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么样?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学达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事说起来,那叫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啊。

您非要问俩人怎么比?俺就实打实的告诉你,还真没法比,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军,两人是绑在一辆战车上的主,管的地方不一样,所以没法比。您非要让他俩,为了你压俺一头,俺压你一头的事相互掰扯,历史上也就没啥桂系了,洗洗睡了也就得了。

那么整个桂系都是以李宗仁为首的,那是不是李宗仁要比白崇禧技高一筹呢?

这说的,您没听过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说法。军事这事是政治上无法达成而进行的一个延续而已。

所以整个桂系瞅起来就是李宗仁为首了。

要说李宗仁一个地方上杂牌军的军头地位,和常凯申分分合合二十多年,自始至终没有被吃掉,更没有被斗趴下,白崇禧的功劳那是杠杠的。

所以桂系的成功,就俩字——团结。这也造就了广西成为了西南五省的扛把子,任凭风雨摇摆,始终摇撼不动。

那咱就把这事举个例子唠叨唠叨。

话说台儿庄大捷,咱大华夏摒弃前嫌各方参战部队高达二十九万和小鬼子五万矮骡子死磕,这指挥就是李宗仁。

咱付出了五万多人的代价,撂倒矮骡子二万多人。战场上那是把尸体垒起来当战壕的使唤,爬在自家兄弟尸体上继续射击的战役。

扯到这里,俺就老听一帮子狗肚子里装不了二两油的货胡咧咧,这呀哪呀的胡说八道,不给自己个祖宗抹点黑就不痛快似的。

咱也别说武器的事,就说兵员素质,小鬼子开头能进入大华夏战场的那至少都是三年老兵,更多的是五年以上的老兵。咱大华夏的兵,前脚还泥腿子一个,后脚丢过一只步枪,这就当兵了,从一场战役活下来这就是老兵。

您知道为嘛小鬼子那破膏药旗下边没狙击手?因为小鬼子那帮子混蛋,随便提溜一个出来,都能当狙击手的使唤。

心痛点说,咱用十个人换他一个人,那也是赚了。咱老祖宗那是用肉脑壳顶着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冲上去的。爷们死的时候,都是前脸中弹。

就算是这样,91旅183团三营营长,还上演了一出“活张飞大闹刘家湖的美谈”,一人八颗手榴弹,一把大砍刀,杀入敌阵,砍就完了。

一句话,人死掉朝天,不死万万年,干就完了。为嘛小鬼子打到了长沙,就撞铁板上了。

那个时候咱用九万多的鲜血,掐死了小鬼子十一万的混蛋玩意。

瞅见这数字没,这就是用命抵命,用血换血,得来的结果,他老兵是牛掰,咱他奶奶的也不是吃素的,干掉你一个,你还有三年成劈柴的货吗?没了!

这不后来小鬼子那兵员素质这就直线下滑呢?

哎!继续说就扯的有点远,一句话咱大华夏的血重来都是热的,就没凉过,祖龙秦始皇,汉武大帝刻印在基因里头的血脉他就没断过。

好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

台儿庄大捷就是李宗仁指挥的,无论结果如何,他的担子是最重的。但常凯申给的命令是,这事不成功,他白崇禧也要跟着成仁的。

为嘛会这样呢?因为在整个新桂系崛起的时候,白崇禧一直搁后边当参谋长,谋划了大部分的战役。

小诸葛你以为是白叫的,要不然后来的武汉会战,李宗仁生病,白崇禧就能直接代理?

到了后期李宗仁基本上就脱离了军权,一心专搞政治,而白崇禧得到了全部的军权。

常凯申一直想要拆了这俩搭档,但这俩人那叫个互相信任,他一直就没得逞过。

李宗仁后来能坐到总统的宝座上,那还不是白崇禧后边给了有力的支撑。

白崇禧为嘛甘愿做第二人呢?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那么为嘛白崇禧甘愿顶到李宗仁身后呢?”

白崇禧对自己个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打仗那叫手拿把掐,但让他玩政治,他这火候就差了一大截。

当初他要是政治眼光好一点,他也不会跟着人家去了湾湾哪里。所以啊他的政治眼光还是差一点。

而李宗仁呢,人家办事厚道,包括黄绍竑对人家李宗仁办的事,除了佩服,就没得说的。

背后捅刀子的事,李宗仁对他们这些个人还真干不出来。所以桂系这帮人对李宗仁就俩字——服气!

