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做梦都想废长立幼,为何不能如愿?


所谓高处不胜寒,皇帝虽然荣登统治者宝座,同时他也面临着许多的约束与压力,就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身居皇位,掌握着国家的生杀大权,却连册立太子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因为册立太子一事与大臣们,持续了15年的内斗,为何万历的这个皇帝当得如此憋屈,当时朝堂之上又是哪些人敢公然跟皇帝叫板,万历做梦都想要废长立幼,为何迟迟都不能如愿?

万历偏爱老三朱常洵,一并将三子立王,却为皇位斗争埋下了伏笔。

要说起万历皇帝的继承人之争就不得不提东林党,当时在朝堂上公然与万历皇帝叫板的便是东林党。公元1593年,万历皇帝想要立宠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臣子强烈抗议,顾宪成等人为何敢公然和万历皇帝叫板,其实这是因为东林党在大明王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皇帝的继承人问题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却只有皇帝没有太子,万历皇帝已经执政二十余年,可是却迟迟不立太子,为了维护老三朱常洵,万历皇帝拟昭暂时不立太子,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

万历皇帝欲立宠妃幼子为太子,遭到群臣强烈反对!

万历皇帝符合要求的接班人一共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这三个儿子都是由万历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虽然都是妃子,三人之间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别,当时继承人争夺战爆发的时候,五子朱常浩年龄非常小,主要的焦点还是在长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身上。

《明末纪事本末》中描述万历皇帝格外宠爱郑贵妃,郑贵妃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万历皇帝面前很会撒娇,非常任性,别的女人对于黄帝都是唯唯诺诺,卑躬屈膝,偏偏这个郑贵妃,撒娇耍赖,非常的甜美活泼,于是万历皇帝就特别喜爱郑贵妃,郑贵妃也为万历皇帝诞下了三子朱常洵。

朱常洵这个孩子也完美的继承了郑贵妃的美貌,虎头虎脑的很招人喜欢,所以万历皇帝从小就非常宠爱老三朱常洵。万历二十一年,万历皇帝亲自将三位皇子封王,看似是让三个儿子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是在昭告天下这三个孩子都有成为继承人的可能,由此直接引发了继承人之间的党派斗争,于是就形成了以长子朱常洛为中心的立长派和以三子朱常洵为中心的保皇派。

保皇派与立长派斗争激烈,持续十五年的斗争之后,万历依旧未能如愿

保皇派的观点是,万历皇帝立谁为太子,是万历皇帝的家事,由皇帝个人做主即可,文武百官并不具备参与权利,立长派的大臣却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废长立幼有为封建礼法,稍有不慎,可能动摇国之根本,则导致天下大乱,一开始的万历皇帝对这些,跟自己唱反调的立长派非常反感,但是久而久之万历皇帝也实在是疲于应付,在这之中,顾宪成成为了立长派的领军人物,,顾宪成是出了名的清正严明,从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绝对称得上是清流中的清流,不过对于这种认死理的大臣万历皇帝也感到非常的无奈,本来前途一片大好的顾宪成也因为继承人之争被免职劝退回了老家。

在顾宪成离开朝堂之后,党派的其余人并没有因此退缩,继续拼死上谏,这些人以维护祖制为毕生事业,一旦长子朱常洛继位,这些人还可以成为护法大臣,受到下一届皇帝的器重,所以不论是出于心中正义还是为了家人后代的利益,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直到了万历皇帝晚年,这一场争斗依旧纷扰不休。

这场持续了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水落石出,在这十五年中共有三百多名官员参战,其中十位尚书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罢官或者被分配,不过这场战斗也换来了后世的千古流芳,有不少史学家赞扬东林党人的气节,乃是忠臣之表率。


木剑温不胜


自万历十四年开始,一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便在皇帝与朝臣之间拉开了序幕,虽然许多朝臣被神宗皇帝罢黜,但是册立皇太子的呼声却从未间断过,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皇太子正式册立为止。

神宗皇帝朱翊钧十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代帝王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但万历的帝王生涯,头十年十分的压抑,完全被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大臣张居正牢牢控制着,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喜好行事。

压抑的背后往往是反抗、反叛。

万历皇帝成年后,皇太后为他选了两个知书达理、端庄贤淑的女人,皇后王氏与昭妃刘氏。因为内心有强烈的反叛不满,万历皇帝对皇太后给自己选的女人十分冷淡,所以好些年,王皇后和刘昭妃一直没能生下皇子。

