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學生的功課轉嫁到家長身上了,得家長輔導、檢查作業?

一德格天1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家長是孩子的家庭教師,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更準確的瞭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有問題也可以及時的反饋給學校、老師,實現家校互通,家校共育


茁茁心語


您好!我是@暖陽鴿說教,我來回答你的問題。當前學校教師會將部分學生的功課轉嫁到家長身上了,得家長輔導、檢查作業的現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與應對

一、家長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哺育過程履責的表現。

我們都能深刻認識到,新生家庭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的哺育的責任與職責,不但要將孩子撫養成長,還要培育日常生活的必要技能和督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一)學習知識的重複性。

孩子的學習知識並不是在學校課堂上老師講一遍,孩子讀一遍或練習一遍就可以記住的。就像讓孩子自己上下學,家長得帶多少回往返的次數,孩子才能獨立自己去上下學呀。因此,家校要合作互利,形成教育合力,家長輔導檢查作業也是履責的表現。

(二)家庭作業的目的性。

所謂的“家庭作業”,其實是老師已經在課堂上通過啟發引導、傳授運用、強化鞏固、拓展應用等多環節的教學形式,讓孩子初步理解或掌握了知識點的,佈置孩子在家裡或課外時間完成鞏固練習的作業。因為孩子的記憶力也要慢慢培養,往往記得快,忘得也快,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就是為了再次鞏固練習,強化應用,提高學習效率或糾錯鞏固的環節,也是留給學生在課餘時間有目的訓練的項目而已。

1、教師的苦心。

某種角度來說,在這個知識點的傳授方面老師的“責任”已經做到了,剩下就是“過關”檢測了。但是還是不放心,總是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績,就會再次留置家庭作業了。要是孩子能一次性的記憶,何苦佈置“家庭作業”呀。

2、家長的用心。

另一個問題來了,因為新生家庭的父母都因為工作或創業剛起步不久,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花在工作中或賺錢上。

(1)家長的煩心。當回到家時,想著總可以緩一緩了,哪知道還來一出孩子的“家庭作業”的輔導檢查,聽著就來氣也是正常的。

(2)家長的靜心。家長在發脾氣之前,也想一想,那麼拼命工作、拼命賺錢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除了給自己必要的享受消費以外,剩下的還不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為孩子積攢財富。

(3)家長的慧心。家長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不是享有“金山銀山”,而是具有強烈的再創造財富的知識和技能。再多的“金山銀山”都會有花完的時候,只有不斷地獲取新的財富才是延綿不絕的依靠。

(三)家長老師的統一性。

家長應放下手中的所謂要“工作”或“賺錢”的推脫之詞,抽出時間耐心陪陪孩子,耐心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就是在為自己積攢“財富”,就是在履行父母該完成的哺育過程的責任,也不用太計較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多不多,該不該,要不要完成的問題了。因為老師和家長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共同培育孩子成長。

二、學校教育給予學生成長過程中提供的“知識寶藏”與“陽光之路”。

學校教育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

(一)學校教育的目的性,為學生提供“知識寶藏”。

教師是在學校的規定安排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施教,重點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目的思想。

1、學認知。

也可以說是學會學習。學生不僅需要學會書本上的,課堂上的,知識,還要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工具,培養強烈的學習動機,探索求知的熱情,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正確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性完成的,可以在認識學習和實踐活動之間多次反覆,不斷完成又重新開始的過程,也就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知過程。

2、學做事。

也可以說是學習會勞動。就是讓學生掌握某種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綜合能力;掌握智力技能的基礎上培養社會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綜合能力;還要具有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看出單純在學校中開展是得不到發展的,還要在家庭與社會上不斷的“錘鍊”。

3、學生活。

也可以說是學會過日子。通過教育讓學生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達成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促進自己在每一天快樂成長。

4、學生存。

也就是要學會保護自己,珍愛生命。學會生存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在怎樣做人的基礎上全面而又充分發展自己,促進要成為“怎樣的人”的持續和諧發展。那麼,也就包含安全意識教育、安全行為教育和安全防患教育等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的培養。