当年北伐之所以能够成行,李宗仁功不可没与黄绍竑合作那叫个所向披靡啊,一家伙就成了北伐军的主力。

李宗仁这人政治上行的正,这也是为嘛广西就能成为西南五省之首。

当年李宗仁起家的时候,自己家的军队就算是勒紧了裤腰带,除了那支枪,这都成叫花子部队了,但对当地的老百姓那叫个秋毫无犯。

你以为这些个事,白崇禧看不到眼睛里?当兵的心里没个数?毕竟真真的好兵那都是来自于穷苦的老百姓。

所以桂系的官兵对李宗仁就俩字——尊敬!

所以桂系以李宗仁为首,这没毛病,但桂系离开了白崇禧这也是不行的。俩人是相互依存关系,分不开的,两人不能比,也没法比,因为团结才是他们取胜的法宝。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么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无数,但是我认为,能达到“李白”二人政治军事成就高度的杂牌系军阀,还真的没有,当然这里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脑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领袖,一直扮演着桂系一号人物的角色,同时白崇禧则统兵,乃桂系军事领袖,正所谓军事服务于政治,当然白崇禧也得服务于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为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统领白崇禧,其实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善于打仗,所以在北伐时期,白崇禧就当过参谋总长,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更是长期处于国民党系统中央,指挥全体国军对日作战,最高位居国防部长。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职业军人,他有着带兵打仗的天赋,但是政治却不同于军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确实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军事,他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举办了伪国大,蒋某人的最大对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终在白崇禧等一众桂系人马的支持下,李宗仁当上了伪国民政府的副总统,后来老蒋下野,他更是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伪代总统。所以我认为,对于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里服气的,并且也愿意让李宗仁当桂系之首,自己充当二号人物。同时桂系军队之所以能从北伐生存到解放战争时期,并且不断壮大,就是凭借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适合担任桂系之首,因为白崇禧虽然精通于军事,但是他对于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最终逃跑到美国,他也让白崇禧和自己一块去美国,可是白崇禧最终去往了台湾,这也使得白崇禧最终死的不明不白,堪称扑朔迷离。因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台湾,老蒋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而白崇禧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上所述,李宗仁明显比白崇禧更适合当桂系领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这个问题,就要从头开始说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虽然都是广西桂林人,但起初两人并不认识。(两人都在旧桂系陆荣廷部当营长,但不在一个单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李宗仁率先响应孙先生的革命号召,拉了十多个连队起义,并带着队伍退到了玉林山区,成立广西自治军第二军,自任司令。

李宗仁起义后不久,白崇禧所在的部队奉命去广西百色剿匪。结果匪没剿成,白崇禧还受了伤,被迫去广州养伤。

白崇禧走了之后,其部长官马晓军也离开了部队,去了广州。于是白崇禧所在部队的指挥权就全归了后来新桂系三巨头的黄绍竑。

黄绍竑临危受命,自感无力回天,就带着队伍往他的老家玉林容县撤。

前面说了,李宗仁此前起义,带着队伍在玉林山区发展势力。所以当黄绍竑带着队伍撤到玉林时,他就自然而然的碰到了李宗仁。

当时,李宗仁很瞧得起黄绍竑,极力劝说他留下与自己一起闹革命。黄绍竑当时也是走投无路,就接受了邀请,“带资入股”,带着队伍加入了李宗仁。


李、黄二人在玉林折腾了一年多后,地盘增加到了七个县,小有实力,在当时的广西已经算是一方诸侯了。

不过,黄绍竑野心比较大,他不满足当一个山大王。所以他就在1923年2月,向李宗仁提出分手,想带着队伍投奔粤军。并且,他在下山时还偷偷摸摸的顺走了李宗仁的两个营。

按常理来说,拖走部队,还挖墙角,这种事情常人绝对难以容忍。然而,李宗仁却大度地同一笑了之,不予追究。并且,李宗仁在事后还让人给黄绍竑带话,说大家还是朋友,如果你失败了,欢迎再回来。

