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中國五大奇書排行榜,山海經只排第三,第一為萬經之祖,實至名歸。第五名《道德經》,第四名《魯班書》,第三名《山海經》,第二名《黃帝內經》,隆重介紹一下“五大奇書”的第一名吧,這第一名就是《易經》。《易經》的內容主要是圍繞世事變化的規律展開的,是儒家、道家的共同經典,複雜玄妙,值得反覆研究斟酌。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現在人們所讀不是《易經》而是《周易》,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易經》只是一種統稱。前兩部已經失傳了,具體講什麼不得而知。但是剩下的《周易》大家都知道是周文王補充流傳至今。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易經非一人所作,是歷代聖人所作。《周易》出來後,則取代了《連山》、《歸藏》。孔子說,連山、歸藏,是根據前人的口傳而制之,文王“上依伏羲之本卦,下采連歸之變例”,沿用舊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新規,而成《周易》。“周易既成。連歸可不復用。”《周易》成了之後 ,《連山》和《歸藏》就可以不復使用了。這就解釋了《連山》《歸藏》失傳,是因為自然淘汰,因為《周易》在前二者基礎上更新,更完善、齊全、適用。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周文王姬昌

對於《易經》的起源。大多數學者認為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創立了後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寫了每一封的卦辭,歷史上稱為《周易》。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岐周(今陝西)人。周朝奠基者,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市),演繹《周易》,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周易》為周文王所創。他在被囚禁時根據伏羲的研究繼續演繹,發明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在中國歷史中,研究《易經》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經邦濟世的大人物。他們或為聖賢、帝王,或為名相、名將,或為名醫、高僧,或為詩人、思想家……他們推動著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

伏羲首次發明了八卦,所謂一畫開天。八卦衍生《易經》。伏羲是華夏太古三皇之一,生活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每一部講周易的著作都會把他列在首位。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周易》之前有兩個版本的易經:《連山易》《歸藏易》,前者為神農所創。神農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歸藏易》為黃帝所創。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生活在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攝政七年,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般認為,周公為《易經》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添加了爻辭。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周易其書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春秋戰國

大聖人孔子及其弟子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共十篇,又稱“十翼”。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來,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於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誌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孔子本來不信鬼神,是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但到了晚年,突然對《易經》發生了興趣。後來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意思是,“如果能讓我年輕幾歲,從五十歲開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看來孔子對沒有早點學習周易,而感到深深的遺憾。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和人文理念注入《易經》中,為《易經》寫了《易傳》即《十翼》,使得《易經》提升到經的位置,併入到四書五經中。孔子晚年研究《易經》,書不離身,致成韋編三絕的佳話。韋編三絕,漢語成語,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漢朝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軍事家,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一謀士,劉邦將他與蕭何、韓信稱做“漢初三傑”。精通易理,把周朝姜子牙所傳的“奇門遁甲”精簡為現在我們常用的用法。張良成為千古第一謀士,是因為得到了黃石公所著的 《素書》和《黃石公三略》,相傳還有一本解釋《易經》的奇書《青囊經》。《青囊經》 此書據傳已失傳,它是黃石公根據《易經》的內容提煉出的精華,史料記載 是中國風水學第一鉅著。 三本書註定張良會成為千古第一謀士,《素書》:謀略。《黃石公三略》:軍事。 《青囊經》:風水。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人,西漢哲學家。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影響長達二千多年。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此時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被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佈陣,相傳此陣法有周天365種變化。

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理論,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擅長多種奇異的術法。占卜奇驗。其人一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是風水術公認的祖師爺。

蕭衍將易學與佛理結合在一起,以佛理解易經,以易經解佛理,著有《周易大義》等書。

李虛中所著的《李虛中命書》是四柱命理的里程碑,首次讓命理學登上學術寶殿。

孫思邈大醫學家,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以及“易具醫理,醫為易用”等觀點。

周敦頤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作《太極圖說》等,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

朱熹集北宋以來易學之大成,其哲學體系的核心是“理”,認為理重於氣、先於氣。在朱熹的《周易本義》裡,他指出,“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 其用至神而無不存”,對於易經的道理和運用易經去判斷問題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易學術數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馳名天下,與諸葛亮並稱。

乾隆皇帝在位時,主持編撰了一套《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四庫總目提要》裡指出“易道廣 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說明乾隆皇帝研究過並發現易經包括了天地人的方方面面的知識。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除了中國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之外,西方的著名科學家們也都認真鑽研過《易經》。

知名物理學家玻爾在1937年應邀訪問了中國,就對易經,尤其是其中的太極產生了很強烈的 興趣。 後來在他獲得勳章的時候,專門在他的勳章上刻下“對立即互補”的文字,表達他對中國太極理念的一種認同。

愛因斯坦在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時,寫道: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 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者沒有走上這兩條道路,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是,易經的哲學觀和科學觀在中國做出的成就。”

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二進制的發明者)認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應用了二元算術。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 學紀念物”。 萊布尼茨仔細研究以後發現,中國六十四卦的排序就是二進制。 他非常激動興奮,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國學院,甚至還給康熙皇帝寫了一封 信,希望能夠移民到中國來。康熙皇帝沒有理他,就是這麼任性……

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研究並根據易經陰消陽長的道理,闡明瞭正反合辯證邏輯定理。他的很多哲學思想跟我們易經的智慧是一致的。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卡普拉對易經研究的很透徹。 他說:“易經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人之間關係認識的基本圖式,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人類最古老的一本智慧之書。 在機械論的科學觀中,不能同時容納兩個對立的東西,而在易經的科學觀中恰恰可以容納”。除此之外,他強調週而復始的週期性的變化,恰是易經的基本觀點。因為周易這本著作的周就是研究週而復始週期性變化規律的一個學問。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對《易經》進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