因而,可以看出學校教育的多層次和複雜性的結構,是還要在家庭和社會之中再次普及開展教育的,只是在各種教育中擔當了主導的地位,往往容易讓人們成為教育推卸責任的對象而已。


(二)教師教育的職業性,為學生指點“陽光之路”。

教師按照行業規範(也可以說是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在學校安排的時間節點內,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經驗技能。“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教師只是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為學生指點“陽光之路”。

1、教師的“教”。

教師的專業性是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因而,教師們呀,不要過多地把簡單重複的作業,或過深過廣的練習佈置給孩子作為家庭作業,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將學習知識的方法與技能“教”給了學生,剩下的是靠學生進行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與良好學習習慣了,某種角度來說,你的“教學使命”已經完成了。因此,單純靠學校教師的傳遞是很難讓學生達到接收知識與技能的,還需要學生自己、家長輔導、社會實踐來促成孩子自己生長 “主根吸收”才行。老師過分的“擔憂”會讓家長“生怨”,何必呢,做到適可而止,點到為止的境地,才是教學的中把學生“扶上道”的最佳效果。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想學的知識或技能,促進全面素質發展,家長才有更多的機會帶動孩子參與親近大自然或社會實踐活動,增進融洽和諧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2、教師的“育”。

教師的職業性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也可以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之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承擔了一定的教育任務,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在安排的時間內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學生也是這活動中的主動認識者、實踐者,把老師所教的、自己所學到的運用到此活動中去,發揮著主體的作用,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在活動開展與成長,甚至提醒與糾正期間發生的錯誤路徑與方法。那麼,教師的“育”的任務相對來說也就進入尾聲,至於學生的熟練程度或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為人處世與合作研討的能力,就需要孩子在課外時間苦練與強化的過程。所以,教師們呀,就不要再那麼過於憂心和操心了,把控好自己該“育”的那份任務即可,放下自己的那份過強的責任心,為自己騰出休養的空閒時間,緩解自己的那份“亞健康”的緊張心理吧。

這樣,也就為家長空出更多的交流與溝通的機會,設置可以參與親親家園的實踐活動或社會公益活動,更能促進孩子形成為家、為社會、為國家而努力奮鬥的堅韌意志力。


三、家庭教育為孩子成長進程裡供給的“營養”和“水分”。

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是真的就存在學習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學不好就為孩子請最好老師輔導培訓,比較重視學習成績而忽略學習過程,重視智力發展的狀況而忽略情商的培養。其實這樣的家長是有些“耍大牌”、“愛顯擺”的表現。這並不是孩子成長進程中需要家庭提供的“營養”和“水分”。家長可以緩一緩手裡的所謂“工作”與“洽談”賺錢的機會,騰出時間陪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攻克學習疑難,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的“營養”;與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玩健康遊戲,一起參加體育活動,一起“親子互動”,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的“水分”。這樣才能促成孩子生長出“主根”,主動自己吸收,促進自己的茁壯成長。

四、社會教育為公民成長曆程中“驅除害蟲”和“隔離瘟疫”。

“社會教育是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 協調社會教育力量可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能將分散的、自發的社會影響納入正軌。社會教育的好壞依賴於國家法律法規的建設程度和整個社會教育大氣候的形成,這需要全社會較長時間的努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休閒時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們瞭解社會、多學科學習知識的需求。社會教育不再只是學校教育部門的事情,社會各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為公民“驅除害蟲”和“隔離瘟疫”,建立完善的教育機制和公平機制,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五、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的教育支撐力量,才能確立“小苗”茁壯成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教育支撐力量是學校、家庭、社會中不斷學習與實踐活動,充分接受學習教育、領會知識和智慧,積累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技能,在學業有成時,才能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

(一)教育的平衡性。

孩子的起初的教育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三足鼎立,才能確立“小苗”茁壯成長,缺少任何一方,或偏重任何一方,就容易讓“小苗”受外力的影響而歪斜生長。

