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吳良鏞在《廣義建築學》中就指出,建築學的任務以及建築的外延內涵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孟建民提出的《關於泛建築學的思考》中,也清晰的點明建築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動態的關聯性。這幾年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各種拓展,建築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也發生了很多改變。建築師被賦予了全新的責任和期望去直接面對一些傳統意義的建築學外的各種問題,即非建築物本身的變量,建築學的邊界正在被快速的打破,“泛建築”的時代真正的開始落實到實踐的層面。楓橋,一個浙江諸暨的千年古鎮,歷史上因“古越建都”、“楓橋三賢”成為諸暨東北部地區的文化中心。1962年的“楓橋經驗”作為社會基層治理的樣板而聞名全國,近期以來,楓橋鄉賢王冕的《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更是讓訪客絡繹不絕。然而表面上名聲顯赫的古鎮,事實上卻落寞蕭瑟。2015年年底,當整個城鎮復興的任務交給項目組的時候,激動的同時我們非常忐忑。

作為建築師,第一感覺就是這不是一個“純建築”項目,複合的發展需求、不確定的工作對象、模糊的設計目標、甚至沒有任務書,沒有可行性報告,也沒有預算。在傳統的專業體系裡很難找到適合這類對象的技術手段,也無法找到與之比配的工作模式和保障機制。一切都需要摸索,但一切都具有超越傳統“建築學”的意義。四年來,我們持續地在楓橋工作,懷著建築師的鄉土情懷,紮實而創新地做著“泛建築”的實踐。整理了此類項目在七個維度上與傳統建築項目存在的明顯差異。一般建築項目的主體很明確,但作為小城鎮項目,建設的主體就非常複雜。在建設主體方面,一般是分別承擔了政策制定、投資、審核、管理、資源導入等的相關各個部門;在工作主體上利用多方聯合平臺的構建,聯合相關企業,通過開放工作平臺、整體運營、分渠道管理、項目規劃和實施進行全方位的運作;在使用主體上,又牽涉到小鎮運營和使用的市民、遊客、協會、孵化器、投資者、創客、運營商等主體。而且往往這些主體可能是互相轉化的,穿插在整個項目的過程之中,非常複雜。

項目名稱: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工程內容:實景照片

位置:浙江 紹興

設計公司: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紹興楓橋古鎮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