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6岁开始钻研蛋雕 如今已有13载 作品名扬海内外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孟永泉,1950年生人,马上就是70岁的古稀老人了。我生长在天津市,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又爱上了书法和篆刻。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经历过上山下乡,也经历过物质资源的匮乏和生活的磨难。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2006年,我无意间尝试用刻刀在鸡蛋上刻画,经朋友指点了解并打开了蛋雕的大门,从此潜心钻研,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蛋雕就是用刀、钻等工具在薄如纸的蛋壳上作画,既需要高超的技艺又讲究耐心细致。关于蛋雕的历史,有人说它缘起于欧洲复活节的彩蛋,但这也与中国传统习俗中的结婚嫁娶送喜蛋有着相同之处。总之,蛋雕的出现是源于生活,同时它的发展也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2006年,我刚开始学习蛋雕的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现在已经形成良好的艺人交流氛围和完善的市场。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很大程度上都得靠自己去摸索,靠实打实地雕刻实践,一点点地总结经验教训。那时候我已经56岁了,活到老学到老,白天上班,网上就戴上眼镜在灯下研究,困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


从一个普通的蛋到成为蛋雕这样一个艺术品,要经过太多复杂又“惊险”的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可谓是“刀刀皆险,如履薄冰”。一般的制作工序都有:选蛋、打孔、抽蛋液、清洗、绘图、刻画、镂空、清内膜等等,每一项有误差都会影响到最终呈现效果。

蛋雕的主要原材料是鸡蛋,仅选蛋的学问就很大,要选个大、颜色深的。我最初学习研究蛋雕技艺的时候,弄坏了好多鸡蛋。那时候,市场上经常光顾的鸡蛋摊的摊主视我为怪人,每次都买很多鸡蛋,而且没完没了的挑。回忆起那段日子,老伴也说:“那时候我们家吃鸡蛋吃怕了,天天变着法的吃用过的鸡蛋,炒鸡蛋、鸡蛋汤、鸡蛋馅的包子.......”

我从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爱好。1969年1月,我下乡在农村的时候,就给主动给当地人刻了很多印章。后来回天津,在长途电信局干了几年电报投递员的工作,工作之余总是写写画画,弹弹乐器。后来在单位专职做美工,搞工会工作,因而有更多时间去学习书法、篆刻等技艺,这也为之后开始蛋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跟老伴相互陪伴几十年了,她也早就退休了,这么多年了她一直支持我的工作和业余爱好,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很感激她。照片上右边是我的女儿和外孙女。

自从喜欢上蛋雕,我的退休生活都被它占据了,古话说“十年磨一剑”。只要认准目标,孜孜不倦,每个人都能够成功。

在我刚开始制作蛋雕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蛋雕是什么。2009年,天津市南开区在古文化街开辟了天津民间绝活十八坊,我的永泉蛋雕也位列其中,每天来观摩欣赏的人络绎不绝,我一一为大家耐心地讲解,从蛋壳的结构等常识,到蛋雕的工艺、制作技法。慢慢地这种艺术形式更多的被人了解、模仿和学习,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蛋雕的精细程度在于,在薄薄的蛋壳上,依据雕刻力度的不同,能够刻磨出深浅不一的颜色成为图案。小小的一个鸡蛋表面可能综合运用到几十种中国传统技艺,如工笔画、剪纸、篆刻、素描、浮雕等等。弧面蛋壳绘画不同于平面绘画,要借助到力学、光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小小的一个蛋雕蕴含着很大的学问。

创作蛋雕的过程是艰辛的,蛋壳那么脆弱,前期准备必须特别充分,我都是提前画好素描和草图,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平时的观察,也从网络上借鉴剪纸等艺术品进行再加工。


透雕是蛋雕的工艺之一,在薄薄的蛋壳上用深浮雕的方式刻画出图案,现在用内置LED灯的方式利用光影效果展示作品。

每次拿起作品,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今年我即将迈入70岁,但仍旧会在蛋雕的路上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感谢旁观者“老三拍天津”真实记录。如果你也有故事,也想说出来给大家伙听听,不妨私信@老三拍天津。即使最平凡的生活里也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