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
云南省总工会决定追授
张瑜、王文涛、潘明、黄吉林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向他们致敬!
2019年5月27日下午,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派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瑜,朱苦拉村委会大学生村官王文涛,在从县城前往朱苦拉开展扶贫工作的路上,因道路湿滑,导致车辆滑落山箐,张瑜和王文涛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而辞世。
2019年4月26日,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潘明,会泽县娜姑镇人民政府科员黄吉林,乘车到娜姑镇红泥村委会开展脱贫攻坚整改问题大排查工作,所乘车辆在返回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两人以身殉职。
云南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攻坚是当前全省最大的民生工程。为了兑现如期脱贫的庄严承诺,无数像张瑜、王文涛、潘明、黄吉林的基层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村入户,竭心尽力,让乡亲们增产增收,用激情点燃了贫困群众的希望,用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构筑起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高地。
致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
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张瑜
张瑜,男,白族,中共党员,大理州宾川县人,1970年出生。2018年3月下派平川镇朱苦拉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张瑜(左一)和同事们一起给贫困群众送物资
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所挂包的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是宾川县最为偏远的山区村委会之一,从县城出发,驾车要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因地处金沙江干热峡谷地带,这里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条件十分艰苦。
熟悉张瑜的同事都知道,张瑜有晕车的毛病。在县城到朱苦拉这段103公里的道路上,张瑜无数次晕车、呕吐,但他从没有过怨言,更没有退缩的念头。
张瑜(左一)认真记录贫困群众家庭情况
从2018年3月驻村以来,张瑜的足迹踏遍了朱苦拉村委会的8个村民小组,遍访了全村330户群众。每一户家住哪里,有几口人,房屋怎么样,劳动力如何,有什么困难,道路哪里有坑坑洼洼、哪里塌方情况如何,这些都如数家珍。他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记录的都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家庭状况,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在张瑜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几本厚厚的扶贫笔记,笔记里详细地记录着扶贫工作内容,尤其是贫困户的脱贫情况以及未脱贫的原因。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张瑜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里,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他们想办法、出点子,并通过多方协调,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王文涛
王文涛,1992年出生,201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6年9月底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同时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就任于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
2016年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王文涛的成绩是第9名,他完全可以选择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村委会,但他却选这个偏僻、贫困的村庄。
腿受伤也要找到每一户签字确认
到朱苦拉村任职后,王文涛对贫困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致贫原因,以便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山区道路崎岖,他总是骑着摩托车每天早上七点半从村委会出发工作,晚上回到村委会以后,还要对白天详实核查了解的信息进行再补充、再完善。
帮孤寡老人整理床铺
2017年4月的一天,在去搬迁点的路途中,王文涛的左脚被利石划伤,在村委会卫生室包扎后,他拄着双拐,又投入搬迁点建设。这一次,他整整3个月没有离开朱苦拉村。他的朋友们只能在微信圈看到他包裹的左脚和搬迁点工作的身影,心痛不已。
在张瑜、王文涛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朱苦拉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971人,贫困发生率82.1%。到2018年,贫困人口减贫至10户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人均年度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朱苦拉村委会顺利通过省级脱贫攻坚考核验收,脱贫出列。
潘明
潘明,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0年出生,曲靖市会泽县人。2000年10月参加工作,生前系会泽县娜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在娜姑镇工作3年来,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四级电站复建、白鹤滩水电站、六新村安置点建设过程中需征用大量农户的土地,他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帮助农户丈量和复核土地、做农户的思想工作,为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从事林业工作多年,虽然不分管林业,但每次娜姑镇发生火灾,他都毫不犹疑,冲在扑火队员的前头。他热心帮助安置群众,主动驾车把进城安置群众安全送到安置点。他乐于助人,工作上帮助同事,生活上关心同事,做人做事受到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黄吉林
黄吉林,男,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曲靖市会泽县人,1966年10月出生,1986年1月参加工作,生前系会泽县娜姑镇人民政府科员。
左一为黄吉林
黄吉林参加工作33年,从事过多部门的工作,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对待同事团结友善、乐于助人。
他认真履行包村队员职责,扎根农村一线,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始终把“随叫随到”作为服务群众的信条。他每个月都到挂包帮扶户家里走访,送政策进户、帮助产业发展、农户住房改造,得到挂包帮扶户的信任和好评。
在移民征地工作中,他不畏困难,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小江移民征地组,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在工作一线,为四级电站复建等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编/孔令勇 值班编辑/孔德云 排版/孔德云
閱讀更多 彌勒廣播電視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