李宗仁的大度让黄绍竑非常羞愧,也非常的感动。自此之后,黄绍竑逢人就说李宗仁是个宽厚大度的人。而黄绍竑对李宗仁的好评也传到了白崇禧耳中,让白崇禧也对李宗仁非常的敬佩。

不久后,白崇禧和黄绍竑会和,两人拿到了孙中山的委任书(李宗仁是草台班子,没有得到广东革命政府的正式委任),筹建了广西讨贼军,孙中山担任总指挥(遥领),白崇禧担任参谋长,正式开始向广西的旧桂系军阀发动革命战争。

讨贼军进入广西后,黄绍竑回到玉林会晤李宗仁,两人一拍即合,定下同盟关系。至此李宗仁也得到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委任,由草台班子晋升为了革命政府的正规军。

其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联合讨伐旧桂系,并最终战胜旧桂系,一统广西。


广西被李白黄三人统一广西后,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任领袖。黄绍竑自分家后就一直很敬重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自己不擅长当政治领袖,而且他在与李的交往中,也了解到了李宗仁确实是一个宽厚大方的人。

因此,白黄二人就心甘情愿的奉了李宗仁为领袖。并且三人还结为兄弟,拜了李宗仁为异姓大哥。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誓师北伐,广西也积极响应,李白黄三人以参加北伐、援助唐生智的名义,向湖南进军,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炮。

之后,新桂系在北伐战争中连战连胜,并在“宁汉合流”后,先逼蒋介石下野,挤走了蒋介石,后又打败了唐生智。

不仅控制了南京国民政府,还控制了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的军政实权。


不过,由于扩张的速度过快,而且内部利益分赃不均,伤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当蒋介石重新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宣布讨伐新桂系时,桂系军队一触即溃,几乎没有经过战斗就全面崩盘。

大崩盘后,桂系骨干力量退回广西,勉强保住了广西老巢。(中原大战后,连广西老巢也被蒋介石接管了半年时间)

在龟缩广西期间,黄绍竑曾劝白崇禧取代李宗仁,由他当老大。但白崇禧不同意,他认为李宗仁德高望重,没道理赶他下台。事后黄绍竑脱离桂系,而李宗仁得知白崇禧的表态后,对白崇禧十分感激,从此二人关系日深,数十年间一直是风雨同舟、相互体谅扶持,如情同手足一般。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随着侵华日军对上海展开了进攻,蒋介石陆续将一批老对手如冯玉祥、阎锡山、程潜等人纳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系统内。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在纳入之列。



李白二人收到蒋介石的征召后,遂即定下攻守同盟: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在前线操控部队;白崇禧出任副总参谋长,在中央为桂系谋福利。二人内外合作,不仅成功的打赢了台儿庄会战,并且还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把桂系的势力安产进了安徽省,挤走了蒋介石的嫡系人马。(桂系军队控制安徽长达十年,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解放军南下才丢掉)

控制安徽后,李白又再度配合,他们一面抗战打日寇,一面围绕着安徽扩充地盘。至抗战结束前,将大半个湖南、湖北、广东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与蒋介石争夺中央权力的基础。

抗战结束后,慑于桂系的实力,蒋介石没少给桂系穿小鞋。李白二人手握重兵,却连番被老蒋修理,自然是更加的团结紧密,携手共抗老蒋。

1948年初,李宗仁决定竞选副总统,给桂系长长志气。白崇禧当时非常积极,就连早已脱离桂系的黄绍竑也是忙前忙后,为李宗仁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此时桂系的声势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不过仅仅半年后,随着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将国军精锐歼灭,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就急剧恶化了。

当时,李宗仁意识到解放军大兵压境,而老蒋又将精兵黄金统统运往台湾的情况下,他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力挽回大局。所以他希望通过与解放军的谈判的,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

但白崇禧不认可李宗仁的观点,他虽然很恨蒋介石,但他也恨共产党。所以对李宗仁提出的建议,他坚决反对。而他的决定也为后来桂系覆灭,两人决裂,埋下了伏笔。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李宗仁在离开南京之前,意识到大势已去,劝白早作打算,而白则指责李对革命悲观失望,意气消沉,公开对蒋抱怨“德公而今太软弱了”,正式开始跟李划清界限,准备和蒋合作合作。