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次,万历皇帝去慈宁宫探望慈圣皇太后,在索水洗手的时候,巧遇宫女王氏,万历皇帝一时兴起,私下宠幸了王氏,并赏赐了她一副首饰。此事被随侍的文书房太监记入《内起居注》,万历皇帝觉得与宫女发生关系不光彩,起初秘而不宣,但不久还是让慈圣皇太后知晓。

一天,慈圣皇太后向万历皇帝问起此事,万历皇帝沉默不语,皇太后命人取出《内起居注》,少有责备的意思,多有让万历认账的意味。宫女出身的皇太后认为,皇帝至今无子,如果有孕在身的王氏能生下皇子,也算是宗社之福,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况且母以子贵,等级贵贱应该让位于机缘天意。

在皇太后的实际支持下,万历十年六月,王氏受封为恭妃,两个月后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在正宫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的情况下,按祖宗礼制,应该立长。恭妃王氏虽然不得万历皇帝宠爱,常年带着皇长子僻居别宫,但是朱常洛皇长子的名分、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朝中多认为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受宠的郑贵妃却让万历册立太子一事变的复杂起来,为此万历皇帝与朝臣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

郑贵妃原本也是宫女,在万历初年入宫。这女人容貌秀美,机智聪明,而且喜欢读书,颇有些才情头脑。她处处显露着少女的纯真与大胆,敢于毫无顾忌地挑逗万历皇帝,同时又懂得倾听万历皇帝的苦衷,因此她成了万历皇帝精神上的寄托,甚至可以说是支柱,因此异常受宠。

万历皇帝二十四岁,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万历皇帝万分欣喜,不仅对这个刚出生的皇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宠爱,而且还把郑贵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在生下皇长子的恭妃之上。

按照子以母贵的说法,万历皇帝的这个举动意味很明显,皇三子朱常洵的地位事实上已经高过了皇长子朱常洛。

察觉到万历皇帝有“废长立爱”的意思,朝臣纷纷上疏,要求:一、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应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二、王恭妃应与郑贵妃同时进封。

万历皇帝将这两项要求一一驳回了,但意识到公然破坏祖宗礼制,势必产生严重后果,万历虽想册立皇三子,但也不好一意孤行。

据《先拔志始》记载,万历皇帝曾与郑贵妃一同去紫禁城西北角的大高元殿行香。其间郑贵妃要万历皇帝立下誓言(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照办了,他将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誓言装入玉盒交给了郑贵妃,这就是所谓的“玉盒密约”。

此事不胫而走后,在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是朝堂上的立储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慈圣皇太后亦不赞同“废长立爱”,出面质问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辩称:“皇长子是宫女的儿子。”

皇太后当场申斥:“你不也是宫女的儿子吗?”

在万历皇帝那里,这句话的分量相当大,但他退缩的同时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采取了“拖”的办法。万历皇帝的理由貌似很充分,皇后还年轻,说不定能生下嫡皇子,过些年再立不迟。

除了拿皇后当托辞,万历皇帝一度还想找机会将皇后废掉,立郑贵妃为后,如此朱常洵就成了嫡子,可以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

但王皇后无可挑剔,万历皇帝找不到废的理由。

转而,万历皇帝又想拿到皇长子不可册立的把柄,但恭妃王氏对皇长子约束甚严,即便郑贵妃诬陷皇长子与宫女有染已非童贞之身,终也无法让朝野信服。

就这样,立储之争一直在拉锯,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年届不惑的万历皇帝实在拖不起了。

这一年,下决心立储的万历皇帝取出当年的“玉盒密约”,哪里知道,由于放置多年,手谕早已让蛀虫咬坏了,尤其是写着“朱常洵”名字的地方更是被蛀成了一堆碎屑,在手谕正中开了一个大洞。

迷信的万历皇帝不由惊叹,此乃天意,至此终于死了“废长立爱”的心思。不久,万历皇帝下旨,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黑句本


万历帝在立谁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一方面,郑贵妃及其子朱常洵母子二人皆深受万历帝宠爱,万历帝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即便到了后来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万历帝也经常有此想法;另一方面,皇长子朱常洛及其母王恭妃虽不受待见,但并无任何过错,朝臣和太后以及皇后都反对立郑贵妃之子,且明朝祖制向来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万历帝最终没能如愿。


