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对于中国人来说,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知名度很高的文章。

虽然它只有368字,但文字优美,内涵丰富,传唱千古。

千百年来,中国文士圈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表”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尤其是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

然而,《岳阳楼记》经历多个朝代、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却未被冷落、淘汰,代代传颂。

而且,它还是新中国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熏陶着一代又一人。

它犹如一棵千年苍柏,历经风雨沧桑,青翠挺拔。

然而,范仲淹并未见过岳阳楼。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范仲淹与岳阳楼

庆历六年(1046年),身在邓州(今河南省南阳)为官的范仲淹,收到老朋友滕子京派人从湖南岳阳送来的一信。

原来,两年前滕子京被调任岳州负责军事。之后,当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乃重修岳阳楼,拜托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

岳阳楼始建于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

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时期,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其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这是"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燕许大手笔"张说被贬官岳阳后,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

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

此时巴陵城已改名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岳阳楼位于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在洞庭湖畔,对望君山。

滕子京信中所附送的图,则画的是重建不久的岳阳楼。

老友的寄托自然不可辜负。但是自己没见过岳阳楼,面对一幅画而写一篇纪念文章,这可是个很大的挑战!

没见过实物,可以参照图画发挥想象力。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发挥空间很小,因为它有实物存在。

这是个矛盾的逻辑,也是个看似不难但其实两难的事情。

面对图画,端详许久,范仲淹不由得触景生情,陷入了沉思┅┅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于是,《岳阳楼记》喷薄而出。

也许当时范仲淹没想到,他的一篇纪念文章使得一座普通的城楼甚至岳阳著称于世,名流千古。

一提岳阳楼,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至今,《岳阳楼记》读来朗朗上口,文字优美,犹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它深远的思想文化内涵令人心潮澎湃,犹如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拍击水岸,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那么,范仲淹没见过岳阳楼,为何能凭空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呢?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使得妙笔生花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在今江苏省),后随母改嫁到淄州(今山东省淄博市)。

长大成人后,他到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

考中进士后,被任为广德军(属江南路,在今南京市)司理参军,开始仕途生涯。

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集庆军(在今安徽亳州)、泰州(在今江苏省)、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睦州 (治所在今杭州)、苏州、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邓州(在今河南省)等多地任职。

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入仕,至庆历六年(1046年)在邓州为官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的三十年仕途之路,足迹遍布华东、华中、西北、中原地区多地。

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已在57岁的人生岁月里,跨越千山万水,走遍大江南北。

而且,范仲淹既有地方小吏的磨炼,也有中央决策层的体验;既当过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也任过戍边西北的军事首领。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可见,范仲淹去过的地方不可谓不多,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范仲淹虽没见过岳阳楼,但已阅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眼里、脑海里已有很多楼。

他笔下的岳阳楼和洞庭湖相映成色,景观活色生香,引人入胜,画面感及代入感很强,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请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这种景观,并非全部是岳阳楼的,或者说并非岳阳楼独有的。

显然它是范仲淹心中山水楼台景观之集大成者。

用现代艺术的角度来讲,建筑是静止的音乐,凝固的灵魂。

在范仲淹笔下,岳阳楼已不是一座泥土木石结构的城楼,而是一座纵横千里、穿越古今的建筑。

它是一个富有生命和活力的生灵,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乐章。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这种非凡的文学创作功力,不但需要天文、地理、人文等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有强大的思维想象力、文字表现力。

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灵感,充其量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内容及灵魂则需要生活土壤的滋养。

这也正印证了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基本道理—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范仲淹恰好拥有这些。他不仅读了万卷书,还行了万里路,更是阅人无数。

坚定的文化修养和人生价值观,使得文以载道

范仲淹在两岁时,父亲早逝。母亲贫困无依而只得带着他改嫁。

长大成人后,范仲淹慕名投到儒学世家的教育家戚同文门下。经过数年寒窗苦读,范仲淹博通儒家经典要义。

这段拜名师、高起点的求学经历,开阔了范仲淹的知识视野,奠定了思维格局基础。

尤其是,儒家学说思想教育,使青年范仲淹有了“兼济天下”的抱负初心。

范仲淹为官初期,掌管讼狱,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而闻名。

廉平、刚正,是从政为官者尤其是掌管讼狱者的初心和本分。

在执掌北宋最高学府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这也使得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备受推崇。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范仲淹被征召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这使得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和思想格局大大提升。

当时,宋仁宗已十九岁,而章献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刚直的范仲淹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请求还政仁宗。

举荐他入京的晏殊得知后大惊,批评他过于轻率。

范仲淹则回信(《上资政晏侍郎书》)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自请到灾区安抚灾民,开仓济民。并且为名请命,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可见其忧民仁爱之情。

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期间,培植党羽,任用亲信。范仲淹则对其提出尖锐批评,结果被贬出京。

因为富有才干且性情刚直,范仲淹在官场屡受讥谤,多次被贬职,几番沉浮。

虽"处江湖之远",但他不忘忧国忧民,多次上疏议政,直陈要害。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梅尧臣曾作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则强调自己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当西夏率兵进犯北宋边境,国难当头时,范仲淹弃文从戎,置个人性命于不顾,率兵深入前线,戍边西北。

在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时,范仲淹鉴于朝廷陈弊积久、内忧外患的现状,力导实施新政,主持改革。

虽然受到宋仁宗的支持,然而遭到权贵利益集团的毁谤、阻挠。这场“庆历新政”历时仅一年有余,以失败告终。

范仲淹被贬邓州、再次失意之时,恰好写下了《岳阳楼记》。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此时他已58岁,人生感慨万千。

于是,《岳阳楼记》不是一篇堆砌华丽辞藻的应景之作,也不是对友人之情的空洞敷衍之文。

其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切的感情。

这种情感,没有局限于怀才不遇的哀叹、抱怨的小情绪中,没有沉浸于伤春悲秋、文艺范的小资情结中,反倒他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看: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这种情感,豁达开朗,秉持公正之心,登高望远,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这种情感,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处江湖之远",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种情感,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有经历过人生风雨洗礼的人,才会对生命有深切的感悟;只有经历过掌握乾坤、命运波澜起伏的人,才会淡化自我,对天下苍生怀有仁爱之情。

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追求。

没见过岳阳楼,范仲淹为何能凭空写出《岳阳楼记》并流芳千古?

\t

同僚欧阳修评价范仲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办事兼传教”的境界,一是范仲淹,一是曾国藩。

《岳阳楼记》融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是作者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力量的写照。

它是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绵延回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