白崇禧当时手上还有20多万精兵,蒋介石当时非常想拉拢他,所以当白崇禧倒向他后,他便投桃报李,许诺白崇禧若到台湾必将出任国防部长一职。

李宗仁听说此事后,极力劝说白崇禧不要相信蒋介石的鬼话。说“宁可下地狱,也决不能去台湾!“

然而,白崇禧就是不听,最终两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往来。


总结。

相比较而言,李宗仁政治才能高,白崇禧军事才能高,政治是军事的统帅,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清楚自己的不足处,所以他们也都愿意跟对方携手共进。至于说桂系的首领为什么一直都是李宗仁,这主要是因为李宗仁的资历略高,而他的才能也能很好的平衡桂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这是白崇禧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白崇禧也就一直都奉李宗仁为大哥了。

不过由于政见之分(李宗仁更现实,白崇禧偏理想,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白崇禧不适合当老大的原因),而且白崇禧早在抗战后期就控制了桂系的兵权。所以当两人的政见矛盾被摆上台面后,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Mer86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广西三杰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韧性,白崇禧足智多谋,黄绍宏杀伐果断精明能干。黄绍宏山穷水尽时投奔李宗仁,后为了更好的发展把队伍拉出去自立山头还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马。谁知李宗仁很有度量,还是和他继续合作。后面李白联合拿下南宁,白手下俞作柏建议黄绍宏和白崇禧趁吞并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严词拒绝。李宗仁这边手下也有同样建议,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国败于洪杨之内乱,如今我们成就远不及他们就内斗,还有什么前途,诸将如要这么做就先杀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黄绍宏听到后大为感动,从此对李宗仁心悦诚服。


淡定淡定axiba888


1938台儿庄战役期间,实际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军令部次长刘斐在视察前线后都留在了徐州,协助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所以台儿庄能够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个人的能力使然。决战前夕,常凯申的电报曾经特地提到,如果战役未竟全功,白刘二人也要处分。



(白崇禧)

武汉会战期间,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汉口治疗和休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白崇禧代理,迟滞日寇第二军沿大别山南麓进攻的“黄梅广济”战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挥的。所以深挖军史的话,无需过分高估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论起作战上的机谋诡变,李不如白。

新桂系军阀统一广西军政的战争中,白崇禧始终充当参谋长的角色,绝大部分战役谋划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杰”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李宗仁兵力最多股份最大(3000余人),黄绍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没有基本部队的,所贡献的只是谋略,所以三个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经固定下来了。



(李宗仁)

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宗仁任第七军军长,而白崇禧成为总司令部代理总参谋长,开始了与常凯申的初次合作,并在后者支持下逐渐掌握兵权。“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赣线攻入上海,1928年二次北伐时,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岛山海关一线,使桂系的势力达到顶峰:头枕两广、身卧华中、脚踏华北。

蒋桂战争爆发时(以桂军自武汉攻击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汉方面的电报后出逃的,从这一时期开始,桂系的兵权已经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我军四野全歼。比如1936年的“两广事变”,李宗仁本来是不看好陈济棠有能力反蒋成功的,也不想与之联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无它,桂军大小将领在军事上是服从白崇禧的。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两人之间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军,因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远不如李宗仁老道,常凯申多次试图拆散这个联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终可以与黄埔系周旋而不倒。1948年国民政府“行宪”,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

淮海战役期间,坐镇武汉的白崇禧拒不发兵相助,终于使黄埔系精锐大部覆灭,成功的迫使常凯申于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最高处”,这是两个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点。然而高潮过后就是落幕,因为李宗仁没有实力和能力站在那里,让权欲心很强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北伐时期白崇禧)

在常凯申的幕后遥控下,“代总统”李宗仁无钱无粮无权力,连给保密局下达释放张杨的命令都没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常凯申适时出手,在广州密会白崇禧,一边忽悠一边给军费,还许诺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李白联盟首次出现裂痕。

在北平和谈的条款抄送南京时,李宗仁曾经在战和之间彷徨,是白崇禧坚决不和的态度,最终让李宗仁没有签字:一方面,是李宗仁还秉承着与白崇禧共进退的原则,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着20几万桂军老本,李宗仁手里已经没有“现金流”了,如果不合作公司就得破产。



到白崇禧追到重庆请求李宗仁“归政”于常凯申时,桂系李白已经事实上分道扬飚,说白了,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对蒋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国三个半军事家”那半个刘斐,在参加完北平和谈后,曾于1949年6月初冒险秘密飞抵广州,同李白彻夜长谈规劝他们起义,但终于未能奏效。刘斐最后进言忠告:“你们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再到湾湾去呀”!