万历帝的皇长子为王恭妃之子朱常洛,王恭妃本为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宫内侍女,偶尔一次被万历帝临幸后生下了朱常洛,万历帝嫌弃王氏出身低贱,同时也不喜欢长子朱常洛。而另一个儿子朱常洵却深受万历帝宠爱,其母郑贵妃也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以便于日后自己也能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虽然有皇帝的宠爱,但是朱常洵既非嫡子,也非长子,其母郑贵妃口碑也极差,所以,对于万历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做法,朝野上下都是反对的,不仅当时的大臣,就连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和万历帝皇后王氏对此也是持着反对态度的:



一、朝臣态度:

明朝的文官集团始终是制约皇权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熟读孔孟之道的官员们向来都是誓死捍卫明朝立嫡立长的这一原则的,另外,朝臣们对于飞扬跋扈的郑贵妃早有耳闻,他们不希望朱常洵被立为太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日后郑贵妃以皇太后的身份祸乱朝政,也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贵为皇帝的万历帝也不得不有所顾及。

二、太后态度:

同样是宫女出身的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对王恭妃母子始终抱有深深的同情,并且王恭妃曾是李太后宫中的贴身侍女,李太后深知王恭妃的为人,她也不想郑贵妃这样搬弄是非的人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她始终劝说皇帝要立皇长子为太子。万历帝对母亲非常孝顺,而母亲的态度,万历帝是一定会考虑的。

三、皇后态度:

皇后王氏看似是在宫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实则不然,王皇后虽然不受万历帝宠爱,但是她却始终得到婆婆李太后的信赖,郑贵妃在宫中依仗皇帝宠爱而一直横行霸道,从来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若是日后这样的人母凭子贵被封为太后和她平起平坐,这样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过。反而王恭妃母子对自己一直非常恭顺,王皇后也是能接受朱常洵这样的人当太子的。



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终于被万历帝册封也皇太子。明朝的文官们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万历帝虽百般不情愿也无能为力。


历史课课代表


万历皇帝

朱翊钧(1563年一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hou)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驾崩,9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朝的文官集团可以说是制约皇权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些文官饱读诗书,熟知孔孟之道,而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孔孟之道中直接阐明的,所以文官集团是很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原则。当时万历皇帝没有嫡子,但是有个长子朱常洛,只是朱常洛的母亲是名宫女,而万历皇帝宠爱的妃子是郑氏。

万历十四年,宠妃郑氏生了一名皇子取名朱常洵,郑氏一举被封为皇贵妃。万历皇帝的这个动作立刻引起了群臣的警惕之心,没有封朱常洛的生母,反而封了朱常洵的生母,臣子们都看出来万历皇帝是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于是一场长达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开始了。

朱常洵刚出生没多久,文官集团就行动了,由内阁首辅申时行为首,恳请万历皇帝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被万历皇帝一句:“长子年幼”给挡回去了。但是文官集团不会就这么气馁,万历十八年,申时行等人再次提出立长子为皇太子,万历皇帝再次以皇子太小将这个提议挡回去。同年十月,文官集团又一次发动,请求万历皇帝立太子,万历皇帝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松口说等皇长子十五岁。但是等到朱常洛十五岁后,万历皇帝又开始耍赖死活不肯立皇长子为太子,文官集团没办法,只能再次和皇帝扯皮。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万历皇帝想要立的朱常洵自然没立成,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文官集团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但是文官集团也折损进去了许多大臣,好几任内阁首辅接连请辞。这么看来,古代皇帝也不是万能的!!


圈圈124613637


在封建王朝的所有儒家典籍和前朝旧制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一个死理,在以儒家信徒为支柱的官僚们眼中,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谁想废长立幼都是错,就算皇帝与真理对抗也不行,这就是皇帝意愿与传统礼法相悖时,文人们作出的第一反应。



国本之争

万历九年的某一年,皇帝来到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不巧太后因事不在。此时慈宁宫一位貌美的宫女王氏向皇帝献茶,结果青春年少荷尔蒙分泌过多的万历皇帝一时冲动就宠信了这位宫女。本来呢,万历皇帝是想提起裤子不认账了的,但是王氏宫女为他生下一个龙子,虽然他想极力否认,甚至赖账,但《起居录》记得明明白白,让他想赖都赖不掉,于是大皇子朱常洛就以这种意外来到了大明朝。


