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名氣能給一個人,一所學校帶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名字能給氣質加分,人且如此,高校亦然。反之則可能成為拖累項。

除了清北復交一眾名字響噹噹的高校,對於那些不夠知名的學校來說,人們判斷它的好壞,大多是通過從地理再到校名含義進行的表面剖析。

常用套路有,“xx大學”要比“xx學院”高級,學校名字以“中國”打頭的自然不會差。大區打頭的絕對要比省份命名的高級,比如“西南xx大學”一聽就比“四川xx大學”要有水平。

在這樣的認知體系下,有一批高校明明實力不俗,卻因名字叫得不出眾,名聲也不怎麼響。

比如名字裡有“第二、第四”之類的字眼,一聽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念頭大概會是:這是不是個野雞大學?

01

我也想第一,

可惜坑被佔了

不得不說,過去的大學不僅低調而且心大,要是擱在今天,打死也不會有高校選擇帶數字的校名,更別說是“二”。

在各路搜索引擎中,輸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或“北二外”幾個字,總少不了北二外是一本還是二本的爭論。

有網友發言說道:“中國沒有重點大學名字裡有第二的,既然有了第二,那就是二本”。

“第二”這兩個字,幾乎將北二外打入了“野雞”的行列。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北二外,一本還是二本?”

1941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在延安成立,其下的三分校俄文大隊逐步發展成了延安外國語學校。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從那時起,“北一外”的坑就被佔了。

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拉,深感國內外語人才的匱乏,於是他主持新建一所外語院校。同年,以新華社外文幹部學校為主的外語院校建立起來,順延只得使用“二外”的名稱。

學校增加知名度,無外乎兩種套路。一種是為自己找個好的出身,極端的如湖南大學追溯到宋朝嶽麓書院,無愧於“中國歷史最久遠大學”,此外就只能改名了。

論起出身,由新華社外文學校做底子的北二外不算差,只是名字裡的“二”一直沒抹去。

人家也不是沒想過改名,只是路途坎坷,至今也沒能取得新名。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中國歷史最久遠大學——嶽麓書院。

當然,對待國外高校時,人們也常常會因為數字而發生誤會。

比如,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十大學……看到這樣的名字,再回想一下高中時代,只得感嘆“市十中什麼的一般都是垃圾”。

可事實是,巴黎第七大學在今年的泰晤士排行版中,位列世界第194位。通俗來講,這個位次大約等同於國內985中前十的高校。所以,數字排位和學校質量之間,實在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在高中面前,大學的數字化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到今天,一座城市裡名字帶有100+的高中依舊存在,這套數字編碼系統,其實是舶來品。

1952年,學習蘇聯的大潮在全國拉開,學校命名就是其中一項。仿照蘇聯,原來北京市內的眾多高中改掉原來的名字,紛紛進入“數碼時代”,一二五、一七一之類的高中不算奇怪。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巴黎第七大學主校區。圖/巴黎第七大學官網

在廣州,原有的黃埔、廣雅等名字紛紛被取消,從廣花線到百步梯,黃埔港到芳村,眾多學校依數字有序展開。

當然,在命名上,法蘭西比蘇聯更瘋狂。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他們對純理性有著極高的追求,為了與舊社會斷絕關係,政府把國土分為九十多個省,按照字母數字排序。

在巴黎市內,劃分開的二十個部分命名極其簡單:第1區、第2區……所以,當巴黎的大學能依數字整齊的排到兩位數時,並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情。

02

名字很“野雞”,

很多人卻考不上

那些容易使人誤解的數字命名法,從最初起源到今天,並沒有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隱喻。

在國內,建國之後高校經歷了重組或改革,學校的命名也不再是隨隨便便想改即改的存在。經官方認證的校名中,第二、第三等元素,實際上與高校好壞也並無絕對聯繫。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每個城市的一中,早已有不同的定義。圖/圖蟲創意

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雖然名字都帶“三”了,但絕對是妥妥的強校。

民國的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和張愛玲等,均畢業於該學校。往近了說,你所熟知的papi醬就是這裡畢業的。

