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xuan”氾濫,什麼限制了起名想象力

“zi xuan”氾濫,什麼限制了起名想象力

開學20天了,不少老師仍然沒有把班裡的小朋友認全。因為對他們來說,把“梓軒”“子軒”“梓涵”“紫萱”“子萱”們一一對號入座,實在太難了。這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而是一道複雜的排列組合題。

可以想象,幾十年後,公園裡到處是梓軒在晨練,廣場上到處是紫萱在跳舞,他(她)們相逢一笑打招呼,也完全不是偶像劇裡的浪漫邂逅,只是大爺和大媽們家長裡短的寒暄。

“zi xuan”氾濫,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在筆者看來,起名字看似是一件非常個人化、主觀性的事情,卻又是一個時代的客觀反映。甚至倒推回去,我們可以從姓名高頻詞中,去研究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

有些人可能有個錯覺:為什麼古人的名字就起得那麼有文化,而且辨識度很高?那是因為能夠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都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大家還記得歷史書上,有個起義失敗的農民叫“王二”嗎?大家還記著朱元璋的原名以及他乾脆都以數字為名的父親、祖父的名字嗎?

並且,事實上,古代有文化的家庭,起名也經常隨大流。就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東漢末年舉例,“名”或許看不出,但是“字”的體現就比較明顯:孟德、玄德、翼德。乍一聽,還以為此三人是親兄弟。“德”字氾濫,同樣時代背景深厚:東漢時期,沒有科舉只有察舉,“德行”是選拔官員的主要依據,也是士族的追求。

不妨再看看現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建國”“援朝”“躍進”出生了,這就再明顯不過地體現了時代背景的影響。到了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國家號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富”“貴”“華”“強”便成了名字高頻詞。“zi xuan”們的興起,答案也很明瞭:父母們看著偶像劇和小說長大,也都想讓孩子們沾沾“藝術氣息”甚至“仙氣”。

“zi xuan”泛滥,什么限制了起名想象力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嘲笑那些為孩子取名“zi xuan”的父母們。之所以“zi xuan”成了那個最大公約數,完全是這個時代的選擇,每個具體的個人都只不過是組成這個時代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而在筆者看來,與取名相關的另一種現象可能更具時代價值。近年來,“新複姓”的名字越來越多,比如侯高俊傑、劉沈千尋、張鄭宇霄等。這說明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她們不僅再也不是連名字都不配有的“某某氏”,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姓傳給下一代。後世學者若就姓名研究當下時代,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變化。

事實上,在這個送走“張偉”、迎來“zi xuan”的時代,一些父母也已經注意到了這種高重複率,開始求助“互聯網+”來為孩子取名。在淘寶網搜索欄輸入“取名”,就可以找到5000餘家相關店鋪,取名的費用從1元到1萬不等。自己起不好,網上找專家,這不失為一條捷徑,但也透露出了家長們寄託在孩子們身上“病急亂投醫”般的期盼與焦慮。

從家長的這種“起名焦慮”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時代變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那份寄託和愛沒有變。

只是,也請千萬不要為了獨一無二,給孩子起一個生僻拗口的名字。這將給他(她)的生活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而這種為了個性而個性的做法,恐怕也完全沒有必要性。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看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zi xuan”再怎麼氾濫,也總比“狗蛋”“丫頭”“王二”好。有人發問:是什麼限制了起名的想象力?我想,那應該還是時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