万历皇帝是个用情专一的人,在后宫中,能跟他玩到一起,能理解他的人也只有郑贵妃一人。郑贵妃为他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二子早夭,还有三子朱常洵与四子朱常治。正因为他的感情世界只有郑贵妃一人,所以他更倾向于把太子之位给予三子朱常洵。而且长子母亲出身低微,只是一个低下的宫女而已,万历皇帝既不喜欢王氏,由母及子,同样也不喜欢王氏为其生育的朱常洛。

朱常洛年满五岁,母亲居然没得封,这是非常不合礼法的。反而郑贵妃在刚生朱常洵的时候,却要被封为皇贵妃。这种身份上的强烈对此,传递给大臣们的信号就是皇帝要立三子为太子。一时间,群臣流言四起,文臣们毫不避讳的应该先封产下长子的王氏为皇贵妃才符合礼制,更有人喊出了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的口号。

面对众臣的指责,万历皇帝辩解道“册封贵妃,初非为东宫起见,科臣奈何讪朕”,万历皇帝的话自然是鬼话,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事情的真相。对于万历而言,你骂归骂,我就是拖着太子职位不册封,这样才符合他的利益。万历皇帝的策略是:等皇后去世后,郑贵妃名正言顺的可以晋升皇后,而她的儿子则则名正言顺的成为嫡子,就有了册封太子的资格。

于是,君臣之间因为册立太子而争斗不休长达三十多年,因为太子的册立关系到国家的将来,是国家命运的根本,所以此事件又称“国本之争”。

册立太子

万历皇帝虽然在册立太子问题上一推再推,可最后还是没争过大臣们,作出了妥协与让步。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立为太子,这时他已经满二十岁。

虽然形式上有了结果,大明也有了名义上的太子,万历皇帝心目中,并不认同这个所谓太子。朱常洛大婚后,移居慈庆宫居住,虽然这里名为寝宫,实际上比不上宫中一般宫殿,破漏不堪且防卫甚差。

这种情况下,万历四十三年,慈庆宫发生了“梃击案”。有人持木棍进入慈庆宫殴打太子,此案证据皆表明幕后主使为郑贵妃。“梃击案”后郑贵妃势力大减,万历皇帝当众认可太子,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才得以稳固。“国本之争”就此最终落下。


万历皇帝的不遵循传统,就是不守三纲五常,就是不讲人性道德,就是对明朝政权的破坏。官员们不能容忍皇帝成为这种反纲常的举动,更不能容忍他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拿来开玩笑,因而最终废长立幼没有成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望风瑟瑟


问题的本质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来说,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包括封建文化封建理制等在中国都是空前的,所以明王朝统治阶层遵循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规则,且从历史上来看,大多废长立幼的案例都是失败的甚至对于统治阶级都是是致命的!皇帝和大臣们饱读史书,这些前车之鉴不可能不考虑!

另一方面来看,培养一个皇位继承人一个国家未来的管理者所耗资源是巨大的,这些消耗不仅是皇帝老子自身的财力人力物力,也包括底下的政治投机者,为了自己永保富贵,花在自己未来主子身上的投资!就像你花大力气参与主导了一个项目,等项目快成功的时候,老板却以各种理由,突然要砍掉这个项目,底下人肯定会拼劲全力力保项目呀!道理是一样一样的,重新开发新的项目还得重新开始,旧项目未必没有前途!

所以废长立幼违背了封建理制,同时会触犯统治阶层的利益!


雄财伟掠


历史原因,内阁不同意。主要是明朝得官风问题,皇帝是老大。但是老大未必说了全算。就跟现在公司股份制一样,他是董事长,但是还是得听听行政总监得意见。下属都得罪干净了,谁来干活。


倪伯乐


中国封建社会都是立长不立幼。想要打破这个传统太难了。有句老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萧狼时尚男士


明朝一直都是皇权和内阁权力并存。废立太子涉及国本的问题,官僚体系的意见是不能被忽视的。士大夫们都是接受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不可能接受废长立幼这样离经叛道的事情发生。所以万历一直没有绕过这道坎。


秋天的什刹海


废长立幼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然而废长的前提就是,能否立幼。既然不能立幼,废长又有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