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之酒與大道之行|行走的汾酒

文|醉美團隊

北京,意味著什麼?

這裡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在四五十萬年前,著名的北京猿人就生活在距今北京城西南40多公里的房山區周口店一帶,北京地區出現城市,則開始於3000多年前的周朝。

這裡還是中國的首都,從元大都開始,這裡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最核心的地方,是王道之境。

11月10日,“行走的汾酒”2019汾酒文化大巡展將走進北京,載著清香開始“大道之行”。

王道之酒與大道之行|行走的汾酒

為什麼是“大道之行”?

山西杏花村,有著6000年釀酒文化歷史,不啻為中國釀酒文明之源,也是世界釀酒文明之故都。

所以,這次“行走的汾酒”北京站,其實是兩大“文明都城”之間的對話,只不過是以酒文明的禮儀與形式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孔慶東曾有過這樣的論述:“汾”的本意是“大”的意思,《詩經》裡面就有“汾王”,而汾酒,就是“王道之酒”。

他也感慨:行走的汾酒,就是流動的大道之行。

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也言,“汾酒是為大酒”。

汾酒之“大”,在浩瀚的6000年釀酒歷史中,在無垠的綠色原糧基地中,在行走世界的清香酒脈中,在汾酒人銳意改革的氣魄中……因此,

此次北京站活動,就是“大道之行”,而北京與汾酒的聯繫還不止於此

早在從明朝建都北京開始,一場席捲全國的“大移民”就把北京與“酒都”杏花村聯繫到了一起。

這也是從杏花村開始的“大道之行”,正是在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後,在全國大移民的政策之下,數百萬山西人被移民到全國的十八個省市,山西的釀酒技師們也移民到全國各地,從此杏花村的釀造技藝在全國廣為傳播。

王道之酒與大道之行|行走的汾酒

當時,在沒有發酵陶缸的情況下,他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創造出窖池發酵的新工藝,因為各地的水質、土壤、氣候、原料的不同,釀造出的酒也和杏花村的不同,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醬香型、濃香型、鳳香型等各類香型的中國白酒。

1949年,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作為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的國宴用酒;1952年,也是在北京,建國後的第一屆全國名酒評比,汾酒成為“四大名酒”之一。

在劉醒龍看來,汾酒之榮辱每每繫於家國興衰,足見汾酒存世千百年,是為人世命脈傳承的莫大證明。

王道之酒與大道之行|行走的汾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