(二)家教的責任性。

一些家長誤認為學校教師會將部分學生的功課轉嫁到家長輔導、檢查作業的想法都是有“推脫之嫌”。 家長應摒棄私利,從利他人、利事業(哺育事業)、利國家、利社會的角度出發,以國家、社會和他人(學校教育)的利益為重,驅動自己一生為孩子去做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也為自己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孩子成為“人中龍鳳”時,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三)教師的專業性。

家長會有這種看法也說明一部分教師進行了無原則的、過多的家庭作業量的佈置,也可以說是課堂教學中未完成應盡的教學任務而造成的,老師們應多加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綜合運用教學資源,有些知識是老師未講或不說,孩子都在家庭、社會中認知了,現在只是少操作實踐驗證的問題了。因而教學中應適當安排觀察操作、合作研討的環節,有效打通孩子的學習知識的連接點,促進孩子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或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發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社會的導向性。

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很好地為國家、社會、公民提供了導向性的功能。

1、培訓的輔助性。

社會中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與輔助,是很有必要發展與完善的,應該切實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規範培訓,正確引導家長選擇孩子的培訓導向,真正起到應有的教育教學的補充與輔助的作用。家長應擦亮眼睛,看清一些校外的教育培訓機構鑑於效益的問題,存在的“有安全隱患、無證無照、‘應試’傾向、超綱教學”等突出問題,寧可不去勿濫參與報名培訓。

2、機構的功利性。

一些商業機構因為利益關係,往往進行了一些違法違紀的海報宣傳、不健康網頁廣告推介、不良書籍圖書發行等“地下組織”活動,對小公民造成一定的“攻擊力”,誘導了一些意志薄弱的公民去從事違法亂紀的事務和活動。

3、執法的嚴厲性。

社會執法部門應拿起法度的“尚方寶劍”,加大力度嚴懲與清肅,還社會“風清氣正”的氛圍,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係。


總之,孩子的學習以養成教育為宗旨,以身體、心理發展特徵為依據,以培養引導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做人為目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通力合作的平衡教育,履行好各自的教育責任,減少無謂的積怨與摩擦,共建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科學素養、學習能力同步發展,伴隨孩子一生的長遠價值趨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

我是@暖陽鴿說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留言與點評!


暖陽鴿說教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主要是全國的小學居多,沒住校的初中也存在。

為什麼老師會這樣做呢?

因小學或沒有住在學校的初中學生,每天在校學習的課程都排得很滿。加之,科目多,自習課又少,學校里根本無法完成各科作業,沒有完成的作業就需要帶回家裡去做,否則會影響學生新課知識的鞏固。

而家裡,由於學生年齡比較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可能一貪玩,作業就忘記做了或完不成。

倘若作業長期不完成,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當作業沒有完成時,老師只有對學生先加以教育,給學生說:不完成作業將會對學習造成嚴重影響。

若學生聽話,下次改正了就對了。

而對於不聽話的學生,長期不完成作業,老師教育後,仍不完成作業。那老師就只有給學生一定的處罰。

處罰後,有的家長就認為老師故意找學生的茬,就對老師不滿意,就去找學校領導。領導就不問青紅皂白就胡亂地把老師批評一頓,使得老師心裡不悅,老師就有可能與家長產生矛盾。為了避免產生這個矛盾,老師就不得不這樣做。

老師這樣做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的作業在家長的督促與輔導下完成作業,這不但可以使孩子的作業及時並按時按質的完成。而且還可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家長看來辛苦一點,看到自已孩子的學習一點一點地進步,心裡也是高興的。

所以,家長希望不要錯誤地理解,認為是老師不負責任,在偷懶,在負擔拋給家長。

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其實,老師的負擔並沒有減輕。為了瞭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做的作業,老師還要重新批改。在批改作業時,發現問題。在評講作業時,才具有針對性。

為此,家長只要正確地理解了老師的意思。家長才能積極配合,為了共同教育好你的孩子,即使有時家長工作再忙,身心再疲憊,也要騰出時間,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只要孩子學習好了,家長你的心裡自然感到無比高興。

綜上,個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