪到下圩米街坪,為“伯爺生”做戲。各聘請潮州有名的大班戲。當時有“老三正、老源正、老怡犁、老正順”為四大名戲。演出時間三天,每天下午演四到六點,晚上到通宵。上、下圩各一班互相競賽,使整個河婆圩三日內,日以繼夜,熱鬧非常。三天之內,無論日間或夜晚的來圩路上,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老幼,都來看戲鬧市,在家裡幾乎很少留人,民間形容說,“四月初一麼來河婆的是呆人”的俗語。就在可能的情況下,都爭取來河婆看熱鬧。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解放前河婆只有一座中學,校址在象山坡上,辦起了初中和高中。師資設備齊全,思想進步,培養出大批優秀革命人才,桃李滿天下。在河婆圩有一座大光學校,培育小學生。其他各片鄉村也有設備完整的小學。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千年古鎮,揭西河婆,潮汕唯一的客家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