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文 / 位 启

莱阳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话: “姜疃吃儿,不撂筷子!”。说起它的来历,纷纭不一。

六百年前,几经辗转,来自异地的几个外乡人,在姜疃村西店落户居住,成为现在姜疃人的祖先。这些人,生性豪爽,心直口快,行事利落,能快则快,绝对不啰啰嗦嗦,拖拖拉拉。姜疃先祖的作风,传承沿习,形成了后人惜时如金、干脆利索

生活处事习惯。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这一年,姜疃人自发成立帮忙救急的组织,专门负责处理村里的红、白事,八九个人,无论哪家有需求,绝对不会推托,立马便把这家的红、白之事办理的利利落落,办的快,而且办的也好。这一组织的带头人,是兄弟俩。 此时,姜疃村已经有专门习练武艺的拳坊,由于兄弟俩自小习武,“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武侠作派,行事更加干练果断。哥哥性格梗直,总是愣言愣语,喜欢行侠仗义,人称“愣二”;弟弟喜欢打抱不平,风来雨去,争强好胜,好似愿争抢八方,人称“八争”。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愣二”居首,“八争”随后,其他哥几个,也依样学样。 逢人家办喜事,要抬八人大轿了,出发前,在“喜”主家,“愣二”端起了一碗水饺,抬起了右脚,搭在了锅台旁,左手端着水饺碗,右手夹着筷子,风卷残云般的,边吃饺子,边挑锅台上的菜肴,因为“愣二”让人家把菜摆在了锅台上,为了简单,吃的快。“八争”效仿“愣二”,其他人自然地也仿照,围着锅台站立、环绕,左手端碗,右手执着筷子,大口吃饭,大筷子夹菜,很快的,饭净菜光,结束了小宴席。这期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放下过筷子。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办白事呢,也是如此,无论抬棺起灵前的小宴,还是逝者“五七”或“百日”忌日,“丧"主的宴客答谢大宴,“愣二”、“八争”等众兄弟,都是风风火火的行事,右手执筷子,左手端酒杯或饭碗,风卷残云般的,极短地时间内,结束了宴席。当然了,自始至终,他们没有一个人改变过姿势,一直都是右手执筷子,左手端酒杯或者饭碗。 有人好奇,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哥几个微微一笑,颔首示意,指向“愣二”、“八争”兄弟,这时候,“愣二”总是皱着眉头,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山上的庄稼,等着浇水呢!”“家里的事多,忙不完呢!”……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久而久之,姜疃人也习惯了“愣二”兄弟的处事风格、坐席方式。逢年过节,十里八村的乡亲,也好奇学习着这一个离奇的就餐方法。 “愣二”兄弟,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别看兄弟俩性子直,脾气急,可从来不惹父母生气。对父母的话,兄弟总是言听计从,绝对不会有一丝一分的违背。

父母一天天地变老了,二老的衣食住行,兄弟俩都考虑的非常周到,不曾欠缺半分。尤其是生活方面,兄弟俩变着花样买新鲜蔬菜、新鲜的鱼和肉,亲自做给二老吃,因为姜疃开始有集市了,去购买起来很方便。 本来,姜疃原定逢五逢十赶集。事不凑巧,启集之始,因为“愣二”兄弟,而有了变化。 这一天,恰逢月初,“愣二”家断菜了,老人却想吃新鲜猪肉了。兄弟俩可能忙忘了,拿了菜篮子,结伴出了家门。邻居好奇,问道:“你们干啥去呀?”兄弟俩异口同声地回答:“赶集去!”…… 一传十,十传百,从邻居到村人到邻村,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挑担推车,提篓挂篮,不约而同地随着“愣二”、“八争”兄弟赶姜疃集了。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内里不乏明白人,但他们被“愣二”兄弟的孝行所感动,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地将错就错,助力兄弟俩买上了新鲜的猪肉和蔬菜,回家孝敬父母。众人“合力”,愣是把姜疃集变成了“逢五逢十,赶月头不赶月尾”,直到现在。问其原因,人们常常会答非所问:“愣二、八争赶姜疃!”其实,又有几人知晓,这一回答,隐含着一个孝亲故事呢。

莱阳民间传说: “姜疃吃”的传说

至于愣二兄弟们的坐席吃食习惯,也经由姜疃村,传遍了周边。人们纷纷仿效、传承,直至成就了今日莱阳俗话中的“姜疃吃”。

【作者简介:位启,莱阳市农行职工,爱好文学创作,曾经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传说做事多篇。自去年坚持写作莱阳传说系列八十余篇,已在“金融文坛”发表莱阳传说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