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

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到了國土面積的27.4%

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而且沙漠還在不斷在蔓延

吞噬著我們的家園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

有人沒有坐以待斃

他們不甘命運,正在用行動守護家園

這群看似平凡的人

卻是荒漠裡的綠色衛士

書寫著大漠逐夢的綠色讚歌!


01

從律師到農夫

他已種下8萬多畝梭梭


從律師到農夫,從辦公室到田間,馬振魯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

2016年,53歲的馬振魯從律師事務所退休,不需再為工作奔波的他,開始琢磨是否能為他的家鄉阿拉善左旗做點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了阿拉善SEE的「一億棵梭梭項目」,原來這種植物抗旱、耐寒、耐風蝕沙埋,在荒漠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一棵成年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

從此馬振魯開啟了種植梭梭之旅,與梭梭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茁壯成長的梭梭

種不活怎麼辦?驗收不過賠錢了怎麼辦?握慣了幾十年的筆桿子,拿得動沉甸甸的鋤頭嗎?

最初,這幾個問題橫亙在馬振魯和他的家人之間,如今退休的他也不再是當年那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這樣一股腦地扎進左旗的黃沙中能有結果嗎?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馬振魯

可是馬振魯說,如今他終於退休了,可以幹自己真正想幹的事,而為家鄉奉獻,就是他畢生最大的願望。

然而種植初始,那些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出現了。

由於左旗這個地方過於遼闊,不同區域的土地都有著不同的性質,肥沃程度,酸鹼程度都不一樣,這給種植梭梭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一開始馬振魯並不十分清楚種植梭梭的技術方法,梭梭成活率極低。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梭梭航拍圖

但在失敗面前,馬振魯沒有灰心失意,反而每天起早貪黑地在梭梭地裡穿梭,認真記錄種植的時間和澆水的次數。

阿拉善SEE也及時地伸出了援手,為馬振魯提供了一筆啟動資金,並在種植上提供了詳細的技術指導。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馬振魯給梭梭澆水

2017年,馬振魯牽頭註冊成立了阿拉善左旗成林種植專業合作社,他用學習到的種植技術和辛勤汗水,澆灌著視如孩子的梭梭幼苗。

後來,那個曾經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學後,卻也在自己的影響下,寫出了一篇關於阿拉善環境保護的論文。

對於一名父親來說,這就是最好的肯定了。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梭梭近照

到現在,馬振魯和他的合作社已種下了8萬多畝梭梭。當問及將來的目標時,馬振魯毅然地說,自己要幹到自己幹不動為止。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這是馬振魯的人生夢想。未來,他將繼續與這片土地,見證生態的日益變好。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堅守在沙漠的梭梭

截至2019年6月,阿拉善SEE已累計種植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114.7萬畝,我們從未止步。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承載著希望的梭梭

02

歷經萬難

他種植出沙漠中的美味


與馬振魯“半路出家”當農民不同,今年54的林興輝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見證著阿拉善幾十年的生態變遷。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林興輝

“黑雲像個巨大的斗篷,要把偌大的天牢牢掩蓋住,沙石和塵土鋪天蓋地的襲來,剛才還穩穩當當地紮根在地裡的農作物,被狂風捲到空中混亂地撕扯。


這是二十多年前,發生在阿拉善腰壩地區的嚴重沙塵暴。而林興輝的親眼所見,絕對比文字描述出來的畫面還要瘋狂。

農戶們辛辛苦苦地把來年的希望種下,沙塵暴卻讓所有的希望在轉瞬間灰飛煙滅。

想要改善現狀,節水絕對是最重要的一步。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腰壩,沙漠的綠洲地區,地下水資源十分匱乏

這裡的傳統農業是種植玉米和小麥,農民經常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但對於荒漠化面積高達93.15%的阿拉善盟,是絕對承受不了如此龐大的用水量的。大量寶貴的水資源被消耗,土地將憤怒外化成了不斷蔓延的荒漠。

林興輝含著焦慮的心情,痛苦地眼看著沙漠越來越近,水源離自己越來越遠。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大田漫灌的玉米地

2009年,阿拉善SEE開始試水雜交小米節水種植,一場試圖改變沙漠綠洲地區種植結構的試驗由此展開。

“我們只種過餵羊的穀子,沒種過人吃的穀子,大家都不敢種。”林興輝是孟根塔拉嘎查第一個種節水谷子的,大著膽子種了五六畝,“種得再差也不至於沒收成。”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小米地

雖然不懂技術,第一年收成一般,但林興輝卻發現“種小米太省水了”。

他做了一個比較:種玉米一季要澆6次水,一畝地大概是800立方米;種小米一季只需要澆3次水,大概400立方米左右。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小米種植中引進了以色列的滴灌技術

阿拉善SEE的項目人員請來了技術專家,給農戶們進行了系統的種植管理培訓。2014年,林興輝不僅把家裡70畝地全部種上了節水谷子,還在村裡流轉了20畝地。

當年大旱,但穀子平均畝產依然達到了630斤。“雖然不如玉米1700~2000斤產量高,但穀子單價高,是玉米的4倍。”林興輝說。

2015年,阿拉善SEE孵化成立維喜社會企業,幫助這些小米向市場推廣,增加收入。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田野

並將“沙漠小米”推上電商平臺,加工成即食食品,探索一條可持續的生態保護鏈條。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林興輝一家

“經過這幾年的小米種植,村民們開始很認同小米種植的理念。種小米不僅能節水、還能增收,很多之前抱著觀望態度的農戶加入到了種植小米的行列,並且影響了一大批種植玉米的農戶也開始使用滴灌技術,大大降低了灌溉用水。”老林感慨的說到。

據估算,阿拉善腰壩綠洲6萬畝耕地,如果有3萬畝種上以穀子為主的節水作物,將實現整個綠洲的地下水採補平衡。

不做律師做農夫,他們堅守沙漠十餘載,將沙漠變成“希望的田野”

現在,每逢當年的11月,當地的農民們,踩著穀子成熟的節奏,用雙手收穫這自然的饋贈。

截止到2019年8月,阿拉善SEE已累計推廣種植沙漠節水小米24,000餘畝,與大水漫灌玉米種植相比,

一斤小米可以節約一噸水,總節水量已超過1,200萬噸,按照昆明湖200萬立方米容積計算,這相當於節約6個昆明湖的蓄水量,可以讓2.5億成年人同時洗一次澡。

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可能離沙漠很遠,但牽掛的心,可以很近。你願意為這樣的小米出一份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