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女性的存在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事實上,真正讓女性地位降低的是漢朝,其獨尊儒術,而儒家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對女性有著很多禁錮的,整個大漢王朝都在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

當時漢朝還出了《女誡》和《烈女傳》來規制女子的思想,有意思的是,古代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常常爆發戰爭,邊境安寧向來都是歷代君王最為頭疼的事情,漢高祖竟然為了制止匈奴,就想出了和親的辦法,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這樣一來,就能達到帝王的某種政治目的。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漢朝公主和親劇照

漢朝初期,天下初定,士兵們疲於征戰,所以劉邦就採用了婁敬的建議,讓漢朝的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公元前33年,漢元帝讓宮人王嬙嫁給呼韓邪單于,漢匈從此和睦相處,這之後的四十年間沒有發生戰爭。

和親這一政策相對暖和了軍事衝突,這對於黃河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昭君出塞"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和親政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事實上,和親的這一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當時的周王由於兵力不足,想要和其他國家一起對抗敵國,於是就想出了把自己的公主嫁給對方,甚至還給了對方很多的陪嫁禮品,就是為了想和對方達成一致共同對抗敵國。

到了春秋時期,各國的諸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到其他諸侯國的習俗,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對這些國家的控制和利益往來,當初晉文公逃難到秦國後,就娶了秦國的公主,後在秦國的幫助下取得了晉國國君的地位。而後期的西漢年間,在那樣獨特的歷史條件下,帝王為了能夠讓國家獲得和平,這些金枝玉葉的公主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和親的政策。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春秋時期公主劇照

對於古代的帝王而言,把公主送去和親而換來國家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是非常值得的,但對於公主而來,她們雖然生在皇室,一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她們更像是皇帝的“高級商品”一樣,儘管如此,但是嫁給不同的人也會有相應的結局。

和親為民族做貢獻,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

“四大美女”之首的王昭君,她的事蹟在《漢書》《後漢書》等正史中都有記載,王昭君到了匈奴的地區後,生兒育女,儼然是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幾年後呼韓邪單于駕崩,閼氏之子繼位。

依照匈奴的習俗,昭君要嫁給繼子為妻,昭君不從,上書漢朝要求回宮,但此時元帝已死,成帝即位,成帝命令昭君從胡俗,無奈下,王昭君又成為了單于閼氏,此後王昭君受不了這樣的屈辱,最後服藥而死。的確,當部落的首領去世後,胡俗的繼婚制度對中原的公主而言屈辱不堪。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王昭君劇照

另一方面就是和親公主身處於蠻夷之地,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和野性彪悍的夫君沒什麼共同語言,並且她們還處在於一個被動的形式中,凡是和親嫁女的那一方一般都是弱方(但也不絕對),他們出自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怕和親過來的公主會透露國家機密,自然也不會輕易讓她們見自己家人。

不過她們最怕的是當母國和所嫁的國家發生了衝突,和親的公主難免要在夾縫當中求生存,她們就會深陷於一種尷尬的處境,一邊是自己的丈夫,一邊是自己的“孃家”,很痛苦,所以這種一開始就目的不純的婚姻,是很少有好的結果的。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公主和親劇照

《全唐詩》中《虛池驛題屏風》便表達了和親公主的處境和心情:

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

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和親在封建社會中作為一種特別的外交方式,無疑是犧牲了公主一生的幸福,可見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更讓人心痛的是,在此之前,中國女子那種特有的婉約美,竟然只能在我們的鄰邦看到,雖不願承認,但是這也是現實。

為何古代公主都不願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昭君出塞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