李宗仁马上点头应允,白崇禧却是默不作声,而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如此可见,政治眼光,高下立判。


度度狼gg


先前素未谋面,并无交集的两个桂林人,但却因为历史的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几乎同路的人生历程,但除却最终结出了不一样的梦想果实。

(白崇禧)

一个是政治奇才,最高做到了民国副总统一职,另一个则是军事高手,曾经手下20万精兵,也达到了让蒋介石想极力拉拢的地步。

李宗仁的发迹要更早一点,为了响应革命的号召,身为营长的李宗仁,率先拉拢身边的连队兄弟跟随起义,最终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权,他本人担任司令官。

此时此刻的白崇禧,却还在奉命执行任务,当然也因为出师不利,身受重伤,最终被迫去了广州疗伤治病。

这期间就出了一个小插曲儿。

白崇禧的离开,也让最终整个军队的指挥权落到了黄绍竑手中,黄绍宏作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中间人,最终也成功为两人牵桥搭线。

话说黄绍竑比起白崇禧那可差远了,当时临危受命的他,带着队伍节节败退,还好最终遇见李宗仁,两人也初步达成共识。

(黄绍竑)

后来的李宗仁和黄绍竑两人把广西当作了根据地,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次,尽管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李宗仁的宽仁大度,始终让黄绍竑毕生难忘。

白崇禧养伤归来,有了黄绍竑的一番夸赞,也让白崇禧对李宗仁好感倍增。随即也在广西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最终白崇禧,黄绍竑等人也与李宗仁达成战略同盟共识。共同征讨旧势力桂系军阀。

由于李宗仁先前的影响力和地位,最终他也被确认为大哥,再加上他的宽厚仁慈,白崇禧和黄绍竑都没有意见,古有桃园三结义,今有李白黄拜把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兄弟三人拧成一股绳,整个北伐过程也相当顺利,他们作为新桂系军阀的代表,对当时的蒋介石造成极大的威胁,就连民国政府都已经落入了他们的统治范围。 (李宗仁)

但是他们也并非常胜将军,由于此前太过于顺利,反而导致军心不稳、极其浮躁,遇上再次整装待发的老蒋,也只能乖乖就范,见整个大势已去,他们三人也安分守己,悄悄跑到了广西避难。

但这段时间,李宗仁的能力遭到质疑,尤其是黄绍竑,他甚至想要撺掇白崇禧当老大,好在白崇禧认为李宗仁的威望还在,本着对大哥的敬畏之心,兄弟二人这次更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整个国内势力也逐渐趋于统一,蒋介石也成功说服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加入抗战同盟。

直到几次会战的胜利,桂系势力重新站了起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配合,不仅找回了先前丢失的颜面,给予了日军重创。

随着抗战的结束,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也需要步入正规化,最终在1948年,李宗仁已成功竞选为副总统。

一路走来,在李宗仁的带领下,整个桂系实力也在日益壮大,尽管有过分崩离析,但他的关键决定性作用还是有的,后来李宗仁看到老蒋大势已去,本想着与解放军谈合作,却不料此举遭到白崇禧的鄙视,同时拥有精兵20万的白崇禧,也最终受了老蒋的蛊惑,与大哥李宗仁形同陌路。

要说两人实力到底如何?