有時,同一地區內,擁有多所相同性質的高校,可能就以數字加以區分。或者,根據建立的時間,數字排位也會受到影響,正如我們常見的xx市第x中學一樣。

在國外,正如之前提到,以巴黎大學系列為例,則是從原巴黎索邦大學衍生出來,共有13所。

它們之間經歷過合併重組或改革,最終組成一個系列。如今,這些學校之間沒有太多的隸屬關係,優劣也絕不能單純以排位來評判。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圖/圖蟲創意

今天,那些名字看似卑微進塵土裡的“野雞”學校,實際上很多人都高攀不起。

比如,名字數字排在更後、位於西安的第四軍醫大學,很多人以為這是一所位於西部,且質量不咋地的高校。

實際上,能考上像第四軍醫大學這樣的211高校,在2017年920萬考生中,有46萬人,佔比5%。所以請不要糾結它是“第四”還是“第三”,聽了這個比例可以先感受一下難度如何?

退而求其次,能考上像北二外這樣的一本高校,佔比也僅有12%。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普遍高於80%的各省高考錄取率。圖/中國教育在線

事實告訴我們,動輒上80%的高考錄取率背後,大部分人拿不到本科學歷,哪怕是個三本。而將所有的本科人數加在一起,覆蓋的也只是極小撮的中國人。

此時,在回望那些名字看起來“野雞”的高校,你就不會再覺得它野雞了。

03

野雞與好大學之間,

只差一個名字?

高校改名字不是今天才有,在過去幾十年裡,改過名字的學校數不勝數,沒改過名字的反倒是鳳毛麟角。

1952年,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組成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成立。2005年,其併入上海交大成為交大的醫學院。而上海的第一醫學院就是如今復旦大學醫學院。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同德醫學院舊照。

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的五所中山大學,全部以數字命名。

今天,第二到第五中山大學均已改名,分別為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河南大學,其中的老五稍顯沒落,但其他哪一所不是名校呢?

即使廣州正宗的中山大學雖然名氣不是特別高,好歹也是“名校守門員”。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中山大學南校區。圖/中大官網

截止2017年,不太為一般人所熟悉的第四軍醫大學,連同原有的另幾所軍醫大學均不再以數字排序,而是直接以陸、海、空軍隊命名。

而前面搶了“一二三”位置的學校,自然也不是池中之物。

第一軍醫大學,如今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如今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且不用多介紹,像第三軍醫大學這樣,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和中越自衛反擊戰等大戰役。

即使是使用看名瞎猜的手段,幾所軍醫大學的新名字也已經告訴我們,他們是什麼樣的存在。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雖已改名,但人們還是習慣稱其為“四醫大”。圖/空軍軍醫大學官網

像這樣的大學,名字裡有沒有數字壓根不是問題,學校口碑不需要名字去加分。只是改名字這一方法論,後來卻被神州大地上無數高校爭相模仿。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校改名不只是單純的名字變更,這背後暗含了一條高校生存的利益鏈條。高校改名,有時也是迫於現實利益的考量。

《南方週末》曾發表過華中師範大學校長章開沅的文章。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學院開始將名字改為大學,當時,他執掌的華中師範學院不想更名。

他認為,叫學院未必就代表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也是傳承百年的名校。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圖/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官網

但現實給了他沉重的一擊,教育部編制的高校名錄上,因為華師是“學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學”後面,而這勢必會影響招生。這背後關係到的不是學校名字好聽與否的問題。

改名——吸引考生——提高錄取分數線——提高影響力——學校行政級別上升……

在各種制度設計之下,高校面臨著種種考核,考核結果直接決定了高校將會被劃入某一特殊群體(如985、211陣營)。一旦評級上升,好處就是實打實的經費銀兩。

如今高校圈對建設“雙一流”大學趨之若鶩,其本質與改名並無區別。

中國最尷尬的大學,永遠排第二…

最終還是改了名的華中師範大學

於是,眾多高校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鳥槍換炮,開始爭相改名。從1981年到2010年,79%的高校改名或除名。2012年到2017年短短的五年間,有200所高校改了名字。

可惜的是,在這一隊伍中,不為名利而改名的高校太少了。如今如何辦好大學頭緒不多,如何改名字蹭品牌倒是出了一些大師。

當有人站出來指責,這是破壞高校生態,無益於高等教育發展。當事者也能言之鑿鑿予以回擊:不這麼幹,你讓我們喝西北風啊。

【歡迎留言討論】你還知道哪些,低調的實力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