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从日记开始

也许,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有写作梦,但写日记一定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

我很喜欢日记,也时常羡慕那些拥有一本厚厚日记的朋友们,于是我立志要坚持天天记,然后买了本子,上了早起的闹钟,十足的仪式感也并没有让我坚持下来。这样的过程反复过很多次,每个用过一半的本子都是我失败的记录。这,是以前的我。

现在的我一样很喜欢日记,写日记的时间我放在了每晚洗漱后,虽不强求天天记,却很少间断。这一切改变都源于我在《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中,找到了写日记的乐趣。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创意写作书,从日记到回忆录,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用12节课带着大家穿梭于各种形式之间,了解并入门各种类型的创作。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让我们从日记说起。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从日记开始

1.日记都在记什么

很多人认为日记无非就是记录当日的所做、所见、所感,于是一篇日记大概就是这样的“我今天去上班,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给老大爷让了座,和谐社会处处见温情。”或者“下雨了,雨天最适合在家睡觉看书了,可是我还得去上班。”

这么写,除了有种流水账的感觉之外,日子长了还会有种“见怪不怪”的心理,也就是感觉每天就是那些事,没什么好记的,于是就半途而废了。

而作者认为,日记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它就像一颗种子,随时都会在你日后的创作中发芽。所以,意象是一个关键。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运用意象,我在网上找出了关于意象最贴近作者意图的解释。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

作者在书中也举例进行了说明。《在天堂与人间漫步》是作者妮娜·霍尔泽以日记形式寻找自己道路的一本书,在1987年9月23号的日记中,作者写道“我望着窗外,一只鹰飞过落在了一颗大松树的顶端,静候着曙光。于是我也决定坐下来,等着日出时刻的到来。”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从日记开始

书中1987.09.23日记原文

你看,这样写是不是比简单粗暴的写“日出前,一只鹰落在了松树上”更有味道。而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激发大家去记下一天当中的画面,一次记一个画面就好,去感受这些画面中可以给我们灵感或者可以产生共鸣的意象,然后记下来。长此以往地做这种训练,就会发现周遭世界就是我们日记的素材库。

也许我们写不出作家那么优美的语言,没关系,我们的日记不需要达到出版物的水准,慢慢来,先记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从日记开始

2.日记之后

如果只是想要持续记日记,相信作者已经给大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啦。那么如果还有时间,还想要进一步的写作,不妨尝试下个人随笔。相较于日记只是要求记下来,随笔则有了更高的要求。

笔调

无论是想要写一些体验,又或者分享经历,都应该找准视角。无论从哪个视角出发,都应该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记得要用第一人称,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形式

随笔处于诗歌和小说的交界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把个人的体验娓娓道来,让读者觉得老朋友聊天一般,毫不唐突。

戏剧性

在语言的层面上给情节设计一些惊喜送给读者,甚至可以加点想象力,不要像流水账一般读起来索然无味。

好啦,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模糊了随笔和小小说的区别呢?本书的作者还是在最后强调了随笔的“真实性”。随笔应该基于一次真实的经历或体验去创作,并且在结尾的时候给读者一个答案,开放性结局的事就交给小说去做吧。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从日记开始

写在最后

本书一共有12节课,这可能就是定位“一年”的原因吧。日记、随笔、游记、故事、回忆录等等都涵盖在其中。但即使作者写得再全面,也只是每个类别的个入门,请忘记“一年”,写作是要长长久久去精进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