领兵作战其实差距并不大,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宗仁所拥有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他的胸怀与气度也是白崇禧不具备的。

可能白崇禧带兵作战的能力,在中后期要更胜一筹,但要论政治贡献与功绩,无疑是李宗仁为首。


大国布衣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称李白,是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不过李宗仁的地位要高些,李宗仁统领全局,还当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白崇禧主要是军事领导

新桂系军阀主要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个人主持,这三个人就是被称为桂系三雄。 李宗仁(1891——1969) 因与山西王阎锡山的晋系、西北王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起发动反蒋战役的桂系军阀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国民党的一位一级上将,著名爱国将领。其于1930年与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发动反蒋战役——中原大战。1936年又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1938年指挥国民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中胜利的转折点——台儿庄战役。1947年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蒋介石逃到到台湾时,李宗仁就立即来到美国,直到1965年,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不幸病死在首都北京,享年78岁。



白崇禧(1893——1966) 因与李宗仁是同学而和李宗仁结下深厚友谊的国民党一级上将白崇禧是一位绰号小诸葛的新桂系二把手,在新桂系时代担任新桂系的国防部部长。解放之后与李宗仁一起赴美国。李宗仁于1965年来到中国大陆,而白崇禧则来到台湾。白崇禧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于1966年抑郁而死(另说是被蒋介石所杀),享年73岁。


星星读历史



李宗仁和白崇禧作为(新)桂系集团的一、二把手,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得桂系这个小团体的政治生命一直延续到了建国前夕,这在整个民国来说,除了山西的阎锡山集团之外,找不到第二家。


而“李白”之间分工明确,李宗仁负责政治、外交,白崇禧负责军事,他们通过自身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使得桂系的实力一度可以抗衡蒋介石集团。而他们也不像其他团体为了争权夺利,搞得两败俱伤,最后被蒋介石渔翁得利。



在桂系内部,李宗仁作为领袖实至名归,也得到了白崇禧的真心拥护。


李宗仁在早期广西的统一过程中,贡献最大,出来单干时间最早,这也是李宗仁被尊为老大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方面李宗仁的确超过白崇禧,例如政治眼光,在对待蒋介石这个对手时,李宗仁明白蒋介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败的,还必须联合其他地方实力派,这样才有把握。在和蒋介石长期对峙时,也没有必要总是硬碰硬,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广西实力有限。与其这样,还不如拥护蒋介石的统治,这样还能得到蒋介石的默认。



但白崇禧对待蒋介石就有点着急,白崇禧自诩军事指挥一流,当初在北伐时能取得两湖和京津唐地区的地盘,现在一样可以。而且白崇禧对当初的惨败耿耿于怀,始终觉得蒋介石出招不按常理,认为蒋介石是个小人。可是在和蒋介石的军事斗争中,桂系始终占不到便宜,使得白崇禧居然另眼看待蒋介石了,这也是白崇禧心里变化的过程,后来还去政府任职了。


除了政治眼光外,李宗仁的政治野心也是极其巨大的,这对于一个集团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政治野心,桂系的发展也最多就像山西的阎锡山,影响力最多也就在山西那一个省。



因为李宗仁,使得桂系的影响力遍及全国,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集团的第二大军事集团,也因为桂系的掣肘,使得蒋介石三次下野。1948年的“副总统大选”时,李宗仁也应试而上,成功当选了“副总统”,这就是李宗仁野心的体现。当然李宗仁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小团体在背后默默支持。


而白崇禧呢?不能说对政治不感兴趣,只能说对政治的灵敏度不够警觉,这也是蒋介石能成功拆开“李白”的原因。每当蒋介石予以白崇禧重任时,白崇禧就美滋滋的对李宗仁说,这是老蒋向我们低头的表现。殊不知,这正是老蒋的手段,想分而治之。论打仗,白崇禧还算是有话语权,可是在政治上的斗争,白崇禧完全跟不上国民党内部的斗争的步伐,更没有看清蒋介石的为人,导致了白崇禧晚年被禁锢在台湾。



李宗仁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德服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而不是像白崇禧那样盛气凌人,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且白崇禧气量狭小,睚眦必报。


当然在桂系内部,其实还有一个第三把手,他就是黄旭初。他对桂系的功劳不少于李宗仁和白崇禧,由于他坐镇广西大本营,广西被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蒋介石的势力一直都染指不了广西。

在黄旭初加盟之前,还有一个叫黄绍竑的,他本是桂系的二把手,排名在白崇禧之前,也是“李黄白”三人的精诚团结才统一了广西。可在后来与蒋介石发生的历次战争中都败北,使得黄绍竑心灰意冷,只身脱离了桂系,投靠了蒋介石集团去了。


