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湖畔:荆紫关麻子馍


丹江湖畔:荆紫关麻子馍

淅川荆紫关清代一条街坐落于丹江上游北岸。古时,这里是千帆如林,百艇接樯,异常繁荣。荆紫关五里长街上,有一种馍,厚约3寸,皮脆黄,有许多小窝,好似人脸上的麻子,故称“麻子” 馍。

丹江湖畔:荆紫关麻子馍

麻子馍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先从丹江河滩上选取大小相同的石子,用水洗净,在一平底锅内,用油细细烘干。选优质面粉,提前发酵。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光,擀成圆形,置于石子锅内,来回翻烙。面团在锅内被烙上一个个的小窝。

石子馍的来历源于丹江河道上的纤夫。传说,清朝时候,有一船自丹江而上,途遇洪水,船被掀翻。十几名纤夫困在一荒岛上。有面,无锅。纤夫把面和好,置石子上。时值夏季,少时,面就发酵开了。烧火,把面置于火底,烧烤。烧出的馍,在地上轻轻一磕,石子全部落下。食之,香甜可口。纤夫得救,把此法传于人们,发展成现在的麻子馍。

丹江湖畔:荆紫关麻子馍

现在,每逢集市,便有民间厨人,在街头制作麻子馍。购买者,络绎不绝。(此文刊发于2005年12月31日《河南日报》,图片摘自网络)

丹江湖畔:荆紫关麻子馍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