(黄绍竑)


不过投靠蒋介石的黄绍竑,与“李白”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没有因为阵营的转换就变成敌手,反而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种“有容乃大”的心态或许就是桂系一直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对此,你觉得李宗仁为什么成为桂系的领袖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李宗仁,桂系之实际掌权者。特别是【宁汉分裂】之后,李宗仁,逼迫蒋介石下野,权倾一时,时人称【李总统】

1966年12月1日,国民党一級上将白崇禧在台北逝世。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內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人物,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八年抗戰,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并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屡有胜果。林彪也曾说:白崇禧是国民軍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毫无疑问,白崇禧,其军事才能远在李宗仁之上

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担任第二战区的总司令,指挥国军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一番战斗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消灭了日军2万多人,极大了提升了全国的抗日信心与热情。作为新桂系的首领,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冲突,当年在中原大战中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是李宗仁却战败而归。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桂系势力为了自保,屡次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最终导致国民党败退大陆。

由于李宗仁与蒋介石有过节,所以他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到了美国疗养。俗话说:“叶落归根”,晚年的李宗仁一直和大陆不断练习,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在1965年,李宗仁绕道欧洲,回到大陆,为了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李宗仁向中央申请官职,结果却得到了冰冷的四个字:“不予委任”。毕竟作为前国民党的要员,身上有许多与我党不一样的东西。大家觉得呢?


子非魚


白崇禧和李宗仁、就综合能力而已,本人认为,白崇禧在李宗仁之上,且在解放战争后期,白崇禧也并没有以李宗仁唯命是从,有时候李宗仁还必须听白崇禧的。

我看来,一直以来桂系都不是单领袖,只不过李宗仁作为前台代言人而已,请看我稍微梳理一下。

起步

白崇禧生于1893年、李宗仁生于1891年,他们只相差2岁,都是从广西陆军小学堂,白是第二期、李是第三期,很奇怪吧,为什么小两岁的白还是师兄呢?这个可以稍微脑补一下,白崇禧据说从小非常聪明,过目不忘,天才;估计李宗仁估计比较笨,考了几次。当时广西陆军小学堂非常难考。

但白后来没有能够从广西陆军小学堂毕业,被退学了。1909年又考上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这样一来军事生涯估计是被耽搁了。

相逢

白崇禧和李宗仁1924年终于相会了,一起组建了【定桂讨贼联军】,因为李宗仁现在已经是将军,理所当然当了老大,黄绍竑做了老二,白崇禧地位最低,无奈做了老三。没办法,一朝做大哥,永远是大哥,桂系江湖地位差不多就这样定了下来。关羽张飞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无奈呢?

所以,李宗仁能做桂系之首,并不是他的能力比白崇禧高,而是在他们初次结合时就定了下来。

李白之核

那么谁才是李白同盟的核心呢?本人认为是白崇禧,举一个例子

桂系反蒋失败后,当时的中央政府,要招白崇禧到中央任职,说白这是一个调虎离山的策略,变相的作为桂系的人质圈起来。但李宗仁认为白无论从军政谋略都比他更强,把白崇禧留在广西才是对桂系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所以李宗仁这位老大主动地去了中央,当了人质。

所以,白崇禧才是桂系的核心,没有他,桂系很难生存下去。

白崇禧的能力

“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

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没错,这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采取的战略指导方针,是白崇禧在1937年8月提出来的。

抗日战争时,白崇禧在军中的地位甚至比李宗仁还高了。

牢不可破的李白同盟

是什么力量让李白同盟牢不可破?不是李宗仁的能力比白崇禧高,也不是现在很多人所说的白崇禧只是军事家、参谋长、政治幼稚,而李宗仁是政治家,我认为这都是扯淡。

李白同盟能够长久维持,并在对外时总是以李为首,恰恰说明,白崇禧在政治上非同一般。因为桂系一直以来要面对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中央系蒋委员长。只要李白同盟一内讧,桂系立即土崩瓦解。

结论

这就是虽然白崇禧个人综合能力比李宗仁高,但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的原因。

我是弹史遇见你,希望你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